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桓公 · 齐长城之父

齐桓公 · 齐长城之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479 更新时间:2024/1/17 18:34:55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城人”公众号

齐长城之父 · 齐桓公[1]

一、齐长城的兴建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最初齐长城是由在济水东岸、平阴邑西面以及南面修筑的防水堤坝基础上演化而来,因此齐长城又称为“巨防”。作为防御工事,齐长城现存最早的记载可以追述到公元前555年,《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晋侯伐齐,……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溴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2]

到公元前350年,已有明确记载的“长城”一词。《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年),齐筑防以为长城。”[3]再后来,《史记•楚世家》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4]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判断,齐长城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开始修筑了,完成于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齐长城的兴建位置,史料中有较为清晰的记载。《水经注》记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3]《通典》《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泰山道里记》等也对齐长城修筑的位置有所记载。

齐长城示意图

与现在对照,齐长城西起山东平阴县,向东乘山岭历经长清、肥城等17个县市区,至胶南市的大朱山东侧入黄海。经测量,齐长城东西蜿蜒全长61.8893千米,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

齐长城的建筑结构,从莱芜、泰安等地所存遗址考古发现,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在平地时,多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在山岭或石地,则采毛石,加工为条块状,做方石垒砌。现存长城厚度可达四五米,残高一米至四米不等。[5]

二、齐桓公修巨防长城

(一)公子小白争夺国君

早年齐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齐大夫高奚等暗中遣使赴莒将其迎回。

​ ​鲁庄公则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时,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佯死,得以先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

​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不久,齐大夫鲍叔牙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

​ ​对内齐桓公励精图治,不计前嫌,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促使齐国逐渐强盛。《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6]

齐长城——由堤坝演化而来的长城。赵琛航空摄影

(二)齐长城——由堤坝演化而来的长城

齐国西部边境平阴邑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时有水灾,经常造成“齐西水潦而民饥”。该区域水害主要来自古济水。因此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在济水东岸、平阴邑西面和南面修筑了防水堤坝,称之为“防”。

平阴邑是齐国西南边陲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得知楚国修筑方城后,齐桓公便将原有堤防加固加高、增修延长,故称之为“巨防”,齐长城正式出现,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略晚于楚长城。

为了便于车马人员出行,齐国统治者在巨防上设一便于通行的豁口,称为“防门”。防门外掘壕沟引济水入内,以增强防御功能。

(三)巨防长城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齐长城的修筑,解决了齐国与鲁国、莒国边境的后顾之忧,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安心发展经济,齐国实力不断壮大。

对外,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古葵丘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间接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但是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齐国霸业衰落。

三、“长城”名称的由来

​ ​“长城”一词,始于齐国。中国历代对长城的称呼是不同的。西周时称为列城,楚国时称为方城,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时期称为边塞,金代称为界壕,元代为成吉思汗称为边墙,明代称为边墙。

​ ​春秋时期的齐国,最早把军事防御设施称作“长城”。《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4]

​ ​在近代,最终选用齐国对军事防御设施的称呼——“长城”,涵盖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民族共同铸就的伟大工程。现在,中国长城研究院统一长城基本概念:烽燧、戍堡、驿站、关隘、堑壕、长墙、敌楼及相关遗存统称为长城。

齐桓公

​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又称营丘),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在位期间,起用管仲为相,大胆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国力日盛。筑巨防长城,治理水患,解决与鲁、莒边界之扰。对外“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邢卫阻狄族,与楚争霸,安定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齐桓公图引自《齐桓公》 陈农村;顾峰.齐桓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左丘明.左传[M]: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1234-1248.

[3]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223.

[4](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集 解;(唐)司马贞 索引;(唐)张守节 正义.史记[M]: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2039-2099.

[5]罗哲文.长城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34-36.

[6](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集 解;(唐)司马贞 索引;(唐)张守节 正义.史记[M]: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1789-1833.

​编审:王奇

文字编辑:吕东珂、张鹤云、高路、张一凡

版式设计:马志鹏

“长城人”旨在营造全天下长城人的智慧之家!

文章转载自“长城人”公众号

更多文章

  • 管仲,从阶下囚到国相,用经天纬地之才,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我非我我是谁标签:管仲,齐国,宋国,先秦,齐桓公,鲍叔牙,周王室,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他一生历经坎坷,曾因帮助公子纠夺位失败而成为阶下囚,在挚友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成为一国宰相,辅佐齐桓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叫管仲,齐国颖上人,生于前723年,有经天纬地之才,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挑起了奉养母亲的重担。管仲年轻时结识鲍叔牙,两人志趣相投,成为至交好友。后来管仲因帮助公子纠夺

