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黑夜中一句谣言,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罪人不是齐桓公而是他!

黑夜中一句谣言,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罪人不是齐桓公而是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3001 更新时间:2023/12/21 2:18:52

公元前644年冬,山东半岛上一小国鄫国突然向霸主齐桓公发出求救信号。鄫国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兰陵县境内,为夏朝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边缘,临近淮河流域,鄫国时常都受到淮夷威胁。

作为江湖“带头大哥”,小弟有难,当然不能不管。这年12月,齐桓公专门召集诸侯在淮水边开会,准备救援鄫国,且讨论诸侯国向东发展的策略。同时,齐桓公也召募了大量人力为鄫国筑城,以加强其防御能力。

然而,此时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某天夜里,突然有人登上一处小山丘,大喊一声:“齐国动乱了!”瞬时间,诸侯们都人心浮动,议论纷纷。齐桓公也被这声高喊吓得不轻,急忙解散了诸侯盟会,赶回齐国去查看究竟。为鄫国筑城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

以《左传》记载,所谓的“齐国有乱”,纯粹就是一句谣言——齐国此时根本就没有发生动乱。这是当时参与筑城的役人忍受不了寒冬腊月劳作的辛苦,所以才不惜造谣生事。

这么一句毫无根据的谣言,就令诸侯盟会突然解体;更为关键的是,次年齐桓公就去世了,淮水之会也就成为齐桓公生前最后一次诸侯盟会,某种程度上也就是齐国霸业的终点——黑夜中的一句谣言,就能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究竟谁才是罪魁祸首?

传统上,人们都认为这是齐桓公本人的过错。

管仲即将去世之时,齐桓公前往探望,问他:“仲父您的病情恶化了,还有什么嘱托想对寡人说的吗?”管仲回答:“即便您不问,我也有话禀告。不过,恐怕您做不到。”

齐桓公觉得有些惊讶:“仲父让我往东就往东,让我往西就往西,仲父对我说的话,我怎敢不听?”见齐桓公如此,管仲才正容回答:“我希望您把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辞退掉!”

易牙,是专门负责齐桓公膳食的大厨:齐桓公曾经感叹没有吃过人肉,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烝了再献给齐桓公;竖刁,是替齐桓公管理后宫的阉人:因为听说齐桓公好色且妒忌心重,他干脆自阉了替齐桓公管理后宫;公子开方是为国人,来到齐国当大夫:虽然卫国与齐国是邻国,但他到齐国后十五年都没回家探望过父母;堂巫则是专门替齐桓公调理身体的私人医生,齐桓公更是时时刻刻都离不了。

管仲认为,杀儿子、自残、十五年不探亲等等都是违背人性之举,这些齐桓公身边的宠臣在人品上都有重大缺失,所以他才会在临终前郑重其事地让齐桓公将这四人辞退。

对于仲父的临终遗言,齐桓公当然不敢怠慢,当即照办。可是,堂巫被驱逐之后,齐桓公立刻身体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小毛病不断;易牙离开了后,齐桓公的饮食就不调;竖刁走后,后宫天天混乱不堪;公子开方被罢黜,整个朝廷都没了条理……。离开了这四人,齐桓公顿时万事不顺;没办法,他不得不重新用了这四人。

一年之后,这四人作乱,将齐桓公包围在宫殿内不得外出,饮食都无人侍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一位宫女从狗洞爬入宫殿去见齐桓公,齐桓公问她为什么没人倒水送饭,这位宫女回答:“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已瓜分了齐国,道路已十天不通。公子开方已把七百社的齐国土地送给卫国,哪里还会有东西送来?”齐桓公听了,后悔不迭,说:“咳,原来如此!圣人原来却是有远见啊!死后无知也就罢了,万一死后有知,我哪还有脸面去见仲父于地下啊!”

随后,他惭愧地蒙面而死……。(《管子·小称》)

《管子》中的这个故事,应该不是史实,但却揭示了齐桓公晚年误用小人乱政,是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根因。这一结论被后人接纳,太史公也将其作为定论,记入了《史记》。

可作为春秋时代最早称霸的诸侯国,姜齐在春秋剩余的两百多年时间里都没再称霸过江湖,把责任归结为齐桓公晚年的怠政、乱政,似乎也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春秋时代的两大强国晋国和楚国,时不时都出现昏君乱政的现象,但却没像齐国这样一蹶不振。况且管仲号称圣人,在齐国推行了这么多重大改革,难道他的改革之利还抵不过齐桓公晚期数年的乱政?

