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帝国》苏秦和张仪用亲身经历总结了4条职场新人的大忌

《大秦帝国》苏秦和张仪用亲身经历总结了4条职场新人的大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六月的自留地 访问量:2067 更新时间:2023/12/20 2:43:39

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谋略家,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把战国搅弄得风云突变。

苏秦策动齐、楚、魏、韩、赵、燕六国合纵,一致抗秦,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国外相。张仪在秦国为相,首创“连横”策略针对苏秦的“合纵”政策,一时间,天下成为这对师兄弟的天下,两人真正是“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的风云人物。

就是这样的两个纵横家、谋略家,在初入职场时,由于不懂职场规则,跌得头破血流,差点把命都搭上,两人都是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后,再度出山才有后来的成就,今天就聊聊苏秦和张仪用亲身经历换来的4条职场新人大忌。

01

过分自信,目中无人

初入职场的新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最优秀的,谁也不如自己,特别是头上有光环的职场新人就更眼晴长到头顶上了。

苏秦学成归来,初入秦国时就犯了这个毛病。他是鬼谷子的学生,前有鬼谷子的高足商鞅孙膑庞涓这些顶尖牛人打出的名声,他头上的光环比现在清华、北大毕业生还明亮,未入仕名声已经传开,这样的苏秦确实有自信的底气。

可恰恰是他这过分的自信,让他跌了一大跤。

苏秦来到秦国之前,著名的纵横家犀首入秦献“称王图霸”之策已经失败。

苏秦没有针对犀首的失败进行思索,毕竟犀首作为前辈纵横家,天下闻名,也不是浪得虚名,他之所以失败,肯定有秦王赢驷不能接受的原因,可是苏秦简单地把犀首的失败归结为他的说辞不透而已,并且非常自信自己绝对能说得透彻可行,秦王一定能采纳他的“称王图霸”之策。

犀首献策失败之后,秦王赢驷已经与他深谈,他其实已经知道秦王纵有“称王图霸”的野心,但是秦国的实力、现状还不可行,时机还不到。他本想提醒一下苏秦,可是面对狂妄自大的苏秦,犀首咽回了到嘴边的话。

事实证明,苏秦拿着同样的策略献给秦王,失败了,并且败得很惨,毕竟作为秦王,他要的是干货,是实货,而不是华丽的外包装。

很多职场新人看不上职场老员工,总认为他们思想古板,脑子锈透了,没有锐劲,觉得自己才是公司的希望,是公司真正能干活的人,是公司的骨干,说话做事处处带着傲气,对老员工的忠告、提醒不仅不当一回事,还觉得可笑之极,结果很多时候,就像苏秦一样,栽一个大跟头。

老人们常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一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职场新人,初入职场,收起你的傲气,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才是职场生存之道。

02

空谈,虚谈

初入职场的新人,最容易犯的第二个毛病是空谈,虚谈,没有事实依据,仅靠理论支撑,就觉得自己牛的不行,不把人放在眼里,结果往往会失败。

苏秦入秦宫献策时,不仅秦王赢驷亲自接待了他,而且还让太傅赢虔、上大夫樗里疾陪同,这接见阵仗既隆重,又重视,满足了苏秦的名士虚荣心,可是他的计策只是浮于表面,乍一听好象很有道理,也是这么回事,也很激动人心,可是却没法落地,没法实施。

苏秦所说的几条理论依据,第一秦国实力雄厚。秦国到底厚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支撑长期大战,他不清楚。第二秦国扩充兵力速度远大于山东六国。可是他不清楚秦国有多少人口,秦国的征兵政策,更不清楚秦国能扩充多少兵力,能不能一对六。第三秦国四面关山,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陈仓大散关,南有南山武关,北有高原横亘,据地势之要,无异平添十万大军。可是他根本没有弄清楚,当时崤山函谷关还在魏国、赵国手中,南山武关还在楚国手里,谈何平添十万大军,这些都是在苏秦献策失败后,司马错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带领秦国大军抢回来的,差不多两年多后,崤山函谷关才真正在秦国手里。第四秦国变法深彻,可取代诸侯分封制,可是他没有弄清楚,赢驷刚刚杀了商鞅、铲除旧贵族势力,位置还没坐稳,谈何称王图霸。

