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策的抉择与谋划:如何与袁术渐行渐远?又为何与陶谦反目成仇?

孙策的抉择与谋划:如何与袁术渐行渐远?又为何与陶谦反目成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 访问量:4604 更新时间:2024/2/14 17:15:12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09

孙坚之死虽然让江东孙氏暂时陷入一个低谷,但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这促使孙家一位更优秀的人才提前登上了汉末群雄争霸的舞台,他就是孙坚之子孙策。

可能有人会认为在孙坚死后,孙策立刻站了出来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

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孙策足足蛰伏了三年之久。

不过,在这蛰伏期间,他可没闲着,而是精心谋划,为家族的发展制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

在孙坚和黄巾军以及董卓鏖战的时候,孙策由于年纪尚小,并没有跟随,而是与母亲和弟弟妹妹一起被留在孙坚曾经任职过的淮南一带。

最初,他们一家住在寿春。在这里,孙策和当年父亲孙坚一样,结交了大批豪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过有一点孙策做得比孙坚要好,因为他结交了士大夫。

孙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犯过一些错误,而且他对自己的规划也差了一些,这里面固然有他本身局限性的影响,但也跟他身边缺乏能够为他出谋划策的有识之士有关。

其实孙坚并不是没读过书的粗人,他在讲话的时候历史典故张口就来,是有一定学问的。但他可能只读过史书,而不懂儒学,这或许是他在荆州大开杀戒的一个原因,毕竟他跟儒学世家这个群体格格不入。

但是孙策却能更进一步,对儒学也有涉猎,否则他怎么可能结交到高傲的士大夫阶层呢?

其实一个家族若想繁荣昌盛,最好还是注重教育,权力不可能持久,金钱也可能会败光,唯有教育是丢不掉的。这一点在江东孙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孙策在淮南结识的文人虽多,但都不及一个人,他就是周瑜。

周瑜所出身的庐江周氏,是淮南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自从他的高祖父周荣开始就做到尚书令和太守这样的两千石高官。后来周瑜的从祖周景和从父周忠则更进一步做到了太尉。

虽说周瑜这一支没那么显赫,他的父亲周异只做到洛阳令,仅从官职来看还不如孙坚,但是周氏家族在门第上是完胜孙家的。

不过出身高贵的周瑜却没想那么多,他和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董卓祸乱洛阳,周瑜一家搬回老家舒县居住,在这里他听说了孙策的名声,好奇心驱使这个少年前往寿春一睹对方真容。

结果孙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他牢牢吸引,这对同龄人一见如故。为了能够经常相处,周瑜劝说孙策一家也搬到舒县来,并送了他一所大宅院。

周瑜的热情打动了孙策,很快两人就发展到升堂拜母,亲如兄弟的地步。

然而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久,很快孙策就收到了父亲战死沙场的噩耗。

当时他的堂兄孙贲代替孙坚统帅部曲,护送父亲的灵柩东归。

孙策只好暂时和周瑜分别了。不过不用急,几年后他们就将联手做出一番大事业。

孙坚的灵柩被送回吴郡后先是被葬在曲阿,后来又被迁往吴县。

按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叶落归根,为何孙家不把孙坚葬在故乡富春呢?

原来富春在吴郡最南端,紧挨着会稽郡,而那里正是孙家的死对头周氏三兄弟的大本营。孙策要带着家人给父亲守孝,回富春的话实在是有些危险。而曲阿有孙坚的女婿弘咨在,可以提供一些庇护。

于是孙策就在曲阿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守孝结束后,年轻的孙策还是一片迷茫。虽说子承父业是理所应当,可是实际上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他很难继承父亲的遗产。

这倒并不是因为堂兄孙贲和他相争,而是孙家的老班底已经落到了袁术的手里。

当初孙贲带着这支人马把孙坚的灵柩送到曲阿后,接下来他就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

虽说手里有兵,但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想要割据一方就得干掉当地由朝廷委派的长官,孙贲没这个底气。

之前孙坚都无法自成一系,还要依附袁术发展,孙贲就更不可能了,而这时候正好机会就来了。

孙坚战死岘山后,袁术在荆州的局势愈发不利,在与刘表的竞争中落了下风。

既然争不过刘表,于是他就掉过头来,把目标转向中原,对付袁绍的另一个盟友曹操,结果又是惨败。

袁术没办法,为了找一片立足之地,只好一路东进,在淮南九江郡落了脚。

九江郡和吴郡近在咫尺,于是孙贲带着部曲又投了袁术。

这对初来乍到的袁术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他自然乐于接受,孙家部曲是他手下最能打的部队之一,还是很有用的。