所以,让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罪人,应该不是齐桓公。

罪人既然不是齐桓公,那么又该是谁呢?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齐国霸业这么快就结束,根因就在于管仲改革。管仲,才是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罪魁祸首。管仲庞大而复杂的改革方案中,至少有两项对齐国长期发展造成了致命伤害。

管仲第一项改革重大举措,就是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这项改革举措,加强了不同工种职业化程度,可以说是开春秋时代士兵、农民、工匠、商人职业化之先河。同时,由于四民分业定居,这四大工种人群世世代代都集中居住,让这些人群的后代从小耳濡目染,职业培训成本也大大降低,更加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工种的发展。

然而,长期来看,管仲这项改革却给齐国的发展带来了致命伤害。

管仲四民分业定居的措施,是期望让四民走向更为职业化的道路,其目的确实达成了。但是,管仲让“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做法却是过分了。这意味着,整个齐国社会阶层基本已高度固化,农民之子只能世世代代为农,工匠之子只能世世代代为工匠,商人之子只能世世代代经商。齐国社会阶层之间缺乏流通,事实上就剥夺了底层人群争取更美好生活的权利。

齐桓公在位共四十三年,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政策也至少执行了四十三年。这意味着,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工、商三大阶层,几乎有两代人都没了向上发展的社会通道。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一旦无法实现更高阶层次的需求,必然就会从内心产生不满。阻挡底层民众实现更高阶需求的障碍,还是来至于齐国社会制度本身,当然他们对齐国政府的不满程度也就更高了。也许,鄫国筑城之时黑夜中传来的那句谣言,就是齐国底层民众长期处于压抑之下的呐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然史书中未留下齐国底层民众暴动的记载,但是齐国长期践行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必然会带来社会阶层的高度固化,长远来说对齐国稳定就形成了致命伤害。

管仲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官山海”,核心思想就是政府垄断各类民众生活必需商品,通过控制商品价格的涨落,来实现高额的垄断利润,以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管仲如此评价“官山海”政策的效果:“假如国君要对全国民众征税,一定会引起全国百姓的强烈反对。现在利用官营盐铁之利,就会得到百倍于征税的收入归于君主,百姓还无法逃避,这才是征税之法。”

管仲“官山海”之术,古人说不是征税,其实现代人看来这不算是直接税,却相当于征收了间接税。这种征税之法,始创于周厉王,闻名于管仲,在汉武帝期间大放异彩,成为后世历朝历代维护中央集权的必用手段。

春秋时代的周王室也好,各诸侯国也好,分封制都导致了分权势力过强,以致中央集权长期处于弱势。楚武王看到了分封制这一弊端,为增强中央集权,他率先在楚国创立了县制。在齐国,管仲也看出了分封制下中央集权的弱势,他觉定师从老祖宗周厉王的“专利”思想,实行“官山海”改革。

垄断经营各类民众生活必须的商品,能快速地获得垄断利润,当然能增强齐国政府的经济实力。齐国称霸江湖多年,对外战事频繁,给诸侯还礼也是“轻致诸侯而重遣之”(《国语·晋语二》:“让诸侯空囊来而满载而归”),如果齐国经济实力不强,齐国霸业早就无法维持了。因此,“官山海”之术对齐国霸业而言,可谓是必不可少。

然而,齐国霸业越兴盛,所消耗的物资也必然越巨大。这就意味着“官山海”从齐国民众所抽取的“间接税”也就越重。管仲治国思想中,还有一重要理念:“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侈靡》),意思是“(百姓)过于富有,就无法驱使;过于贫穷,就不知廉耻”。也就是说,管仲治国,不会让百姓太过富有,也不会让百姓过于贫穷。这一切,都是依靠“官山海”之术来调节。但是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平衡,即便是到了现代,都相当困难。

齐国称霸过程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战事频繁。《管子·参患》:“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称霸所带来的巨大物资消耗,与维持齐国底层民众生活恰当平衡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特别在管仲过世后,齐国后继乏人,维持这种平衡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到了后来,虽然管仲也再三强调不要过度消耗民力,但齐桓公称霸雄心驱使之下,齐国民众的负担必然越来越沉重,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在消耗光底层民众的潜力后,齐国霸业难以为继,也就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齐国霸业的终结,虽然传统史学家都其将归罪于齐桓公的晚年昏庸乱政,但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应该是管仲。鄫国筑城时,夜空中飘来的谣言,虽然只不过是谣言,但却喊出了齐国底层民众不堪受压迫的心声!管仲改革,让他们失去了社会上升通道,又让他们生活逐渐陷入困顿;齐国底层民众因而而离心离德,这才是齐国霸业戛然而止的真正原因。

标签: 齐桓公齐国管仲诸侯国诸侯

更多文章

  • 春秋首霸齐桓公是怎样惨死的! 这个原因说不定你身上也有

    历史解密编辑:洪保谈科技标签:管仲,齐国,竖刁,国君,周朝,先秦,齐桓公,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继位之后,在管仲、鲍叔牙等一众能人的辅佐之下,很快便将原本混乱不堪的齐国政局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兵强马壮的齐国更是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驱逐了入侵华夏的少数民族之后,齐桓公被称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史称春秋首霸。一、管仲的遗言但是在齐桓公晚年时期,一生辅佐于他的名相管仲病重,齐桓公