  • 齐桓公儿子杀侄继位,抢臣子妻砍臣子父亲脚,被联合杀死弃尸竹林

    历史解密编辑:尚宫女史标签:齐桓公,齐国,齐懿公,国君

    公元前609年,齐国一个猎户在一片竹林里发现了一具仰躺在草丛里的尸体,他吓得掉头就跑,然后报告给了官府。与此同时,齐国王宫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齐国的国君齐懿公消失不见了。齐国人很快就确认了一件事,即竹林里的尸体就是齐懿公,这本来是让齐国人很悲痛的一件事,毕竟一国国君死了,国民怎能不悲痛?但奇怪

  •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治国有道,可你知道他一家有多奇葩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齐桓公,齐国,春秋五霸,嬴政,齐襄公,鲁国

    但是谁都不会想到,春秋时期其实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这一时期,充满着各种丑闻和恶趣味。不信我们打开历史,翻开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家族历史,我们就能看到其中的端倪。春秋时代的历史,我们只看到了那最光辉的一面,例如,齐国的齐桓公,但是这光辉的一面的背后,却是充满着各种恶心,如同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一般。

  • 齐桓公是如何任用一代名相管仲成就霸业的?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管仲,齐桓公,鲍叔牙,齐国,周王室,任用

    作者:赵心放齐桓公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十二代孙,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他继位后齐国逐渐强盛,成为中原第一位霸主。本文专叙他在鲍叔牙的力荐下,如何任用自己的仇人管仲,为其谋划霸王之策,辅佐他成功的。(一)鲍叔牙竭力荐管仲说起来齐桓公对管仲有天大的仇恨耶。在齐桓公和哥哥公子纠争夺王位的时候,管仲是公子

  • 春秋首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晚年不祥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鲍叔牙,扁鹊,周天子

    春秋首霸齐桓公活活饿死,死后67天才被人发现,他晚年犯了什么错,为何下场如此凄惨?齐桓公的野心在管仲的辅佐和监督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至于连周朝王室都得按照他的意思来确立天子,齐国的霸业一度达到了巅峰。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志得意满的齐桓公看到齐国发展得如此强大,就觉得眼下齐国国君

  • 齐桓公伐楚:起因不光彩,过程不精彩,结局更是狼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齐桓公,齐国,周王室,诸侯国,蔡国

    一公元前657年,东周霸主齐桓公家里突然闹出了点小纠纷。这一天,齐桓公“偷得浮生半刻闲”,放下家国大事,和老婆蔡姬相约,一起到私家花园里的湖里去划船。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首霸,纵横天下、傲视群雄。高高在上的周天子,都得常常仰仗于齐桓公,靠齐国来摆平各类麻烦。在周王室日渐没落的大环境下,齐桓公就成为东周

  • 从葵丘之盟看齐桓公政治理想,虽伟大却只能四百年后由秦始皇实现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嬴政,齐国,管仲,秦国,封禅,周朝,先秦,周天子,齐桓公,秦始皇,葵丘之盟,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齐桓公篇(24)主笔:闲乐生据《孟子》一书记载:关于齐桓公与列国诸侯葵丘之盟的盟约内容,一共有五条。第一条:诛不孝,无障穀,无曲防,无贮粟,无遏籴,同恤灾危,备救凶患;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所谓障穀、曲防,就是当初楚成王对宋国干的缺德事儿。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

  • 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浅论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齐国,管仲,周朝,先秦,齐桓公,周天子,周王室,鲍叔牙,汉高祖刘邦

    分合是历史进程的一个观察维度。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由分裂走向统一总是伴随着大国的崛起,而由统一走向分裂总是伴随着大国的衰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进程的分合规律实际上是大国的兴衰规律。当我们谈及大国的兴衰规律,我们首先触及的问题就是大国的崛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许多王朝,他们力挽狂澜,凭借

  • 黑夜中一句谣言,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罪人不是齐桓公而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诸侯国,诸侯

    公元前644年冬,山东半岛上一小国鄫国突然向霸主齐桓公发出求救信号。鄫国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兰陵县境内,为夏朝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边缘,临近淮河流域,鄫国时常都受到淮夷威胁。作为江湖“带头大哥”,小弟有难,当然不能不管。这年12月,齐桓公专门召集诸侯在淮水边开会,准备救援鄫国,且讨论

  • 春秋首霸齐桓公是怎样惨死的! 这个原因说不定你身上也有

    历史解密编辑:洪保谈科技标签:管仲,齐国,竖刁,国君,周朝,先秦,齐桓公,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继位之后,在管仲、鲍叔牙等一众能人的辅佐之下,很快便将原本混乱不堪的齐国政局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兵强马壮的齐国更是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驱逐了入侵华夏的少数民族之后,齐桓公被称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史称春秋首霸。一、管仲的遗言但是在齐桓公晚年时期,一生辅佐于他的名相管仲病重,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