对于孙策来说,他可以不要父亲那乌程侯的爵位,让给弟弟眼都不眨,但这支部队却是孙家的命根子,也是东山再起的本钱,是必须要讨回来的。

虽然去和袁术讨要是迟早的事,但必须得先有个规划才行,否则即使把部队拿回来也没有发展的方向。如果像当初孙坚那样漫无目的,是很难长久的。

另一方面,孙策在做大事之前,也得先把家人安顿好才行。

在袁术到来以后,如今扬州也开始不太平了,于是孙策把目光投向江北的徐州。

当时徐州尚未被曹操荼毒,还是一片远离战火的乐土,于是孙策举家北渡长江,暂住在广陵郡的江都,静待时局变化。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没过多久曹操就和陶谦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徐州也被曹操祸害得不成样子。看来江都也不是久居之地了。

再说回袁术,他在寿春又遇到了老对手,周家三兄弟再次登场,这次是老二周昂和老三周㬂一起上阵。

袁术明面上既不是扬州刺史也不是九江太守,所以有周昂这个正牌九江太守在,是非常碍事的,更别说他还是死对头袁绍的人。

因此,袁术要想名正言顺地统治扬州,非除掉周昂不可。

结果孙贲带领孙家军又立了功,阴陵一战,周氏兄弟大败,只好逃回会稽。而孙贲也因功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

在九江站彻底稳脚跟后,袁术又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的丹阳郡。

丹阳是一块宝地,丹阳兵是天下闻名的精锐,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眼红,而丹阳太守正是周家三兄弟的老大周昕,他前后给曹操输送了一万多精兵,袁术怎么会对这里不动心呢?

这次袁术用的还是孙家的将领,他派出了孙坚的妻舅吴景,并以他为丹阳太守,对正牌的丹阳太守周昕发起了挑战。

周昕坐拥主场之利,又有丹阳精兵在手,本来处在上风,不过这个人太过迂腐。吴景放出话来说:“百姓敢支持周昕的杀无赦。”于是周昕就因为不愿意祸及百姓,把部队解散回老家去了。这下倒好,三兄弟算是团圆了。

其实周昕要是心狠一点,完全不必理会吴景,如果他真敢滥杀无辜,到时候周昕振臂一呼,痛斥吴景的暴行,岂不是士气百倍?哎,慈不掌兵啊,周昕说到底还是个纯粹的读书人。

吴景拿下丹阳郡是兴平元年(194年)的事,而这让孙策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丹阳太守吴景是自己的亲舅舅,肯定信得过,到时候如果能拿回孙家部曲,然后找个理由渡江南下,那就彻底是鱼入大海,龙出升天,不必再受袁术的约束了。

以丹阳郡为根基,再加上孙家老兵,整编出一支精锐轻而易举。到时候横扫江东不在话下。

从这时起,孙策就对孙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当然,孙策毕竟是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自己拟定的战略虽然看起来非常不错,但他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于是在离开江都之前,他准备去见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江东二张之一的张纮。张纮就是广陵本地人,当时为母亲守孝在家,孙策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前去拜访。

一见面,孙策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让张纮评判,他的方案分为四步走。

第一,从袁术处讨回孙家部曲;

第二,在丹阳整编部队全据江东;

第三,讨伐刘表报仇雪恨;

第四,割据一方。

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孙策这个计划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可行性相当高,如果能顺利进行,会有非常显著的成果。

不过一开始张纮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打了个太极,说:“我才疏学浅,又在守丧中,实在帮不上忙啊。”

结果孙策又展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他那诚恳的态度彻底打动了张纮这个连朝廷三公征辟都不为所动的高傲士子。

于是张纮给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方案:光灭刘表怎么行,连袁术也得一锅端。到时候荆州扬州全部收入囊中,再来匡扶汉室,桓文之业指日可待,怎么能只想着割据呢?等你有所成就了,我就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去追随你。

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说实话,张纮这个方案几乎就是东吴最后的终极形态了,可以说他是非常高瞻远瞩的,论其格局,恐怕仅次于大战略家鲁肃,这让当时尚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孙策有了醍醐灌顶之感。

