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论齐桓公是如何称霸中原的

浅论齐桓公是如何称霸中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鸿才娱乐 访问量:323 更新时间:2024/2/18 18:26:29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火纷乱的时代,是旧制度逐渐崩坏,新制度发展成熟逐渐取代旧制度的时代,亦是英雄人物辈出、尽展风采的时代。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春秋五霸之中首先称霸中原的齐国。

当时齐国的君主是齐桓公,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齐桓公是如何经营齐国,实现春秋首霸的。

任用贤才,内修国政

齐桓公即位以后,想要任用鲍叔牙为相,一来因为鲍叔牙本身就极具治国之才,二来在国君位争夺战中,鲍叔牙一直追随桓公,深得其信任。

但是鲍叔牙却拒绝了,看到这大家或许纳闷儿了,鲍叔牙既然这么有才,那么他为什么不欣然接受相职来施展才能呢?

这位鲍叔牙可是个全心为齐国发展而努力之人,在他看来有一个人比他更适合相位。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管仲,这位人物和齐桓公可谓渊源甚深。

公元前685年的春天,通过弑君夺得齐国国君位的公孙无知,在去雍林游玩之时被看不惯其弑君行为之人攻杀。

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君被杀,大臣们自然要拥立新的国君即位,当时的两大热门人选分别是出逃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都是齐襄公的弟弟。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而当时管仲辅佐的人则是公子纠,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两人可是死对头。

当时情况紧急,得到消息的两队人马加速赶往齐都,先到者便能为新君,管仲为了扶植公子纠即位,给了公子小白一箭。

结果小白假装被射死以令对方放松防备,最终顺利登上齐君位。那么争夺君位失败的公子纠必死无疑,他的支持势力自然难逃。

所以当鲍叔牙向齐桓公提出自己心中相位的最佳人选是管仲时,桓公内心定然不可置信,那可是想要他性命之人!当然鲍叔牙敢推荐管仲,就必然有令桓公接受并放心任用他的理由。

那就是桓公要想实现称霸中原的心愿,仅靠目前谋士们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有管仲的相助才可以。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桓公便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

当时社会制度大崩盘,因此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他们没有国家限制,只要给机会展现才能,便勤勤恳恳为雇主打工。

管仲能够被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自然要好好发光发热,帮助他实现称霸大业了。在和好友鲍叔牙的默契配合下,针对齐国需要发展的对象制定了详尽的策略,目的是富国强兵。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全面细致性。政治方面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定民之居”之策了。

即把百姓按照各自所从事的职业分区居住,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如果百姓可以随意迁居的话,国家的管控难度就会加大,不安定因素的增加对于日后要集中精力对外争霸是很不利的,故要防患于未然。

将居民按职业技能的不同分而居之,使他们各有所务,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不同职业技能的传承。

在细化行政机构的同时,管仲推行了“做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政策,保证政令能够顺利地下达至各地,有利于行政执行效率的提高,对于军事任务的执行也更为方便。

在经济方面,齐国规定对私田进行赋税的征收。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私田的征收并不是按照统一的税率收取,而是按照土壤的肥瘠程度制定不同的税率征收。

土质的不同对于粮食的产出量是有一定影响的,此政策的制定显然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提高百姓耕种农作物的积极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对外征伐,树立威望

经过管仲、鲍叔牙等贤才对于国内的治理,齐国很快实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

有了财力与兵力的支撑,下一步自然是要开展对外扩张战略了,于是齐桓公先从周边的小国入手,尤其是与他有过恩怨与过节的,毕竟好找讨伐的理由。

当然征伐的目的是为了让诸侯看到齐国的实力,从而归顺、屈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威望的树立是必要的。

当年齐桓公迫于形势外出逃亡时,曾经经过一个叫谭的小国,但是谭国却并不以礼相待。

当桓公回国继承新君为位后,好多诸侯国都派人前来庆贺,可是曾经没有善待桓公的谭国却没前来庆贺。

不知道是不是惧怕齐桓公旧事重提又或是别的原因使其未来庆贺,但是齐桓公却将新账、旧账放在一起算了,于是派兵攻打谭国。

谭国毗邻齐国,但是国土面积却比齐国小的多,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因此很快便被灭掉,谭国君主逃往莒国。

齐桓公灭谭之举,一来扩张了齐国的国土,二来也是剪除鲁国附属国势力的预告。

如此一来,依附于鲁国的小国们就要好好考虑一下该跟着哪位大佬混了,毕竟一旦站错了位置,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与宋、陈、蔡等国举行盟会,史称北杏会盟。与会的宗旨是商讨平定宋国国内君位争夺之乱。

