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并非商人,为何下海经商后却能屡获成功呢?

范蠡并非商人,为何下海经商后却能屡获成功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1212 更新时间:2024/1/17 18:38:48

在中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越勾践,为了一雪被吴国打败、被迫前往吴国为仆的耻辱,在被释放回国后,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以不忘所遭受的痛苦。 最终,卧薪尝胆的勾践在几位重臣的辅佐下,国立日益强盛,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最后一代霸主。

在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为其出谋划策的重臣中,有一位叫范蠡 。 出生在楚国宛的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无所不精,但却不被楚国当权者赏识,因此与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勾践,并受到了重用。

在越王成就霸业后,深谙勾践品性的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 他带着家人、弟子,辗转来到了齐国,并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鸱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为了打消当地人的疑虑。 众人在海边结庐而居,并垦荒耕作,同时兼营商业。 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

富裕起来的范蠡并没有不仁,而是仗义疏财,行善乡里。 齐王听说后,将其请到国都,拜其为相国。 范蠡感叹道:“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至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当了三年相国后,范蠡再次急流勇退,辞官并散尽家财而去。

此后,范蠡携全家来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这个地方。 陶地东临齐国鲁国,西接秦国和郑国,北通晋国和燕国,南连楚国和越国,是绝好的经商之地。 范蠡在此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开始治产。 几年之间,范蠡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陶是地名)。

范蠡在陶地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开始治产。 图为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公有领域)

范蠡为何经商屡获成功呢? 首先他重视诚信经商。 他强调:“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意思是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交易货物时要保证质量,不能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他人。 腐败的食物绝不能存留,以免进入市场。 商家要遵守商业承诺,不囤积居奇,不坐地起价。

为了保证商品的质量,范蠡提出进货时一定要严格把关:“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等。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范蠡诚信经商的故事。 一次范蠡资金不足,周转发生了困难,于是向一个富户借了十万钱。 一年后,富户带着不少借据出门讨债。 不料包裹掉到水中,几十万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

万分沮丧的富户找到了范蠡家,说明了原委。 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连本带息将钱还给了富户,还额外赠送富户一笔路费。 富户感激涕零。 范蠡的仁心和诚信由此广播天下。 后来,范蠡在扩大生意缺少资金时,都有富户主动上门帮助范蠡。

其次,范蠡重义轻利、富而好德。 在十九年的经商期间,他曾经三次赚到钱财千金,而他两次都把这些钱财分给贫贱的朋友和远房的本家兄弟。

此外,他还无条件地把经营的经验、养殖的技术等传授给别人。 比如《齐民要术》中曾记载鲁国一个叫猗顿的贫穷之士向范蠡请教致富之术,范蠡就让他养五种家畜。 果然,猗顿很快致富。

范蠡认为,只有米谷价平,农工商才皆可获利。 图为房梁彩绘画《耕织图》之进粮仓。 (公有领域)

第三,范蠡有着敏锐的商业眼光。 比如,他认为由于供求上的有余和不足,促使物价有贵贱变化,因此,应随时掌握社会余缺及需要。 比如,他认为农、工、商三业,均有各自的重要地位,但又相互关联,只有米谷价平,农工商才皆可获利,这是治国理财的大道。 再如,他懂得要及时周转囤积货物,物贵时要及时出手,物贱时要及时买进等等。

范蠡83岁时,由子孙后代持家。 子孙们都依据其方法,继续打理着生意,达到了家财万贯的程度。 当地及后世的人们,在谈论推崇富有之人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陶朱公,并对他赞不绝口。 现在仍有不少的商号,把“陶朱事业”的字匾挂在店内,以示他们从事的职业像陶朱公那样有商道:富而行其德!

对于范蠡,史学家司马迁称其“三迁皆有荣名”。 世人称赞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范蠡也因此被称为“ 商圣”。 @*#

参考资料:

1. 《史记》,司马迁。2. 《越绝书》卷六。3. 《范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年。

更多文章

  • 千古奇人范蠡,为人、做官、经商,堪为后世楷模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范蠡,勾践,吴国,夫差

    范蠡是战国之初杰出的谋略家,精通兵法,善于权谋和经商,是千古以来罕见的能臣。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人有担当,识大体,重情义,济贫困,受到朋友和乡邻的爱戴;为臣能够高瞻远瞩,忍辱负重,在勾践为吴王夫差作奴仆时,始终相伴左右,矢志不渝,献计献策,保护越王归国。在越国苦身谋划20年,富国强兵之后兴师