他对张纮的话深以为然,并将其引为知己,随后将家人相托。

如今计划已经拟定完毕,是该行动的时候了。

不过若是第一步不能实现,后面自然是空谈。

正所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在父亲去世后蛰伏了三年的孙策踏上了前往寿春的旅程,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从此开始了一条传奇之路。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抵达寿春。

望着高大巍峨的寿春城,孙策感慨万千。当年他离开这里的时候还是个孩子,这次终于轮到他大显身手了。

不过目前当务之急还是尽快讨回父亲当初留下的部曲才行,孙策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去求见袁术。

见到袁术,孙策先打感情牌,他哭着对袁术说:“当年先父与使君结盟,共讨董卓,却不幸罹难。可我忘不了您对先父的旧恩,愿继续为您效力。”

其实要说孙策是虚情假意,只为要回孙家部曲而进行表演,那倒也不尽然,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一开始他并没想和袁术决裂。

一方面两家之前有过合作基础,再加上目前他还比较弱小,也需要袁术的庇护。这时孙策想要的和当初孙坚一样,只是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即可。

然而袁术却找了个理由推脱说:“丹阳郡出精兵,现在你舅舅吴景是丹阳太守,你堂兄孙贲是丹阳都尉,不如你去丹阳募兵吧。”

其实不用袁术说,孙策也早把丹阳定为目标了,而且孙家内部也对此达成了共识,孙贲担任丹阳都尉这个军事长官就是明证,现在丹阳郡的军政大权已经被孙家掌控了,至少名义上是这样的。

虽说之前孙贲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比一个郡尉级别高得多,但豫州并不是孙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随着袁术在中原的失败,豫州大部也并不在他手中,因此这基本算是个虚职。

这时孙贲转到丹阳郡去,不仅能得到一个实权官职,还可以把孙家的力量合于一处,这是符合家族利益的。

由此可见,孙家内部基本上是铁板一块的,几个重要人物孙贲和吴景等都以家族利益为重,愿意支持孙策,而没有因为争权夺利而陷入内讧。

此时的孙策并没有任何功勋,但他能得到族人的支持,除了孙坚嫡长子的身份之外,也是与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

而对于孙家所表现出的凝聚力,袁术也看在眼里,他不希望孙家在自己眼皮底下做大,尤其是丹阳郡现在几乎成了孙家的天下,这自然会引起他的警惕。

因此他虽然同意孙贲去丹阳,但却把孙家部曲给截留了,相当于对孙家进行变相削弱。

这样一来,袁术自然不愿意轻易归还孙坚旧部。

孙策没有办法,虽然既定目标没有实现,但毕竟得到了去丹阳募兵的许可,也算退而求其次吧。

不过在临走之前,孙策必须先把家人安顿好才行,虽然之前托付了张纮,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当初去江都,图的是徐州安宁,可是随着曹操对徐州的屠戮,这片乐土也被战火摧毁了,而笮融对广陵的破坏已经威胁到长江边的江都了,这里已经不算安全。

不过孙家和主政徐州的陶谦也有些交情。当初孙坚和陶谦一同在张温手下做参军,算是有同僚之谊。

后来孙坚还不远千里派朱治带兵去帮陶谦征缴黄巾军余党,要知道当时孙坚尚处于与董卓的交战中,因此这让陶谦欠了孙家一份大大的人情,于情于理也该保护孙家的家眷。

然而陶谦却在巨大的打击下变得疑神疑鬼起来,对孙策很是忌惮,并产生了一定的敌意,两家最终反目成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中有两点原因,首先就是孙策已经投靠了袁术,而袁术又一直觊觎徐州。

当初袁术刚到九江后就自称徐州伯,赤裸裸地表达了对徐州的野心。

而后来袁术看曹操一直进攻徐州,自己也想分一杯羹,为此还跟庐江太守陆康起了冲突。

虽然陶谦在世的时候袁术并没有把进攻计划付诸行动,但袁术确实是有这个想法的,陶谦倒是没冤枉他。而这就导致陶谦也把孙策视为其帮凶。

第二点就更严重了,因为孙家在丹阳郡的发展触碰了陶谦的核心利益。

陶谦本身就是丹阳人,他手下拥有一支丹阳精兵,而这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丹阳郡成了孙策的地盘,以后他就无法从家乡补充兵员了。