以前处理诸侯间事务最具有权威性的便是周天子了,但是此次盟会的组织者却是齐桓公,由此就可看出周天子的威权已经大大下降,诸侯霸主引领各诸侯的时代已经到来。

故北杏会盟,也代表着与会诸侯国对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

除了对外扩张,用武力让他国承认齐国的地位外,齐桓公还十分注重为齐国营造良好的形象,让其他诸侯国心甘情愿地臣服。

在齐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不得不提的老对手便是鲁国。两国地界相邻,又同为周初分封的老国,难免会有摩擦。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攻伐鲁国,鲁国被打败,面对于自身不利的状况,鲁国国君以割地换取和平。

齐鲁双方约定在柯地会盟,本来齐桓公满心喜悦,这是又一次证明齐国实力的大好时机,但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扰乱了桓公的计划。

鲁国有个叫曹沫的勇士,在会盟之机手持匕首劫持了桓公,要挟桓公交还鲁国献出的土地。

地盘的扩张与性命相比自然是性命重要了,于是桓公当机立断,答应了曹沫的请求。

到嘴的鸭子给飞了,回去后的齐桓公越想越气,打算不履行归还鲁国土地的承诺,并且把曹沫给杀掉。

但是清醒的管仲立刻制止了,身为一国之君言而无信,其他诸侯国还怎么无条件地追随齐国呢?

管仲劝阻齐桓公不可逞一时之快,“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桓公接受了这一建议,将鲁之失地归还于鲁国,众多诸侯得知后纷纷归附于齐。

尊王攘夷,大国担当

春秋时期,除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征伐,周边的戎部、狄部等游牧部落亦为众诸侯不可忽视的力量。

西周便是由于戎部的入侵而毁于一旦,并不得不迁都雒邑,可见犬戎势力之大。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侵伐燕国,燕国无力抵御,于是请求齐国救援,齐桓公派兵援助燕国,一直将山戎部落打至孤竹,解除了燕国的危机。

燕国国君为了表示感谢,亲自护送桓公至齐国境域,齐桓公奉行“尊王攘夷”的外交之策,一方面尊奉周天子,稳定宗法秩序,另一方面积极讨伐戎狄势力,挽救小国危机,积累威望。

当燕国国君将他送入齐境后,他说道:“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把燕君所至的齐国领土送给了燕国。

可能有人会说齐桓公傻,白白将国土送与他国,其实这正是桓公的聪明之处,他并没有将眼光放至眼前,而是从长远和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一举动让包括燕国在内的许多诸侯国认为齐桓公是仁义之君,在秩序崩溃的情况下,仍在坚持维护宗法规则,很容易让其心生敬佩和信任。

事实证明,此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服从齐国的诸侯数更多了。

除了燕国外,像邢、卫等国也深受戎狄部落的侵扰,卫国甚至惨遭灭国。齐桓公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率领他国共同抵御戎狄的侵扰,存邢救卫,深得诸侯国的尊敬。

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既增强了自身的力量,平息了侵扰因素,又很好地树立了齐国的威望,齐桓公最终成为了中原霸主。

结语:

齐桓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继位之争,最终登上齐国国君位。即位后的他任用管仲、鲍叔牙等贤才共同治理齐国,使齐国国富兵强,为争霸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实施后,齐国在诸侯国之间树立了威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前来与会,并赐胙于桓公,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参考资料:《史记·齐太公世家》

更多文章

  • 齐桓公一句戏言,他就亲手煮了4岁儿子,献给齐桓公食用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齐桓公,管仲,齐国,易牙,桓公

    前言:民以食为天,再厉害的人物也离不开美食,除非能达到神话传说中辟谷的境界,否则不管换作任何人,也离不开一日三餐。厨师是一个很吃香的行业,做得一手好菜,不仅能让身边的家人大饱口欲之福,也能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一家老小。春秋时期的易牙,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厨师,由于他的烹饪技艺高超,还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

  • 齐桓公的临终凄凉:软禁在寝殿,忍饥挨饿,袖袍掩面,仅晏蛾儿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诸侯国,鲍叔牙,晏蛾儿,桓公,先秦,周朝

    公元前643年十月初七,齐桓公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已经越来越听不清小妾晏蛾儿的声音。他的思绪一直在往前飞,想到了过去的种种,但身体的疼痛又将他的思绪生生扯回,他想大喊,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无话可说,也没有力气开口。索性就沉默着,沉默着,等到他的视线开始模糊,他将全身最后的一丝力气聚集到手臂上,抬起手臂用

