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伍子胥的引荐下,认识了吴王阖闾。阖闾读了他所写的《孙子兵法》,大加赞赏。
一天,吴王阖间同孙武讨论天下大事,说起了晋国的政事。
吴王突然问道:“中原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这六家大夫手中,孙将军认为他们这六家之中,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一、范氏
晋国的六卿之首是范氏。
范氏是士会的后代。士会,就是当年赵盾派他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为君的那个人。在回来的路上,赵盾又反悔了,不许他们回国,士会不得已,流亡秦国三年,后来赵盾用计又把他接了回来。
在与楚庄王的霸权争夺战中(邲之战),士会为上军将,后来晋军那个优柔寡断的主帅荀林父死了,士会便升任晋国执政,成为晋国的望族。因为他的封地在范邑,所以他的后裔子孙都以范为姓。
因此,范氏家族在当时晋国的实力最强。
二、中行氏
中行氏是荀林父的后代。荀林父年轻时是为晋文公重耳驾车的车夫,所以他的资历很老。后来晋楚邲之战中,他担任晋军主帅,吃了大败仗后,他的家族排在了范氏之下。
三、智氏
智氏是荀首的后代。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在邲之战中,为晋国下军大夫。吃了败仗溃败时,儿子被楚军俘虏,荀首又奋不顾身地回头杀去,亲手射死了楚将连尹襄老,抓到楚庄王的一个儿子,作为互换的本钱。
因为荀首的封地在智邑,所以他的后裔子孙就都以智为姓。智氏家族排名第三。
四、韩氏
韩氏是韩厥的后代。韩厥是赵衰收养的义子,为赵家的臣仆。后经赵盾举荐,当上了晋国的司马,韩氏家族才兴旺了起来。
五、魏氏
魏氏是魏犨的后代。魏犨是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的大功臣,但终因
一阶莽夫未被重用,直到他的孙子辈才进入六卿之列。
六、赵氏
赵氏是赵衰、赵盾的后代。因为势力太大,被灭了族,只留下赵武一棵独苗。赵武十几岁时才又重新恢复了赵氏家族,又熬了二十多年后才当上晋国执政,所以赵氏家族的势力要稍单薄一些。
这是晋国最大的六个家族。
所以吴王阖闾比较关心他们的运势,就随口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孙武胸有成竹,回答说:“范氏、中行氏,这两家最先灭亡。”“为什么呢?”阖闾问。
“根据他们的亩制以及收取的租赋可以看出。拿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亩小而收取的租税却是最重,高达五分抽一。横征暴敛无度,最终就必然会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图片9]
五分抽一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好比我们今天买彩票中了大奖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税,基本上就算你辛苦劳作的收入都是意外所得。
所以孙武推论,这样敛财的结果,就必然会导致最先灭亡。
吴王见孙武的推论很有道理,就又问道:“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了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范氏、中行氏之后,就轮到智氏了。智氏的租税也是五分抽一,但他们的亩制却比范氏、中行氏要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这样,租税虽然同样苛重,但人民的负担却相对地稍微减轻了一点,所以他们会后灭亡。”
[图片11]
吴王又问:“智氏灭亡以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回答说:“还是根据同样的道理,那就该轮到韩氏、魏氏了。这两家的税率仍是五分抽一,但他们的亩制又要稍大一些,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人民的负担相比前面三家来说,又要稍轻一些,所以他们残喘的时间会更长,灭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问,又接着继续说:“而赵氏的情况,又有不同。在晋国的六卿之中,只有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而且他们收取的税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宽政得人,赵氏必然会兴旺发达起来。”吴王阖闾听了孙武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深表赞同。
[图片13]
孙武的预言依据,非常地简单,但后来的历史,也基本验证了孙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从这次“孙子答吴王问”之后的第二十二年,范氏和中行氏这最大的两家就最先垮台了,永远地退出了六卿之列。又过了八年后,被赶出了晋国,迁居到了东方的齐国。
又过了三十年,剩下的这四家中,以智氏的势力最大,智氏企图侵吞其他三家的地盘,不料却被三家联合起来先把他给消灭了。韩、赵、魏这三家干脆把晋国也瓜分了,分别独立成三个国家,历史也就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又过了许多年以后,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前,才把他们各个击破,灭了韩、赵、魏,而齐国最终顽强地坚持到最后一个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