另外陶谦还把丹阳视为自己最后的退路,在他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的时候,也曾打算放弃徐州逃回家乡。

因此丹阳就是陶谦的禁脔,他无法容许别人染指。

在这种情况下,孙策将家眷从江都接走就是不得已的事了。这些年来孙家一直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而家乡吴郡富春周边仇人也多,想来想去还是曲阿稳妥些。

而至于执行这一任务的人选,孙策想到了一个刚刚结识不久的新朋友。

这个人就是吕范。吕范是豫州汝南人,他出身平平,跟孙坚一样也是从县吏做起。

不过运气来了真是什么也挡不住,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本地大族刘家小姐的青睐,很快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后来豫州战乱,吕范带着家人前往寿春避难,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刚来不久的孙策,结果和周瑜一样,他也被孙策的魅力折服了,于是将数百名门客家丁都送给孙策指挥。

为表示信任,孙策派吕范前去迎接家人,算是投桃报李。

孙策一贯用人不疑,之前对他张纮就是这样,只有一面之缘就敢托母献弟。而这种特质也正是孙策的魅力所在,让这么多人抛家舍业誓死追随。

不过吕范一出发就被敏感的陶谦盯上了,他可不认为吕范是来接孙策母亲的,而认为他是袁术的密探。

于是陶谦下令各县通缉吕范,将其抓住后进行拷打,所幸被手下门客救了出来。

从此孙策对吕范更加信任,与族弟孙河一并成为他早期的两大心腹人物。

如今诸事已毕,该南下丹阳募兵了,然而孙策在汉末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便遭到了当头一棒。

当时孙策带着吕范以及孙河去找舅舅吴景,结果刚招了几百人,就遭到了泾县宗帅祖郎的袭击。想想这也很正常,在人家的地盘招兵,对方岂能无动于衷呢?

孙策吃了个大亏,只好再去找袁术。这回袁术没话说了,不给兵解决不了问题,再加上他本身也很看好孙策,于是就将孙坚留下的一千多部曲还了回去。

当然,袁术私吞了一些人是肯定的,因为孙坚当初虽然意外身亡,但他所统率的部队却没有遭遇大败,不可能只剩下一千多人。

但袁术交给孙策的这一千多人都是精华,只要根基还在,孙家军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结果孙策凭借这支人马再下江南,顺利击溃了祖郎,报了一箭之仇。

这次胜利让孙策名声大噪,当时身在寿春的太傅马日磾征辟孙策为怀义校尉,而袁术手下大将乔蕤、张勋也都对他表示佩服。

这件事有些不正常,因为孙策这次的战绩也算不上多么惊人,按理说不该闹出这么大动静,因此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袁术在为他造势。

之前在荆州和兖州连战连败,这让袁术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手下能战之将太少了,自从孙坚战死后,他就没怎么打过胜仗。

这次发现孙策有乃父之风,自然要加以支持,让他尽快成长起来,成为自己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因此无论是被软禁起来的马日磾,还是手下将领桥蕤和张勋,他们对孙策的推崇应该都是袁术授意的。

此外袁术还公开表示:“要是能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都值了。”简直把孙策夸上了天。

后来孙策追捕犯罪的士兵,并在袁术的军营中将其当场斩首,袁术也没有怪罪,这一系列事件让孙策在军中威望大增。

然而孙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之前袁术许诺让他做九江太守,但最后却食言了,转而把这个职位给了自己的心腹陈纪。

由此也可以看出,袁术只是利用孙策而已,让他帮自己打仗,而不愿意给他实权。

不过袁术为了安抚孙策,又对他进行了许诺。

当时袁术虽然名义上控制着扬州,但是实际控制地区基本只局限在九江一个郡,旁边的庐江太守陆康有相当的独立性,根本不鸟袁术;而江南的丹阳郡正在开拓中,局势还不明朗,至于更远的吴郡、豫章郡和会稽郡他就更是鞭长莫及了。

在这种情况下,袁术首先盯上了庐江郡。

开始庐江并不是袁术的第一目标,他的首选是对被曹操打得半死的陶谦,准备进行趁火打劫,于是就去找陆康索取兵器粮米。

袁术的算盘打得很好,如果陆康不答应,正好以此为由和他开战。如果他答应了,那也无所谓,先用这批物资攻打徐州就是了,以后再找机会对付陆康。其实这和当初做掉南阳太守张咨是一个套路。

不过陆康也不是个蠢人,他之前和袁术见过一面,早就看出他居心不良。

当初陆康带着儿子陆绩去寿春拜会袁术,留下了名传千古的“怀桔遗亲”的故事。

但这次会面不仅让陆康的儿子出了名,他在交谈中也看清了袁术的真面目。因此这次陆康对袁术的无理要求严词拒绝,并加紧备战。你一个自封的扬州牧,凭什么命令我?

