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秦昭襄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燕国当人质了。你想想,独自一人呆在敌国,对他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拥有隐忍和谨慎的性格,这在继承王位后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时不慎被砸死,这里我想说一句,no作nodie。秦武王一死,王位就空下来了,那么谁来继承王位一时间就成为了问题。有一拨人支持公子壮,而宣太后却希望立秦昭襄王的弟弟,也就是公子芾(fèi)为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宣太后对秦昭襄王的态度了。
但是最后因为外界原因,不仅没有立公子壮,也没有立公子芾,而是立了公子稷,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这个时候年龄还太小,所以宣太后就得来听证。当然听证只是一个幌子,宣太后最主要的目的则是独揽大权,秦昭襄王在她眼里只不过是一颗棋子,或者说秦昭襄王就是一个傀儡。宣太后从秦昭襄王小的时候就不在他身边,肯定没有母子亲情,所以也能狠下心。
后来,偶然的机会,从魏国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范雎。在范雎的建议和帮助下,秦昭襄王决定除掉自己的母亲宣太后以及四贵,最终废除了宣太后,赶跑了四贵。秦昭襄王开始独揽大权,开辟疆土。
秦昭襄王从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总共在位5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而其中有41年都是宣太后在执政。那么秦昭襄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时机未到。开头说了秦昭襄王在燕国的时候就有了隐忍和谨慎的技能。在宣太后执政的时候,秦昭襄王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把握除掉宣太后,自己掌握政权,所以只能隐忍。后来有了范雎,给秦昭襄王出谋划策,秦昭襄王才能一举拿下秦国的大权。
秦昭襄王在41年里,肯定无时无刻都想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可是奈何自己能力不大。他能力为何不大呢?不是说他这个人不行,而是他在秦国的时间不长,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他从小就在燕国长大,18岁那年才回来。而宣太后呢,大半辈子都在秦国,身边的势力庞大无比。在没有范雎出谋划策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废除掉宣太后。
当然,原因不可能仅有这一点,还有几点小原因。
- 宣太后毕竟是秦昭襄王的母亲,秦昭襄王不想下手。
- 宣太后治理国家有一套,而且宣太后势力也大,搞不好还会栽在宣太后手里。
- 宣太后其余的儿子都在虎视眈眈的看着王位,如果秦昭襄王有小动作,肯定第一时间被发现。
秦昭襄王隐忍了41年,最终夺回王权,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