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汉书》
汉朝苏武的故事,照亮了我国历史的一角,被后世人所传颂的。众人皆知,在我国汉朝为了平复匈奴反我国土,大汉朝因此折损了多少将领士兵。为了边境稳定,汉朝当时是采取了最为强硬的应对方式,多次向边境增派兵力,派去了汉武帝身边最为信赖的卫青、霍去病等。匈奴是出了名的彪悍,因此汉朝损失非常严重。但好在最后夺回了河西走廊等失地,为了能够继续威压匈奴,还在附近扩充了疆土面积。也是在那时候,把匈奴各种汉朝没有的稀奇物件、食物、水果带回到大汉,顺便开启了贸易之门。而匈奴在多次受到汉朝重创之后,终于向汉朝传递出和解的信号,当时汉朝便派出苏武作为使臣,前去匈奴议和,殊不知一去便被匈奴扣押了整整19年。
出使匈奴遭变节
很多人对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应该比较熟悉,但如果对其背后的历史不够了解的话,恐怕会产生疑惑,为何匈奴明明释放和谈的信号,却将大汉派来的使臣扣留和刁难,难道是匈奴人使诈,和解是假的吗?其实不是,匈奴人虽然天性彪悍,但却也是一个讲究诚信的游牧民族,苏武之所以被匈奴扣押,主要问题还出在身边的“猪队友”身上。
当向来“宁死不降”的匈奴一族传来和解消息时,汉武帝为了彰显大国风范,便派出的两位使臣前去促成和解相关事宜,当时苏武为正使,张胜为副使。这原本是促进两国邦交的大好时机,却不料汉朝的使臣到了匈奴时,却遇见了内乱。匈奴单于麾下有叛变,挟持了单于的母亲作为人质,企图谋权篡位。匈奴有叛变与大汉使臣原本没有交集,可偏偏大汉副使参与了本次逆反。匈奴在平定叛乱之际,也将大汉朝派来的使臣全部缉拿,而苏武也难逃一劫。
苏武一再据理力争,张胜虽然同是汉朝使臣,不仅临时变节忘了使命,更是连累同伴。匈奴单于对于苏武的言辞将信将疑,便要求苏武向匈奴投降,留在匈奴为官尽忠自证清白。但苏武却一再回绝,表示一朝为汉臣便永世是汉臣,不愿投降匈奴。匈奴单于不肯罢休,想着苏武一介文官,折磨几天便会服软,于是将他送去极寒之地牧羊。
名为牧羊,实为刁难
将苏武流放到极寒之地,那里不仅极其寒冷,而且吃穿用度全部极其匮乏,而一心想要折磨他的匈奴人,更不会给他提供任何可以抵挡饥寒的东西。且不说不会给衣物与食物,就连所牧之羊,也皆是公羊,既不产奶,也不产崽。苏武在极寒之地,渴了便只能够喝血水,饿了就只能吃树皮、树根和野菜。而在极寒之地,就连充饥的野草也极其稀少,树木又常年在低温之下难以舒展新芽,毫无生机。有时候幸运能够遇见地鼠,抓起来吃了就算是吉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片极寒之地上,与苏武同在的,一般都是重罪流放的犯人,所以在一开始还得提防人身安全。而原本以为折磨几天就会服软的汉朝大使,却没想到碰上了硬骨头,受苦一年半载都没有受降的意愿。匈奴单于原本也敬佩苏武具有大丈夫坚韧不拔的气节,但同时也更加激起匈奴单于想要留下苏武为臣的决心。
可不管提出高官厚禄,苏武都不为所动,一心想要回到汉朝。匈奴单于恼怒之下告诉苏武,除非公羊产崽,太阳西出东落,才有可能放苏武回去。苏武继续流放极寒之地,过着野草都不够吃的苦日子,但好在有身边的羊作伴。而这一等,便是等了十九年,那时匈奴与汉朝已经邦交往来,原本大汉也不知道苏武还活着,是在一只鸿雁上发现字条,告知苏武仍在还活着,并在极寒之地牧羊。最终在汉朝的交涉之下,苏武才回到大汉。
为何不吃羊
后来有很多人都觉得诧异,为何苏武在那里宁愿吃野菜充饥,也不愿宰羊吃肉呢?实际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首先,所牧之羊皆是不会产子的公羊,吃一只,那便短缺一只,这是在明显不过是事实。而匈奴人一旦发现羊少了,便能够察觉苏武的意志已经松动,稍微再增加一些难度,或者再流放更久,或许苏武就会答应受降。这样一来,苏武一旦吃羊无疑是在给自己“加刑”。
另外,古人讲究气节,不受降也不受物质诱惑,在苏武看来,再饿再难也不能丢了大汉使臣的气度和风貌,就算是食不果腹也不能输了气节,吃了羊与认输并无差别。在古人看来,尤其是对自身气节要求非常严格,觉得自身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个汉朝乃至整个国家的气概。更何况苏武还是作为大汉的使臣,一举一动代表的便是大汉的形象与颜面。所以,不是不吃羊,而是不能!
总结: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苏武牧羊》
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在那极寒之地,他整整牧羊19载,明明知道是公羊却依然没有放弃希望,明明可以享受富贵却断然拒绝,宁可丢了富贵也不能丢了气节。就算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也依然关心着大汉社稷,也没有忘了自身的使命,是作为大汉朝的使臣,前来匈奴和解,彰显大国风范,而不是来匈奴受降。而他也终将不辱使命,在19年后回归汉朝,手中依然持那个被他保护了十九年的汉朝使臣大旗,成为了后人歌颂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
《汉书》《苏武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