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至《伍子胥》|80年后,一部被高考打捞起的经典中篇

冯至《伍子胥》|80年后,一部被高考打捞起的经典中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字文化 访问量:1294 更新时间:2023/12/8 12:39:40

1942年冬天,中国现代文坛代表性作家冯至在经历过抗战的流离后,开始写作《伍子胥》。最初几章曾在桂林1943年的《明日文艺》上发表,1946年9月由巴金收入“文学丛刊”第八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左:《明日文艺》第二期封面

右:《伍子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再版

80年后,2022年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了冯至这部改写自历史故事的中篇小说,试题要求学生比较《伍子胥》中“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伍子胥》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虽不像一些皇皇巨著“红火”一时,但其独放的异彩,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冯至晚年回忆说:“我在1942年终至1943年春写的《伍子胥》可以说是一架桥梁,它一方面还留存着一些田园风光,一方面则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立斜阳集》,第132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江上”一章。冯至的改写淡化了历史文献中的陈旧观念,使之更具诗意。改写后的情节中,渔夫没有自沉,只是“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立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再一看他手中被渔夫拒受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江上

“冯至小辑”《伍子胥》作者: 冯至, 版本: 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 2019年10月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这里再也不会那样被人谈讲着,被人算计着,被人恐惧着了,他重新感到他又是一个自由的人。时节正是晚秋,回想山的北边,阴暗而沉郁,冬天已经到来;山的这边,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在这广大的原野里,子胥渴望着,这时应该有一个人能分担他新生的幸福。他知道,这寂寞的平原的尽处是一道大江,他只有任凭他的想象把他全生命的饥渴扩张到还一眼望不见的大江以南去。

他离开了昭关,守昭关的兵士对于这中间逃脱的民夫应该怎样解释呢?是听其自然呢,还是往下根究?子胥在欣庆他的自由时,一想起宛丘的夜,昭关的夜,以及在楚国东北角的那些无数的夜,他便又不自觉地感到,后面好像有人在追赶:一个鸟影,一阵风声,都会增加他的疑惑。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一到江边,他才忽然感到,江水是能阻住行人的。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明 沈周(1427—1509)

子胥刚到江边时,太阳已经西斜,岸上并没有一个人,但是等他站定了,正想着不知怎样才能渡过时,转瞬间不知从哪里来的,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可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子胥的行动,也不觉得他是什么特殊的人。子胥却局促不安,江过不去,望后一步也不能退,只好选择一块石头坐下。等到他听出谈话的内容时,也就心安了。他听着,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不是楚国的兵来了,就是吴国的兵来了,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切不容许你在今天计划明天的事。其中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接着说:“前几年吴王馀昧死了,本应该传给季札,全吴国的人也都盼望传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王位只好落在馀昧的儿子叫作僚的身上。这僚王仍然是本着先王的传统,兴兵动众,好像和楚国有什么解不开的仇似的。——谁不希望季札能够继位,改变改变世风呢?他周游过列国,在中原有多少贤人士大夫都尊重他,和他结交;他在鲁国听人演奏各国音乐,从音乐里就听得出各国的治乱兴衰。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这算什么高洁呢;使全吴国的人都能保持高洁才是真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因为追溯根源,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的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并且含着称赞的口气:“人各有志,我们也不能相强啊。他用好的行为示我们,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一代的兴隆不过是几十年的事,但是一个人善良的行为却能传于永久。——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有人或者会以为是愚蠢的事,但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图画!”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身边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十年未曾离身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不管这朋友活着也好,死了也好。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从这块石头站起来,让歌声吸引着,向芦苇丛中走去。那些江边聚谈的人,还说得很热闹,子胥却不得不离开他们,虽然他对于他们的争论也感到一些兴趣。

