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本名叫施夷光,是浙江省诸暨市人。沉鱼落雁中的
“沉鱼”
就是形容西施——她在河边洗衣服时,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害羞地不敢直视,只能潜水水底,故有“沉鱼”一说。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落败,卧薪尝胆之余,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美色引诱夫差不思进取,沉迷后宫,最后吴国国力衰败,越王勾践成功复仇。
但《史记》对于西施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吴王夫差兵败身亡后,西施也随之失去了音讯,再无记载。
那么一代红颜的西施到底去了哪里呢?历史上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有人说她跟随范蠡隐居乡间,但翻遍《史记》,范蠡的记载倒是十分详尽,而西施却没有只字片语。
最让人能接受,也是最浪漫的说法,是西施在吴国灭亡后,跟随范蠡不问朝堂之事,隐退乡间。他们本就是一对恩爱情侣,为了为越国复仇,范蠡追随勾践成为了他最倚重的大臣,而美貌无双的西施则被贡献给了吴王夫差,一男一女都为了越国的大业作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
目标完成后,范蠡和西施重逢,并告诉她,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富贵,应该早日离开。
西施听从了范蠡的建议,两人双双归隐江湖,成为了一对神仙鸳鸯
东汉知名学者袁康在他的著作《越绝书》中写道:
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说明在袁康那个时代,可能看过相关的古籍,印证西施的确没有死,而是跟着范蠡走了。唐代和明代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诗仙李白曾写过“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的名句,可见李白确信西施最后的确是和范蠡一起相伴度过余生。
在如今的江浙一代,则有不少民间传闻,认为她最后被“自己人”杀害了。勾践灭掉吴国后,犯了和夫差同样的错误,也被西施的美色所迷惑。结果越王后妒火中烧,有一天让自己的贴身侍卫瞒着勾践,悄悄将西施带出来,
在她身上绑上重物推入大海淹死
。也有说法认为干这事的不是王后,而是范蠡,因为
范蠡担心勾践重蹈夫差的覆辙,所以选择大义灭亲
,假装让西施坐船去湖心观景,到了湖中心后将西施推下淹死。
甚至还有民间传闻说,西施根本就是勾践本人杀的。因为在吴越争霸过程中,范蠡起到的作用极大,为了避免日后范蠡自恃功高,勾践本想除掉他,但范蠡聪慧,及时抽身隐退,于是为了敲打范蠡,同时也为了试探范蠡是否真心隐退,勾践便叫来西施询问。谁知勾践一见到西施,便惊为天人,但他立刻冷静下来,暗想道:既然此女子能害得吴国国灭,日后也难保她不祸及越国。况且春秋时代,礼乐尚未崩坏,而且使用下三滥的美人计多少有些胜之不武,
勾践担心自己被后世所不齿,便杀掉了西施以灭口
在唐代,还流传过一阵西施意外落水而亡的说法。可能大家不忍四大美女之首落得如此残忍的结局,便有心替她安排了另外一个归宿。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过: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可见西施是回到故乡后,在一次浣纱时,不幸落水而亡。另外还有一位诗人也有诗词佐证: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最后一种关于西施的结局,是她被吴国士兵杀了。在吴王抵挡不住越国大军时,愤怒而悔恨的吴国士兵把满腔的愤怨全部倾泄在“祸水”西施身上,他们将西施乱棍打晕,然后用丝帛包裹着扔入江中。这种说法是孤证,目前只见于苏轼的《东波异物志》:。。。又称西施鱼。。。
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西施的死法在不同的地方各异,几千年来,许多史学家都为了追寻真相苦苦探索,但都没有标准答案,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论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都不妨碍她是一个美丽而伟大的女子,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她为了越国作出的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