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从小在校读书,小学背古诗,初中高中又学习文言文,学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加方便了解历史,继承和传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在课本上都了解过扁鹊这个人,但现在扁鹊却被踢出教材,这是为何呢?其实并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原因很无奈。
不少人对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比较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这位人物,他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术大师,擅长医术,各科都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去见蔡桓公,说他身上有疾病,可以帮他医治,但蔡桓公却讳疾忌医,不愿承认自己生病了。扁鹊三次劝说无效,转身离去。后来,蔡桓公果然身体出现了疼痛,差人去请扁鹊,结果扁鹊早已经逃走。蔡桓公最后不治而亡。这则典故意在告诫人们,有了小病一定要及时就诊,同时也向人们宣扬了扁鹊的医术高超。扁鹊到底是何人?又为何被踢出了历史教材呢?
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著名的4种问诊方式:望闻问切。《史记》记录:“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当时各国纷战,时局混乱,华夏大地上也诞生了很多先进的文化。在战争爆发之后,涌现出了不少文人武将,也诞生了一位神医,这就是扁鹊。他在各国之间游走,为每一位病人精心救治,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物,按理来说应该饱受后世尊崇,也应该被记于史册,为什么在我国的教材中,反而要把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剔除出去呢?这是因为大家虽然对扁鹊很熟悉,但实际上他的存在还是有不小争议的。通常人们在了解一位人物时主要通过史书记载,而问题也就出在了史书上,综合多部古籍,专家们发现了不妥之处,对扁鹊的真实身份也开始存疑。
史书上记载,扁鹊在公元前407年出生,又在公元前310年故去,也就是说他活了近百年时间。就算他是高寿之人也说得过去,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很多后世的记载仍然写到在他足迹依然遍布春秋各国之间,饱经岁月变迁,四处奔走救世。综合各种记载,显示他在世期间300年有余,一个人能活三百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还有一点也十分蹊跷,史书记载,当时晋国的领袖赵鞅生了一场大病,宫里的太医轮番医治,但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赵鞅疼痛不已,十分恼怒。于是他差人千方百计寻找扁鹊下落,幸而终于找到了他。扁鹊前来宫中为他医治,并且把他身上的病痛祛除。记载上显示扁鹊那时候才23岁,如此年轻的年纪却能够治愈一场别人谁也治不了的顽疾。如此高明的医术,也让专家不禁怀疑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关于扁鹊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少专家们也都纷纷质疑扁鹊的身份,但有一点可以认证的事,扁鹊医术高超。在四川成都,人们考古工作时发现了9部现代竹简医书。经过鉴定后,认为这些医书与扁鹊有关,但由于年代久远,书简被破损严重,其医学参考价值仍有待发掘,需要进行漫长的时间细细研究。而“扁鹊医书”的问世,有人认为也不足以证明扁鹊真实存在,但是这个形象又是一直活跃在历史上的,所以就有专家认为,“扁鹊”并不只单单一个人,或许是古时候一种对医生的尊称,也就是一种职业敬称。古人把医术较好,望闻问切十分拿手的医生们,均以扁鹊称呼,后来因为战乱影响或者是民众流传不广泛而逐渐失传也是有可能的。
无论怎样,专家们既然对扁鹊这个人物的身份存疑,那么就不能把他“言之凿凿”的记录于教材之上,以免误导后来的莘莘学子,影响到历史的真实性。秉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念,专家们综合考虑后,还是把扁鹊的有关教材内容删除,但这并不代表停止对这个形象的研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后辈们能客观的了解历史人物,不把存疑的学问当做理所当然,如果有机会接触到,还可以继续探索,挖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