袁术闻讯大怒,立刻发兵,执行作战任务的自然是他寄予厚望的孙策。

临行前,袁术忽悠孙策说:“之前让陈纪当九江太守是个错误,我也后悔啊,那不是我的本意。这次只要干掉陆康,庐江太守就是你的!”

对孙策来说,庐江太守比之前的九江太守吸引力更大,因为袁术自己就在九江郡,即使孙策做了九江太守,也难免受到约束。而庐江太守就不同了,相当于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孙策跟陆康的关系本身也相当紧张,这让他对此战更加积极。

其实这个事也怪陆康,早先孙坚做长沙太守的时候,曾经领兵去帮助豫章郡宜春县讨贼,而时任宜春县长的正是陆康的从子,因此孙陆两家算是有交情的。

孙策大概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才去拜见陆康。

或许是陆康太过势力,看孙家式微,而孙策只是个毛头小子,因此不愿理会;又或许是陆康因为鄙夷袁术的关系才迁怒于孙策,总之最后没有见他,而是派了个主簿应付。

这让孙策感到很没面子,而且对方还欠父亲一个人情,于是他开始对陆康心生怨恨。趁着这次机会他非得跟陆康算算总账。

再说陆康,他出身于吴郡陆氏,是江东大族。在陆康担任庐江太守后,陆家有一部分人跟着他迁往庐江郡。或许假以时日,会衍生出一个吴郡陆氏的分支庐江陆氏也说不定。

然而一切都被这场战争改变了。开战前,陆康为了保险起见,让一部分人回老家去了,这也是为了避免全家被一锅端。从后续发展来看,这确实是明智之举。

在这批人中有一位大人物,他就是日后声名赫赫的陆逊。不过此时的陆逊还是个十二岁的少年,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虽然孙策领兵将庐江郡治舒县围得水泄不通,但是陆康在当地很得人心,有些士兵外出休假,闻讯后都悄悄回来,乘夜色掩护爬进城墙协助防守。

如此顽强的抵抗让孙策很是苦恼,虽然他在舒县住过几年,对当地比较熟悉,但仍然难以取得进展。

想必此时周瑜并不在城内吧,否则的话以他们的交情,完全可以让当地豪门周家做内应。

战争旷日持久,直到第二年,舒县城才被孙策攻下。

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留在城内的陆氏宗族一百余人有将近一半死于战乱和饥荒。在这样巨大的打击下,年已古稀的陆康在一个多月后郁郁而终。

庐江之战是孙策出道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得胜归来的路上,他满心欢喜地期盼着庐江太守的任命。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他回到寿春复命时,发现自己又上当了,袁术把这个职位给了自己的心腹故吏刘勋

连续被欺骗了两次以后,孙策对袁术已经彻底失望了。他终于明白了,对方只是利用自己,同时也会防备自己,在袁术这里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发展。

想想当年父亲孙坚,他为袁术出了那么大力,然而又得到了什么?在这个乱世里,终究还是得有自己的一份基业才行。

从这一刻起,年轻的孙策彻底醒悟了,他的认识比父亲又向前迈近了一步,江东的广阔天地在等着他。

标签: 孙策陶谦袁术曹操刘表周瑜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刘备肯救孔融,却不肯救陶谦?原因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孔融,陶谦,刘备,曹操,公孙瓒,袁绍,东汉,三国

    东汉末年,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李傕和郭汜把持了朝政。另一方面,曹操也开始招兵买马,逐步扩充势力。正当此时,陶谦的手下竟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震怒之下举兵进攻徐州。同时,孔融也遭到黄巾军的围攻。刘备听说后,立刻赶了过来救孔融。但当黄巾军被刘备打败后,孔融要求刘备前去徐州救陶谦时,刘备却犹豫了,这是为什么