他不理解那渔夫的歌词到底含有什么深的意义,他只逡巡在芦苇旁。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子胥正在迷惑不解身在何境时,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又被歌声吸引着,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岸上的谈话声也渐渐远了,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红日已经沉没,沉没在西方的故乡。江上刮来微风,水流也变得急骤了。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心头闪了几闪的是远古的洪水时代,治水的大禹怎样用他的勤劳与智慧,把鱼引入深渊,让人平静地住在陆地上。——他又想这江里的水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但是这里的江比郢城那里宽广得多了。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会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所谓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准备着一个工作,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但是从那城市里传不来一点声音,除却江水是从那里流来的......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他是水上生的,水上长的,将来还要在水上死去。他只知道水里什么地方有礁石,却不知人世上什么地方艰险。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他绝不会感到,子胥抱着多么沉重的一颗心;如果他感到一些,他的船在水上也许就不会这样叶子一般地轻漂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惟一的恩人,关于子胥,他虽一无所知,可是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惟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黄昏后,江水变成了银河,月光显出它妩媚的威力,一切都更柔和了。对面的江岸,越来越近,船最后不能不靠岸停住,子胥深感又将要踏上陆地,回到他的现实,同时又不能不和那渔夫分离。

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怎么能一开口就称他朋友呢?船靠岸了,子胥走下船,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

“朋友。”渔夫听到这两个字,并不惊奇,因为他把这当作江湖上一般的称呼,但是在子胥心里,它却含有这字的根本的意义。“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我把你渡过江来,这值得什么报酬呢?”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江水给他的生活划了一个界限;他常常看见陆地上有些行人,不知他们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那些阻于大江的辛苦的行人的时刻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渔夫把这番心意缩成一句不关重要的话:“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这两个人的世界不同,心境更不同。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子胥看见月光下渔夫满头的银发,他朦胧的眼睛好像在说:“我不能期待了。”这话,渔夫自然说不出,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进退失据,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系,1927年毕业,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冯至20世纪20年代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登上文坛,40年代创作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影响深远。他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均具开创意义。他曾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把海涅、里尔克、歌德等人的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为中德文学的交流与沟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也因此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聘为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冯至 著

“大家小辑”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

北京出版社

2019-10-1

《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坛代表性作家冯至的经典中篇小说,影响深远。全书共九节,分别以伍子胥可能经过的地点为题名。首先是郢都外的“城父”;接着,经过了两处水域“林泽”和“洧滨”;随之是两处陆地“宛丘”和“昭光”;接着又是两处水域“江上”与“溧水”;整个故事则结束在另两处陆地:“延陵”和“吴市”——而“吴市”,冯至暗示我们注意那可能是又一个“城父”。全书故事的结构非常均衡完美,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令人回味无穷。

本套书“冯至小辑”为活字策划之“大家小辑”第一种,收有散文集《山水》、小说集《伍子胥》、里尔克著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人物传记《杜甫传》等,集中体现冯至文学生涯的精华成果。

《伍子胥》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标签: 伍子胥冯至子胥高洁吴国鲁迅

更多文章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到底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伍子胥,屈原,夫差,勾践,吴国,曹娥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风俗探源黄历五月五日是重午,又称重节,就是今天的端午节。一说到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主要的节俗、节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楚国屈原是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传说,另一个传说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还有一个是曹娥投江寻父,都是以中国楚、吴、越地方为舞台。这三个历史节俗中的主人翁都是史上有

  • 他一夜白了头,掘墓鞭尸,功成名就却被屈自杀,对伍子胥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吴国,吴王,孙武,阖闾,鞭尸,楚平,伍子胥,春秋战国

    春秋楚国楚平王时期,受费无忌的挑拨,楚平王要杀伍子胥父子,伍子胥逃至昭关,昭关守兵把守很严,很难过关。这时,伍子胥遇到了贵人东皋公。东皋公把伍子胥留在自己的庄上,一连七日不谈过关的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了,这天晚上就急切地问东皋公能不能送他过关,东皋公告诉他在等一个与他长像相仿的人到来之后,就可以过关

  • 伍子胥含恨投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伍子胥,吴国,阖闾,郑国,宋国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的坏话,要把太子建废掉。这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蓄意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