仅此四条,就可见苏秦对秦国缺乏根本深刻的认识,说的几条秦国优势也都是带水分的,有夸大成分,可实际上说的都是虚的,空的东西,没有一条实实在在的可行性策略,怎么可能被秦王接受,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就像现在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做事的流程、规范等,很多新入职员工一看到这些就撇嘴,觉得这是老掉牙的东西,认为做什么事情,都一板一眼的,没有任何创新可言,而自己正年轻,正是活力四射,不应该受这些规章制度、流程、规范的束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这些人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和苏秦一样,不屑于遵守这些东西,也不屑于了解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殊不知道这些制度、规范都是前辈们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错误的最值得珍惜的宝贝。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秦孝公的智慧,他发出招贤令,招贤纳士,可是把人招来之后,却并没有立即根据这些人的学识安排职位,而是让他们先去秦国山野走访三个月,实地了解秦国之后,再出治秦谋略,然后根据大家的表现和治秦水准安排职位。

秦孝公这一通操作,使得来秦的二百多士子只剩下几十个,可是这几十个才是秦国真正需要的人才。秦孝公把这几十个人才都安置到县令等实权部门,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商鞅变法的有力支持者和执行者,就是因为有他们,商鞅的新法才能顺利地推行下去。

因为他们了解秦国,知道变法才是秦国强大的唯一出路,商鞅的新法都是针对秦国的现状提出来的,是可行的,可落实的,并且是对秦国有利的,所以他们坚决支持新法,推行新法,最后也都成为秦国坚实的栋梁之材。

职场新人,初入职场,收起你的空谈、虚谈,脚踏实地地了解公司,全方位地了解公司业务,然后才可能策划出真正的、可行的方案,你才可能真正成为职场精英。

03

目标太多,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初入职场的新人,最容易犯的第三个毛病是理想大,梦想多,都想赶快实现,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殊不知,做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张仪和苏秦学成归家后,苏秦去了秦国,张仪先去了魏国探路,结果初尝失败,张仪转头去了目标国家,齐国。

当时,越国正备好军马,准备攻打齐国,而齐国的目标不在越国,在中原,齐国并不想与越国陷入纠缠,因此,齐威王正在左右发愁,一是国内没有像孙膑那样的大才,看清天下大势,为他扩清一个齐国未来发展的脉络,二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越国的纠缠。

张仪恰在此时到达齐国,仅十六字“联魏锁秦,和秦敬魏,北结燕赵,南遏楚韩”策略,一下子就为齐国指出一个清晰明了的方向,这让齐威王非常高兴,瞬间对张仪刮目相看,想要重用他。

张仪为齐国廓清未来方向之后,话锋一转,说只要自己出马,可以兵不血刃地化解越国之祸,这更让齐威王喜出望外,简直拿他当宝贝,当场承诺,只要他从越国返齐之日,就是齐国丞相。

张仪雄心勃勃地来到越国,略施小计,就把越王说得迷三道四,立即决定取消攻打齐国,调头攻打更肥、利益更大的楚国。

到此时,张仪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只要两手一甩回到齐国,丞相之位就是妥妥的。

可是张仪想得深刻,他这样回到齐国是能受到重用,但是在世族林立的齐国想要站稳脚跟,却是很难。如果他能到楚国,想办法把田忌和孙膑接回齐国,那时三人联手成鼎立之势,齐国将是他们说了算,未来前途是一片光明。

张仪本来到越国的目标已经实现,却节外生枝,到楚国去献计献策,帮助楚国打败越国,然后以此为条件让楚王放田忌和孙膑回齐国。

这个目标看似一个,实则很多个,要一个一个实现,有点赌的成分了。

首先,你把齐国之祸水南引,引到楚国来,你能保证,楚王不恼怒,并且重用你,听你的,让你献计献策?

其次,田忌和孙膑到底在不在楚国,人家愿不愿意回齐国,你能保证,你一去,不仅能找到田忌和孙膑,还能把二人劝回?

第三,张仪你一个纵横家,不懂兵法,你能保证楚国真能灭了越国?

第四,楚国是否放齐国的前军师和上将军回齐国,这是国家之间的事情,你凭什么认为,以你一己之力就能成功呢?