  • 范蠡带着西施隐居去了哪儿?老聃、计然、范蠡有着怎样的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夫差,老子,老聃,计然,辛文子,小说家

    西施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结局一直都是个谜,不论在民间还是史学家眼中,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美的代名词西施西施雨范蠡远走高飞(便宜范蠡了)这种说法是西施极具诗意的一个结局,主要依据于《越绝书》的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相信大多数读者也更倾向于这一

  • 范蠡送西施入吴走了三年,在路上私通,竟然还有了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局社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夫差,吴国

    野史记载中的美女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容貌是不是她们之中最漂亮的呢?我认为不是。西施与王昭君、貂婵、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把西施列为四大美女之首,我认为这种排列与容貌无关,而是按年代排序,也就是说,把西施列为四大美女之首并不是说西施的容貌比另外三位美女出色,而是她出生的年代早于

  • 辅佐勾践称霸,携西施泛海归隐,经商富甲天下,看范蠡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拾星船标签:西施,范蠡,吴国,齐国,夫差,周朝,先秦,越王勾践

    忠可兴国,智能保身,商以致富,名动天下。拾星船认为,这四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范蠡的一生。范蠡,春秋时楚国人,虽出身微末,但立志高远,博采众长,学以致用。因为楚国当时风气看重贵族出身,不看重真才实学。范蠡郁郁不得志,最后与好友文种投奔越国,效力于勾践。当时吴国正兴兵伐越,越国国力不支,范蠡劝勾践委曲求全,

  • 急流勇退的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琦哥讲运营标签:范蠡,夫差,吴国,吴王,小说家,越王勾践

    李白写道:“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诗中所指就是春秋末年的军事谋略家范蠡。他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由于楚国政治腐败,他结交宛令文种,与文先后离开楚国来到越国。他拜计然为师,从计然学得七计。越王允常发现他的才干,任命他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496年),允常病故,勾践继位。吴乘丧伐越,大

  • 冯仑:“商圣”范蠡的创业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跨界标杆研习社标签:范蠡,商圣,冯仑,勾践,吴国,夫差

    说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最后和西施泛舟西湖归隐。事实上,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家,范蠡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人,被称为“商圣”。本文摘编自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的《冯仑商业课》,讲了范蠡的两次从0到1创业成功的故事,从中能看出范蠡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政治智慧。分享给大家。现在很

  • 越国的起源,以及范蠡西施结局新解:全都是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范蠡,西施,吴国,夫差,越国,楚国,小说家,越王勾践

    越国走向战国后的史料钩沉(1)"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这是李白在越州(今浙江绍兴)览古后留下的诗句,他那个时代,想必越国留下的遗迹也不多了。但越国在破吴以后也没歇着,而是成了春秋战国之交的一大东南霸主,虽然不免日后争霸失败,被楚国秦国日削月

  • 西施并非处子还为范蠡生儿子,吴王夫差不介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西施,范蠡,夫差,吴国,勾践

    中国历史因为是男性书写的缘故几乎对女性充满了各种偏见。一个小女子为何要承担国家兴亡的责任?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吴越大地上面从中原诸侯手中接过来了争霸的大旗,江淮之地上面尽是兵戈,没有一个家庭能够在这场战争之中幸免于难,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对成功称霸的越王勾践大加赞赏,甚至成为后世作文之中的经典题材,而对

  • 读懂范蠡之后才知道,聪明人都应该懂这7个人生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范蠡,勾践,吴国,夫差,越王

    作者:大黎昨晚临睡前忍不住想看点历史故事,于是翻开了《史记》,正好看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这一部分,看完之后心里对范蠡充满崇拜之情。笔者虽然还没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解透彻,也知道像范蠡这般辅佐君王打完天下之后还能全身而退的人并不多。所以,带着对范蠡的崇敬,笔者从他的故事中总结了7点人生智慧,与

  • 从财神范蠡的理财观看股票投资

    历史解密编辑:股市动态分析杂志标签:范蠡,巴菲特,财神,感冒药,股票

    本文作者 | 胡语文 图片来源 | 摄图网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投资理念一脉相承。“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春秋时代的大师计然对于商品周期规律的把握可见一斑。虽然计然的名气可能不那么大,但他的学生范蠡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范蠡之所以被国人尊为财神,不仅仅因为他会理财赚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为国为民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