  • 陶谦明明有儿子,为什么将徐州交给刘备?遗命被篡改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陶谦,刘备,徐州,曹操,刘表,袁绍

    陶谦这个人很有名气,不过他的名气不是来源于他本身的文治武功,而是来源于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刘备。曹操进攻陶谦的徐州,陶谦没有办法抵挡,找公孙瓒来帮忙,公孙瓒的部下田楷和刘备一起去助拳,刘备就脱离公孙瓒帮助陶谦,后来陶谦去世的时候,就将徐州让给了刘备。因为陶谦的命令并不是直接传达给刘备的,当时刘备并不在

  • 三国时期,陶谦在徐州麾下有哪些武将,你都知道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卧龙吟标签:陶谦,臧霸,曹操,刘备,徐州,笮融

    不读三国,不识英雄!大家好,这里是卧仔~汉末三国时代,天下纷争,群雄并立,而割据徐州的陶谦无疑是当时一股重要势力。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能够在徐州立足,麾下

  • 陶谦转让徐州之谜(入益州后, 糜竺为啥是蜀汉官职最高的人! )

    历史解密编辑:郭福来标签:陶谦,益州,糜竺,刘备,曹操,袁绍,麋竺,汉朝,三国,公孙瓒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阅览,做了一个魏国史的合集,在首页就可以查找到:接着上篇,刘备刚依附公孙瓒,不久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就打响了!战前的形势对公孙瓒十分有利,公孙瓒拉起了一个反袁联盟,将袁绍团团包围。黄河对岸的兖州刺史刘岱还在观望,逼的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袁绍此时唯一的铁杆盟

  • 正史上的陶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陶谦,曹操,袁术,刘备,臧霸,孙策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桥段就是“陶恭祖三让徐州”。那这里面的陶谦陶恭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杀了曹操父亲,导致曹操屠城。《三国演义》里的陶谦过于窝囊和谦和,和正史里的陶谦截然不同,生逢乱世,陶谦要真是那样的人,也不能成为一镇诸侯了。当然,陶谦让徐州给刘备也是真的。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人

  • 陶谦转让徐州之谜(入益州后,糜竺为啥是蜀汉官职最高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陶谦,益州,糜竺,刘备,袁绍,麋竺,三国,汉朝,公孙瓒,曹操手下

    刘备刚依附公孙瓒,不久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就打响了!战前的形势对公孙瓒十分有利,公孙瓒拉起了一个反袁联盟,将袁绍团团包围。黄河对岸的兖州刺史刘岱还在观望,逼的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袁绍此时唯一的铁杆盟友就是后来和他决战官渡的曹操。公孙瓒还拥有东汉末年最强大战力之一的幽州军,此

  • 从陶谦的北徐州,到下邳陈氏的南徐州,看徐州重心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陶谦,徐州,太守,袁术,曹操,汉朝,下邳陈氏,史说三国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曾提出过汉末南、北徐州的概念。我们留意下就会发现,下邳陈氏在徐州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徐州南部的下邳国、广陵郡两郡国。(南北徐州)本系列介绍下邳陈氏,有必要先介绍清楚,下邳陈氏在南徐州的影响力是如何形成的。这和基本盘主要在北徐州的陶谦的没落,有很大的关系。陶谦的北徐州基本盘188年十

  • 正史上的陶谦可不是什么谦谦君子,从小以顽劣出名,不是省油的灯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陶谦,曹操,刘备,董卓,大军,汉朝,皇甫嵩,史说三国

    一直以来,三国中的陶谦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温静长者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记载:陶谦为人温厚纯笃,礼贤下士,是一个老好人般的存在,只不过后来不小心得罪了曹操,因此惹上了血祸。陶谦不单单三让徐州,在临死之前用手指指向自己的心,对糜竺说:“刘公当世人杰,汝当善事之。”希望他能够好好辅佐刘备。看罢小说,陶谦

  • 吴汉杰谈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历史解密编辑:艺禾标签:吴汉杰,节气,二十四节气,七月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作者:吴格格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有15天。古人又将这15天分成三段,每5天一候,用来进一步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吴汉杰国画作品

  • 吴汉杰谈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历史解密编辑:艺禾标签:吴汉杰,二十四节气,节气,国画,萤火虫

    作者:吴格格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处在三伏天的中旬左右,也表示着炎热到了极点。吴汉杰国画作品 《晨雀》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天气开始变得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