总之,张仪到楚国的目标太多,只要有一个不能实现,最终目标就实现不了,结果张仪还算不错,几个目标差不多都实现了,找到了田忌,田忌也愿意回齐国,楚王也相信了他,任用了他,楚国也灭了越国,看似一切顺利,可是最终却因为张仪谈兵致祸,不仅小命差点丢在楚国,连齐国都回不去,只能回家避难。

职场新人,初入职场,不要太贪心,人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很强,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目标要一个一个地实现,这才是职场发展的长远之道。

04

锋芒太盛,是非多

初入职场的新人,最容易犯的第四个毛病就是锋芒太盛,容易招惹是非。

张仪就是心太急,又是鬼谷子的学生,肚子里有真材实料,来到楚国后,三言两语就说服了楚王,然后献上吞灭越国的计策,立即成为楚王的座上宾,楚王对他礼敬有加,什么事都要先问问他,听听他的意见,张仪已俨然成为楚王眼前的红人了。

如果按照张仪献的计策,楚国真的灭了越国,这绝对是天大的功劳,张仪能瞬间掩盖很多人,说是鹤立鸡群都不为过。

虽然在大战前,大家都不说什么,但是对他这样一个外来士子,在楚王面前这么得脸,某些原来在楚王面前得意的人肯定会心里不舒服。

这时的张仪已经惹人嫉妒了,可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依然在灭越的军国大事上侃侃而谈,反对名将田忌提出的“派一员大将驻守汉水、房陵一线,防范秦军偷袭”的策略,更让人吃惊的是,楚王竟然不听军事名将田忌的策划,却听不懂军事的张仪的建议,结果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国真的偷袭了房陵,并且成功。

楚国的大粮仓被秦国抢去,几十年的积累一瞬间没了,这让楚国君臣如何能够接受,他们当然要发泄,而反对田忌提出的“防范秦军偷袭”策略的张仪就成了出气筒。

这件事明面上貌似是张仪瞎谈兵,致使楚国失了房陵,全国十之八九的粮食兵器被抢,他是罪魁祸首,他该承担责任,所以令尹昭雎立即下令把他拿下,然后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如果不是田忌救他,他的小命都不保了。

实际上,楚国失了房陵真的是张仪的错吗?非也。

讨论对越国的战事时,楚国的重臣们都在场,田忌提议防范秦国时,无论是楚王,还是楚国的重臣们都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张仪是在楚王询问时才反对的,并且有理有据,认为秦国不会偷袭,当时楚国重臣没有人反对张仪,也就是说他们认可了张仪的建议,况且做决定的楚王,张仪不过是说出了自己的建议罢了,为什么让张仪承担责任?

实际上,楚王要找个替罪羊,楚国重臣们是要泄私愤,想借机整死张仪,免得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再得意于楚王,到时他们都要靠边站,所以他们要借此机会除掉张仪,这才是张仪获罪的真实理由。

职场新人,初入职场,要懂得收敛锋芒,不要让自己无意中树立敌人,更不要让别人嫉妒自己,要懂得与同事们和谐共处,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有了一个适合你发展的土壤环境,你才能在此土地上生根,茁壮成长,直至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职场新人们,牢记这四条职场新人大忌,避免这些情况,才能在职场里生存下来,良好发展,实现梦想,实现理想,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标签: 苏秦张仪秦国齐国秦王田忌

更多文章

  • 一口气看懂苏秦之死!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纵横家,最后为何惨遭车裂

    历史解密编辑:宝宝常见问题标签:苏秦,齐国,秦国,燕国,战国,齐宣王,纵横家,科学家,历史故事

    苏秦最后之所以被车裂,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间谍。晚年的苏秦,一直在以间谍的身份,帮助燕国破坏齐国。当然,这里面发生了很复杂的事情,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苏秦的内心深处,到底是在对谁效忠。如果是从史料记载的角度来看,我们有理由推测,苏秦真正效忠的,应该是燕国。但是考虑到苏秦一生做的那些事情,后世普

  • 从大忽悠到睡太后,苏秦是如何获得战国时期第一外交家称号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苏秦,秦国,张仪,齐国,战国,诸侯国

    战国时期,风云激荡,无数明君贤臣被现在人称颂,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因为这个乱世即将酿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秦朝,无论是社会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化,在当时整个世界中,都是屈指可数的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没有之一。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话,那就是乱,乱到什么