  • 齐桓公问管仲:易牙把儿子的肉都让我吃了,忠诚吧!管仲:不忠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管仲,易牙,齐国,卫国,周朝,先秦,齐桓公

    易牙向儿子说道:你去死吧!说着,放菜板上就剁了。然后,把儿子的肉下锅,再放上各种调料,一道丰盛的菜肴出锅了,之后,屁颠儿屁颠儿的去让齐桓公品尝。易牙这是唱哪出呢?原来,齐桓公一次酒足饭饱之后,乐呵呵的摸着肚皮,开玩笑的说道:我这辈子啥肉也吃过,就没吃过人肉,你们说是不是有点遗憾呢?易牙听了以后,嘴上

  • 齐桓公之死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听管仲言,吃亏在眼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管仲,齐桓公,齐国,卫国,竖刁,史记,桓公,先秦,周朝

    (齐桓公与管仲对饮)公元前645年,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将齐桓公推上春秋第一霸主宝座的相邦管仲病逝了。管仲的地位,我想我就不用再多介绍了,毕竟这是三国大v诸葛亮都当做偶像的人物。尊王攘夷,攻灭谭遂,葵丘会盟,管仲可以说是用毕生的精力,成就了齐桓公的一生。看来,当年那一箭,射得不亏。齐桓公当然也能深刻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齐桓公:一个被活活饿死,一个讳疾忌医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尚宫女史标签:齐国,管仲,扁鹊,先秦,周朝,齐桓公,周天子,齐襄公,春秋战国

    齐国自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立周后被封邦建国至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前后立约820多年,比整个周朝的国祚还要长,比之后世的王朝更是长久得多。当然,齐国实际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只不过不是和同时期的晋国那样被三家瓜分,而是来了一个田氏代齐。因着田氏代齐,姜姓吕氏齐国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虽然诸侯国

  • 霸主齐桓公:任用敌人、目标远大,其情怀和格局值得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管仲,齐国,国君,齐桓公,诸侯国,历史故事

    霸主齐桓公:任用敌人、目标远大,其情怀和格局值得学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混乱,也最英雄辈出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留下无数传说,令人广为传颂。在春秋战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位列“五霸”的齐桓公,拥有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他人生的起起落落,与他本人的情怀与格局息息相关,那么,从齐桓公身上,我们可

  • 齐桓公好心收留陈国公子,谁知两百年后,江山被其后裔篡夺

    历史解密编辑:流连染紫悯标签:陈国,齐国,晏婴,公子,国君,江山,先秦,周朝,齐桓公,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霸主的身份帮助了不少诸侯国,比如说他“救邢存卫”,出兵协助燕国对付山戎。齐桓公在位期间,陈国发生了内乱,一位陈国的公子跑到齐国避难,齐桓公好心收留了他。谁也没有想到,二百多年后,姜姓齐国的江山会被陈国公子的后裔篡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的源头还得从陈国

  • 济南又添一处文化地标,深入挖掘鲍叔牙文化资源鲍子书院揭牌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海报新闻标签:梁王,鲍叔牙,济南市,鲍子书院,文化地标

    3月18日上午,由文化学者张期鹏担纲策划、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纸房村负责建设的鲍子书院,在梁王新城纸房村揭牌成立,标志着济南一处新的文化地标正式诞生。同时揭牌的还有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梁王新城文化中心、纸房民俗文化馆。揭牌仪式上,自牧、李恩成获颁鲍子书院顾问聘书,张期鹏受聘担任鲍子书院名誉院长,张增

  •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三人发生啥事,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题?

    历史解密编辑:大师兄讲段子标签:管仲,鲍叔牙,周天子,齐国,诸侯,春秋五霸,齐桓公,高考作文,周朝,先秦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全国各地高考作文也都相继出炉。而管仲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跟齐桓公、鲍叔牙一起出现在今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今年题目是主要围绕着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讲讲自己感受与思考。这三个历史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不一样的特色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

  • 为什么鲍叔牙对管仲这么好,二人却没有一起侍奉同一个国君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哥讲坛标签:鲍叔牙,管仲,国君

    古代人的情谊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在他们的世界当中情谊比天高,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是经常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古人心思淳朴,没有那么多些弯弯绕绕,在他们的眼中,兄弟之情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因此不管如何他们都不会背信弃义,出卖朋友。所以如果得到对方的认可,把你当做好朋友之后,就会掏心掏肺的帮你,丝毫不会藏私。鲍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