  • 伍子胥不可能封地在申港

    历史解密编辑:歪嘴论史标签:申港,吴王,阖闾,吴国,夫差,黄歇,伍子胥,春秋战国,越王勾践

    伍子胥不可能封地在申港文/刘建东在江阴市西乡申港镇的北部,当前的朱家湾小区位置上,原本有一座规模非常宏大的庙宇——伍相庙;并且与该庙相距约三公里处,在当前港城大道南侧的申庄村上,还有一座伍相庙的下院,当地人俗称——伍相庙分庙。以伍相庙为中心,原本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为庙会节,号称“沿江七十二摊”,是指从

  • 伍子胥一生最大的悲剧:他已来到战国,而大家还活在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伍子胥,吴国,阖闾,夫差,伯嚭

    本文选自本人喜马拉雅音频VIP专栏《妙语连珠论英雄》之《复仇的男神:烈丈夫伍子胥》(六)上期音频课,我们说到伍子胥所拥有的多项全能,以及他如何帮助东海小邦吴国迅速崛起,从而击败了传统强国楚国,并为了报仇而倒行逆施,竟挖开了仇人楚平王的坟墓,留下了极具争议性的三百鞭,但不管怎么说,伍子胥总算是了结了这

  • 专诸刺吴王僚,匕首藏在鱼腹中,吴王阖闾登基,伍子胥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Summer的圈子标签:伍子胥,专诸,阖闾,吴王,吴国

    春秋时期,位于长江南岸的吴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吴王馀(yú )昧去世之前,决定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季札,但是季札不愿意登基,然后远走晋国了,结果吴国宫廷就立了馀昧的儿子僚为吴王。公子光是馀昧之前的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王位应该传给季札,如果季札辞让,那么王位应该就是自己的,所以他对已经登基的吴王

  • 伍子胥掘墓开棺鞭楚王尸三百,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伍子胥,吴国,秦国,郑国,楚平,楚昭王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公元前506年他却带着吴国的军队攻破郢都,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楚国都。入城后伍子胥冲入王宫捉拿楚昭王,楚昭王于破城之前逃脱出城了。伍子胥没捉到楚昭王,于是派人寻找楚平王的陵墓,找到后派人撅开了陵墓,开棺拖出了楚平王的骸骨在烈日下暴晒三日,鞭尸三百。是多大的仇恨让伍子胥,在平王死

  • 因两件私事,伍子胥与吴王撕破脸,落得悲惨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小航航帆标签:伍子胥,吴王,阖闾,吴国,夫差,勾践

    伍子胥是一个楚国人,他的父亲原来是在楚国当太子的老师。然而楚国的君主是一个无能没有底线的君主,他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于是联合奸臣,将太子太子建排挤出楚国,将他放逐出去流浪。楚平王觉得还有很多参与了这件政事的人,所以在将太子驱逐出国后,将目标放在了伍子胥的父亲身上。伍子胥的家族受到牵连,伍子胥的父亲和

  • 神秘的“行人”职位:中国最早的特工头子伍子胥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吴国,阖闾,吴王,楚王,专诸,伍子胥,春秋战国

    本文选自本人喜马拉雅音频VIP专栏《妙语连珠论英雄》之《复仇的男神:烈丈夫伍子胥》(四)上一期音频课,我给你讲了伍子胥策划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行动成功后,论功行赏,发掘伍子胥的情报人员被离被封为大夫,专诸的儿子专毅则被一举封为上卿,身为底层平民的壮士专诸,竟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时代的风貌与家族的

  • 伍子胥为何一夜白头,压力过大还是艺术虚构,哈佛大学找到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吴国,萧衍,楚平,郑国,哈佛,伍子胥,梁武帝,周兴嗣,春秋战国

    春秋晚期,楚国爆发了一场内乱,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父兄,伍子胥只身出逃。在准备过昭关逃到吴国时,伍子胥面临前堵后追,血海深仇未报,如今自己又身陷绝境,于是伍子胥在山大压力之下竟然一夜白头。所谓一夜白头,顾名思义一夜之后头发花白,但通常来说人们认为这是艺术夸张或艺术虚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如此离奇。进入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