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记载:
“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
yù)
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罗榖:罗,罗衣。
榖【說文】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聲,今“谷”,可能是百谷的总称。
这话话意思是,越王勾践派使者在越国内,苎萝山找到
鬻薪之女西施、郑旦
奖励衣食,教她们学宫殿礼仪。然后献给吴王夫差,两女很快得宠
但郑旦
"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
,(毕竟一名弱女子被这样献给异国,可能不适应病逝了,所以后史很少再提郑旦的存在)。
西施迷住夫差后,越国则通过贿赂吴国大臣伯嚭,进馋吴王,说当时名将武子胥的坏话,挑拨君臣关系,借以达到灭吴的前提条件。果然吴王中计,逼得武子胥自尽。
(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这句话是说,武子胥被逼自尽后,吴王用皮革袋子装上武子胥的尸沉入江中。主要是当时武子胥权力极大,功高震主,而且是夫差之父阖闾收下的大将,不太听吴王的指挥。
另一方面夫差当时是有意向北进攻称霸的;武子胥则意向南下灭掉越国,壮大吴国后,再北上称霸。君臣两人意见不合也是武子胥被杀的原因之一。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吴国被灭亡。
“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
(这话是范蠡说的,成语"鸟尽功藏,兔死狗烹"就这话的出处)。所以当时范蠡劝他的好友、同僚文种跑路,因为吴国被灭了,他们这些大臣对勾践没用了。文种不听之后同样被勾践逼得自尽了,而范蠡直接跑了。
因为勾践这个人,
“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成语“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出处)。
自古吴越出美女,而西施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在封建社会肯定结果不妙。果然如此:
《修文御览》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浮沈也。子胥之被谗,西施有力焉。子胥死,盛以鸱夷,浮之江,今沈西施于江,所以谢子胥也。
西施在吴国被灭后,肯定要被越国接回的,不管是勾践的刻薄寡恩的意思,还是越国王后的意思,西施同样被沉江了
(鸟尽功藏,兔死狗烹)
过去很多人认为,吴国新亡,民怨弥重。因为伍子胥死后被沉江底,而西施极有可能被拿去祭奠伍子胥,用来化解吴国民怨。
所以这也是证据之一。
"越王乃收其妻子,封百里之地,有敢侵之者,上天所殃。"
范蠡跑了后,越王打算派人追杀他,在文种的劝说下才罢手,给范蠡家人封了地居住,并警告外人不可侵,否则就是上天下罪罚。
所以说,范蠡既然能孤身一人跑了,肯定不会带着西施的,而且两人不可能会有交结的。毕竟古人对此礼节比较重视。范蠡也不会“一怒为红颜”。
这是证据二。
吴国灭国百年之后,
《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墨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战国初期宋国人,所以墨家记录,仅在吴国被灭百年之后,说西施被沉江,肯定是事实。
墨家一向主要兼爱(人人平等),非攻(和平),不会拿西施这事乱说的,只会忠于事实。
这是证据三。
而且墨家肯定据史记录的,春秋战国时,百花齐放,还没有发生秦始皇焚书坑儒,历史记录应当有很多可以考据到西施被沉江一事。而正史中不记录,可能只是因为西施这一事毕竟不是啥光彩的事,或者不值得记载,所以才后面误会多多。
古人说:“作随蠡去更好,更有趣。沉江何益也吴宫历年之宠幸,介然必成所事,岂儿女柔肠所可辨耶”
就是说,跟随范蠡去更好,更有趣。儿女柔肠更感人些。所以自唐宋至今,诗词等方面多这样浪漫地描写。
此证据四。
宋之问《浣纱篇》: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
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乌惊入松萝,鱼畏入荷花。"
自杜牧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之句,世皆传范蠡载西施以逃。
在文学上这样描写,肯定比
“浮之江”
更美好
。此是证据五。
清代吴伟业的《一舸》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清人一样把西施描写成如范蠡一般聪明有大智慧,感觉到会有弓藏的可能,两人一起潜逃归隐了。(在文学上这是多美好的结局啊!)要知道:
历史是残酷的,诗词则是更多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