  • 不愧为鬼谷子徒弟,苏秦配六国相印,张仪做秦国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小馨讲故事标签:苏秦,张仪,魏国,齐国,秦王,鬼谷子,科学家,秦国丞相,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鬼谷子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的徒弟很多,孙膑和庞涓继承了鬼谷子的兵法,而且相爱相杀,下面给大家介绍的这两位和他俩也差不多,这两人继承了鬼谷子的口才,分别是苏秦和张仪。苏秦是东周洛阳人,纵横家,外交家。当年苏秦家里比较穷,家里好不容易攒够了他上大学的钱,结果毕业后钱没混到,地位也没混到,只能选择回到家

  • 战国辩士之王苏秦是如何成为手握六国权杖的天下盟主?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苏秦,秦国,齐国,魏国,燕国,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也最为纷乱的年代,那时候东周王朝的体制“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并兼争霸,无所不用其极。而有心扶助各路诸侯,欲功成名就的谋臣勇士也可谓数不胜数,一时间百家争鸣,不少的风流人物技冠天下,术震古今,成为中国历史上永为世人所记的明星。若论及辩才游士,说动诸侯成就一番惊天动

  • 【战国时代】18大哥,王太后你也敢睡啊?——苏秦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苏秦,王太后,齐国,秦国,秦王,齐王

    苏秦是一个传奇。前面我们讲了他的合纵之路,今天讲一讲他的精彩人生。前倨后恭对了,这个成语来自苏秦。据说,苏秦早年到处游说各国国君,但没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在外混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他天天耍嘴皮子、不着调,活该!苏秦羞愧难当,闭门不出,继续苦读,困了就用

  • 司马南不像洪秀全,他更像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锵锵呓言堂标签:苏秦,莫言,秦国,洪秀全,司马南,何祚庥,科学家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说司马南就是洪秀全。论据就是洪秀全很懂利用宗教洗脑,弄了个拜上帝教,让下边人深陷其中;另外,洪秀全有“大同”旗帜,称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搞了均田制。觉得这两点和现在司马南愚弄粉丝、杀富济贫、粉丝还死心塌地的情景很像。对比,司马南好像并不否认,反而还很享受,借力打力做了《我在美

  • 【战国时代】17在国君们的汪洋大海中畅游——横纵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苏秦,秦国,齐国,魏国,张仪,燕国

    衣赐履按:对纵横家,儒家非常反感,觉得他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无原则无气节,就凭一张嘴四处招摇、骗吃骗喝。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杰出代表,苏秦终其一生都在忙活合纵,张仪直到死都对得起秦国,还真没觉得他们朝三暮四、反复无常。苏秦本来是想事秦的,你看,连名字都是秦。但是秦惠王嬴驷没用他,只好投奔别的国家。但

  • 《资治通鉴有意思》12:舌灿如花张仪善终,纵横六国苏秦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藤藤爸说学习标签:苏秦,张仪,资治通鉴有意思,秦国,齐国,魏国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2篇 上一篇讲了苏秦和张仪的故事。这一篇讲讲他们的 人生结局。 你会发现,都是纵横天下的舌辩之士,人生结局竟如此不同。 看过今天的故事,你会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1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

  • 任见:自设圈套杀身的孤胆特务苏秦

    历史解密编辑:巴黎邮报标签:苏秦,齐国,秦国,燕昭王,孟尝君,燕国

    任见:自设圈套杀身的孤胆特务苏秦01苏秦是鬼谷子的高足,鬼谷子学院外交专业纵横捭阖方向硕士。这哥们儿是洛阳东关人士,所住小区叫“乘轩里” 。当时的洛阳城,人们都以大商业资本家白圭为楷模,追逐百分之二十的商贸利润。东周战国时期,天下没有安生的时候,倒是洛阳这个漩涡的中心,风暴眼,反显得安静。在到处兵燹

  • 苏秦与燕国太后私通,为何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苏秦,燕国,齐国,秦国,燕文侯,嬴政

    苏秦与燕国太后私通,为何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他?《史记·苏秦列传》明确记载: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得知,而事之加厚。意思是:燕易王的母亲,燕文侯的夫人,与苏秦私自在一起了。后来这件事被燕易王知道了,(燕易王不仅没有怪罪苏秦),反而更加信任他了。熟读史书的大家一定都知道:秦始皇知道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