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我们耳熟能详,他宁可在苦寒之地牧羊19年,也坚决不肯向匈奴屈服。但他在此期间吃过羊肉吗?他又是在哪里牧羊你知道吗?
公元前140年,苏武出生。苏武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名叫苏建,乃名将卫青手下的武将,数次跟随卫青征讨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凭借这些战功,苏建被封为平陵侯,风光无限。苏武和他的两个兄弟也凭借着父亲的庇荫官拜郎官,后来还获得了一次升迁,出任栘中厩监。这个官职有点类似于弼马温,主要负责管理鞍马鹰犬,一般而言日后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出息。
其实这也与苏武父亲苏建的坎坷人生有关,他起初虽然凭借战功封侯,但后来在一次与匈奴的遭遇战中,他率领的3000骑兵被匈奴数万骑兵杀得片甲不留,唯独他侥幸活了下来。
苏建逃回汉朝后,按照当时的律令,他应该被斩首。苏建因为此前有功,又有爵位在身,拿出了全部家当,这才勉强赎回一条命。虽然日后出任代郡太守,但也只是维持生计,想要更进一步是绝无机会了。
因为父亲的这个“污点”,苏武的仕途自然也受到影响,被安排为栘中厩监之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苏武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虽然不得不向命运暂时低头,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等待人生转折的机会出现。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的单于上位,对汉朝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称汉武帝为丈人,还将此前扣押的汉朝使臣悉数送还。新单于的做法令汉武帝觉得很有面子,便决定以礼尚往来之道,也派使臣带着礼物前去答谢单于。
彼时,汉朝和匈奴战事频发,做汉朝使臣出使匈奴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是一个苦差事。最终,汉武帝指派苏武为此次出使匈奴的主使臣,并临时晋升他为中郎将,以匹配他使臣的身份。
这个时候苏武已经40岁,他决定抓住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精心准备了一番后,苏武手持旌节,率领百余人的队伍,向漠北方向走去。
一路艰辛不提,苏武等人顺利抵达匈奴,没想到面见单于时,单于的态度却没匈奴使臣所说的那么好,不仅丝毫没有臣服汉朝的意思,对苏武的态度还非常傲慢。苏武对此并未在意,因为他马上就要返回汉朝了,此生可能都与单于再无瓜葛。
苏武不知道的是,当时虞常和缑王正在暗中策划谋反,而苏武的副官张胜与虞常是故人,虞常对张胜承诺,谋反成功后,会献上叛将卫律的人头给他。张胜知道汉武帝最恨卫律,若能得他的人头,回汉朝后必受重赏,便送给虞常很多财物,资助他谋反。
张胜的眼光明显不行,虞常谋事不密,谋反很快失败,单于大怒,要斩所有汉朝使臣,被左伊秩訾劝阻,这才改为招降。张胜等人在匈奴单于的威胁下纷纷投降,苏武却宁死不屈,拔剑刺向自己。
卫律见状大惊失色,苏武自刺后已经失去意识。匈奴有人精通医术,命人挖大坑,又在坑里点火,将苏武置于火上方,以火疗的方式逼苏武体内瘀血流出,逐渐恢复意识,保住了他的命。
卫律和单于为何担心苏武会死掉?因为汉朝使臣若是投降,那是汉朝的屈辱,若是汉朝使臣被杀,汉武帝必然会兴兵攻打匈奴,他们可不愿意再与汉武帝交兵。
所以,等苏武身体康复了,单于便继续逼他归降,将他囚禁在一个露天的破地窖内,不给任何吃喝,苏武受尽折磨,却宁肯吃雪和身上的羊皮袄充饥,也绝不向匈奴人投降。
这一次,单于终于了解到苏武的决心,自知无法逼他投降,又不敢杀了苏武,只好将他送到北海生活,又给他一些公羊,声称等公羊生崽,就放他回汉朝。公羊自然无法生崽,单于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将苏武在北海软禁至死。
苏武长期生活的这个地方在中国古代史料中称为“北海”,其实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如今得到了深度开发,是旅游的胜地,许多人选择到贝加尔湖旅游,领略它的美。
苏武时期的贝加尔湖,虽然不是旅游之地,但也并非渺无人烟。贝加尔湖畔有其独特的优势,是放牧的绝佳之地,许多匈奴人都会到贝加尔湖附近放牧,虽然并非定居,但人来人往,始终都有人烟。
苏武属于被单于流放到贝加尔湖生活,不给他提供任何的食物,那些放牧的人自然也不敢给他提供帮助,他只能靠自己挖一些小动物储藏的果实为生。
但这种窘境并非是长期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他就逐渐找到了在贝加尔湖生活的方式。那里是天然的猎场,有非常多的野生动物。
据《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记载,於靬王到北海打猎时,苏武曾为他织渔网、做弓箭。这证明苏武已经具备生存技能,而且他的手艺非常不错,否则事后也不会因此得到於靬王的器重,走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不少的食物和衣服。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汉书》
也就是说,苏武后期根本就不会因为食物而发愁了,无论是打猎还是捕鱼,对他来说都不是难事。
而且,时间久了以后,苏武被流放这件事儿逐渐也就被贝加尔湖畔的人们淡忘了,从他娶妻生子的情况来看,他与当地的人应该打成了一片,生活稳定。至于那段时期是否吃过羊,笔者以为是吃过的,毕竟他的羊群虽然是公羊,但当地人肯定有母羊,交换一下就可以繁衍羊群,吃羊肉应该不成问题。
公元前81年,苏武回到长安,昭帝拜他为典属国。
公元前51年,苏武被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