以下文章来源于“长城人”公众号
齐长城之父 · 齐桓公[1]
一、齐长城的兴建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最初齐长城是由在济水东岸、平阴邑西面以及南面修筑的防水堤坝基础上演化而来,因此齐长城又称为“巨防”。作为防御工事,齐长城现存最早的记载可以追述到公元前555年,《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晋侯伐齐,……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溴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2]
到公元前350年,已有明确记载的“长城”一词。《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年),齐筑防以为长城。”[3]再后来,《史记•楚世家》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4]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判断,齐长城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开始修筑了,完成于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齐长城的兴建位置,史料中有较为清晰的记载。《水经注》记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3]《通典》《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泰山道里记》等也对齐长城修筑的位置有所记载。
齐长城示意图
与现在对照,齐长城西起山东平阴县,向东乘山岭历经长清、肥城等17个县市区,至胶南市的大朱山东侧入黄海。经测量,齐长城东西蜿蜒全长61.8893千米,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
齐长城的建筑结构,从莱芜、泰安等地所存遗址考古发现,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在平地时,多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在山岭或石地,则采毛石,加工为条块状,做方石垒砌。现存长城厚度可达四五米,残高一米至四米不等。[5]
二、齐桓公修巨防长城
(一)公子小白争夺国君
早年齐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齐大夫高奚等暗中遣使赴莒将其迎回。
鲁庄公则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时,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佯死,得以先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不久,齐大夫鲍叔牙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
对内齐桓公励精图治,不计前嫌,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促使齐国逐渐强盛。《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6]
齐长城——由堤坝演化而来的长城。赵琛航空摄影
(二)齐长城——由堤坝演化而来的长城
齐国西部边境平阴邑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时有水灾,经常造成“齐西水潦而民饥”。该区域水害主要来自古济水。因此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在济水东岸、平阴邑西面和南面修筑了防水堤坝,称之为“防”。
平阴邑是齐国西南边陲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得知楚国修筑方城后,齐桓公便将原有堤防加固加高、增修延长,故称之为“巨防”,齐长城正式出现,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略晚于楚长城。
为了便于车马人员出行,齐国统治者在巨防上设一便于通行的豁口,称为“防门”。防门外掘壕沟引济水入内,以增强防御功能。
(三)巨防长城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齐长城的修筑,解决了齐国与鲁国、莒国边境的后顾之忧,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安心发展经济,齐国实力不断壮大。
对外,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古葵丘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间接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但是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齐国霸业衰落。
三、“长城”名称的由来
“长城”一词,始于齐国。中国历代对长城的称呼是不同的。西周时称为列城,楚国时称为方城,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时期称为边塞,金代称为界壕,元代为成吉思汗称为边墙,明代称为边墙。
春秋时期的齐国,最早把军事防御设施称作“长城”。《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4]
在近代,最终选用齐国对军事防御设施的称呼——“长城”,涵盖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民族共同铸就的伟大工程。现在,中国长城研究院统一长城基本概念:烽燧、戍堡、驿站、关隘、堑壕、长墙、敌楼及相关遗存统称为长城。
齐桓公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又称营丘),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在位期间,起用管仲为相,大胆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国力日盛。筑巨防长城,治理水患,解决与鲁、莒边界之扰。对外“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邢卫阻狄族,与楚争霸,安定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齐桓公图引自《齐桓公》 陈农村;顾峰.齐桓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左丘明.左传[M]: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1234-1248.
[3]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223.
[4](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集 解;(唐)司马贞 索引;(唐)张守节 正义.史记[M]: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2039-2099.
[5]罗哲文.长城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34-36.
[6](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集 解;(唐)司马贞 索引;(唐)张守节 正义.史记[M]: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1789-1833.
编审:王奇
文字编辑:吕东珂、张鹤云、高路、张一凡
版式设计:马志鹏
“长城人”旨在营造全天下长城人的智慧之家!
文章转载自“长城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