  • 齐桓公称霸诸侯,为鲁国大义灭亲,为蔡姬讨伐蔡国,为周伐楚

    历史解密编辑:Summer的圈子标签:齐桓公,鲁国,齐国,管仲,燕国

    齐桓公五年,齐国出兵讨伐了鲁国,鲁军战败,于是鲁庄公请求割让遂邑来议和,齐桓公答应了,他同鲁庄公在柯地会盟,鲁庄公正要宣读盟誓,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他说:“返还被侵占的鲁国领土。”齐桓公答应了,然后曹沫放下匕首,回到面向北面的臣子的位置上。齐桓公后悔了,他不打算归还鲁国土地,而且还要杀了

  • 一代霸主齐桓公的下场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选对朋友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惊鸿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鲍叔牙,易牙

    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选对朋友很重要。齐桓公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次在他回国的途中遭到了管仲的伏击,被管仲一箭射来,射中了齐桓公的衣带,齐桓公假装口吐鲜血,装死过去,狡幸回到齐国成功的当上了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回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之后,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仇重用

  • 春秋五霸之一,十分讲究饮食,雄主齐桓公晚年为何反而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犹如山中清风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春秋五霸,鲍叔牙,丞相

    春秋五霸之一,十分讲究饮食,雄主齐桓公晚年为何反而活活饿死?读史明智Z2022-05-2922:53福建历史领域爱好者关注生于公元前716年的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齐国国君。齐桓公本姓姜,名小白,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举贤纳谏,轻徭减赋,关心人民生活,使得齐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终,他成为春秋时期

  • 齐国为什么能称霸春秋?浅谈齐桓公的可赞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诸侯国,鲍叔牙,鲁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春秋初期,随着周王室的衰退,各诸侯国纷纷崛起,希望能成就一番霸业。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登上齐国君位,即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国力日渐强盛,在诸侯国中声望越来越大,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然而,管仲去世后,

  • 齐桓公一家到底有多奇葩?比现代伦理剧还狗血,个个道德沦丧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齐桓公,齐国,鲁桓公,诸侯,国君

    齐桓公,有个非常萌萌哒的名字“小白”,春秋五霸第一猛男,是齐国有名的君主。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开创齐国霸业,他所创作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广为流传,以至于很难想象得到他私人生活异常混乱。不仅他,齐桓公全家人的所作所为以及遭遇都非常奇葩。首先,齐桓公的哥哥姜诸儿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并长时间保持着

  • 齐桓公病逝后,五个儿子相继为齐侯达44年,最短3个月,最长20年

    历史解密编辑:尚宫女史标签:齐桓公,齐国,宋国,管仲,宋襄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病逝后,他的五个儿子争权,纷纷做了一回齐国国君.也让齐国陷入数十年的内乱中,以至于在争霸之路上不敌晋国和楚国。实际上,五公子争权在齐桓公晚年就已经开始了,齐桓公没有嫡子,庶子倒是不少,三位夫人无所出,六位如夫人却个个都有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如夫人所

  • 原来齐桓公不是饿死的,而是自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齐国,管仲,竖貂,诸侯,先秦,周朝,齐桓公,鲍叔牙,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齐桓公篇(29)主笔:闲乐生公元前643年,当了四十三年齐国国君的齐桓公,终于走到了人生路的尽头。他病了,病的不能起身,他知道,他的时日无多了。按照正常的故事情节,此时该有几十个妻妾子孙围着他痛哭流涕,然后他语重心长的交代后事才对。然而别说人了,他现在身旁连半个喘气的都欠奉。原来

  • 春秋霸主齐桓公为何饿死宫中?世人:人若反常必有刀,不得不防!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齐桓公,管仲,齐国,宰相,鲍叔牙,卫国,易牙,春秋霸主,春秋(书),中国古文献,周朝,先秦

    万丈深渊终有底,三寸人心不可量。正因为人心深不可测,所以就有了一句警世名言——“人若反常必有刀”。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身居高位之人,都要谨记“人若反常必有刀”的名言,防患于未然,不然被小人蒙蔽,为其所害,那就得不偿失,连后悔都来不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晚年病重卧床,被活活饿死宫中无人知晓

  • 齐桓公霸业:夫人蔡姬“改嫁”,亲率大军攻打蔡国、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齐桓公,蔡国,楚国,蔡姬,齐国,管仲

    前657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嬉戏玩水,享受二人世界的美好时光,满满的幸福模样。突然,生性爱玩的蔡姬决定玩刺激的,她故意晃动船只,掀起河水喷洒到齐桓公身上,还哈哈大笑。此时,齐桓公年近六旬,经不住船只晃荡,担心受怕,害怕溺水;蔡姬才二十出头,正是贪玩的年纪,她不听齐桓公劝告,继续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