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曾施恩于陶谦,死后儿子竟遭刁难。三国的世态炎凉令人唏嘘

他曾施恩于陶谦,死后儿子竟遭刁难。三国的世态炎凉令人唏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3359 更新时间:2024/2/14 17:25:05

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抵达寿春。

望着高大巍峨的寿春城,孙策感慨万千。当年他离开这里的时候还是个孩子,这次终于轮到他大显身手了。

不过目前当务之急还是尽快讨回父亲当初留下的部曲才行,孙策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去求见袁术。

见到袁术,孙策先打感情牌,他哭着对袁术说:“当年先父与使君结盟,共讨董卓,却不幸罹难。可我忘不了您对先父的旧恩,愿继续为您效力。”

其实要说孙策是虚情假意,只为要回孙家部曲而进行表演,那倒也不尽然,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一开始他并没想和袁术决裂。

一方面两家之前有过合作基础,再加上目前他还比较弱小,也需要袁术的庇护。这时孙策想要的和当初孙坚一样,只是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即可。

然而袁术却找了个理由推脱说:“丹阳郡出精兵,现在你舅舅吴景是丹阳太守,你堂兄孙贲是丹阳都尉,不如你去丹阳募兵吧。”

其实不用袁术说,孙策也早把丹阳定为目标了,而且孙家内部也对此达成了共识,孙贲担任丹阳都尉这个军事长官就是明证,现在丹阳郡的军政大权已经被孙家掌控了,至少名义上是这样的。

虽说之前孙贲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比一个郡尉级别高得多,但豫州并不是孙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随着袁术在中原的失败,豫州大部也并不在他手中,因此这基本算是个虚职。

这时孙贲转到丹阳郡去,不仅能得到一个实权官职,还可以把孙家的力量合于一处,这是符合家族利益的。

由此可见孙家内部基本上是铁板一块的,几个重要人物孙贲和吴景等都以家族利益为重,愿意支持孙策,而没有因为争权夺利而陷入内讧。

此时的孙策并没有任何功勋,但他能得到族人的支持,除了孙坚嫡长子的身份之外,也是与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

而对于孙家所表现出的凝聚力,袁术也看在眼里,他不希望孙家在自己眼皮底下做大,尤其是丹阳郡现在几乎成了孙家的天下,这自然会引起他的警惕。

因此他虽然同意孙贲去丹阳,但却把孙家部曲给截留了,相当于对孙家进行变相削弱。这样一来,袁术自然不愿意轻易归还孙坚旧部。

孙策没有办法,虽然既定目标没有实现,但毕竟得到了去丹阳募兵的许可,也算退而求其次吧。

不过在临走之前,孙策必须先把家人安顿好才行,虽然之前托付了张纮,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当初去江都,图的是徐州安宁,可是随着曹操对徐州的屠戮,这片乐土也被战火摧毁了,而笮融对广陵的破坏已经威胁到长江边的江都了,这里已经不算安全。

不过孙家和陶谦也有些交情。当初孙坚和陶谦一同在张温手下做参军,算是有同僚之谊。

后来孙坚还不远千里派朱治带兵去帮陶谦征缴黄巾军余党,要知道当时孙坚尚处于与董卓的交战中,因此这让陶谦欠了孙家一份大大的人情,于情于理也该保护孙家的家眷。

然而陶谦却在巨大的打击下变得疑神疑鬼起来,对孙策很是忌惮,并产生了一定的敌意两家最终反目成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中有两点原因,首先就是孙策已经投靠了袁术,而袁术又一直觊觎徐州。

当初袁术刚到九江后就自称徐州伯,赤裸裸地表达了对徐州的野心。

而后来袁术看曹操一直进攻徐州,自己也想分一杯羹,为此还跟庐江太守陆康起了冲突。

虽然陶谦在世的时候袁术并没有把进攻计划付诸行动,但袁术确实是有这个想法的,陶谦倒是没冤枉他。而这就导致陶谦也把孙策视为其帮凶。

而第二点就更严重了,因为孙家在丹阳郡的发展触碰了陶谦的核心利益。

陶谦本身就是丹阳人,他手下拥有一支丹阳精兵,而这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丹阳郡成了孙策的地盘,以后他就无法从家乡补充兵员了。

另外陶谦还把丹阳视为自己最后的退路,在他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的时候,也曾打算放弃徐州逃回家乡。

因此丹阳就是陶谦的禁脔,他无法容许别人染指。

在这种情况下,将家眷从江都接走就是不得已的事了。这些年来孙家一直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而家乡吴郡富春周边仇人也多,想来想去还是曲阿稳妥些。

而至于执行这一任务的人选,孙策想到了一个刚刚结识不久的新朋友。

这个人就是吕范。吕范是豫州汝南人,他出身平平,跟孙坚一样也是从县吏做起。

不过运气来了真是什么也挡不住,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本地大族刘家小姐的青睐,很快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后来豫州战乱,吕范带着家人前往寿春避难,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刚来不久的孙策,结果和周瑜一样,他也被孙策的魅力折服了,于是将数百名门客家丁都送给孙策指挥。

为表示信任,孙策派吕范前去迎接家人,算是投桃报李。

孙策一贯用人不疑,之前对他张纮就是这样,只有一面之缘就敢托母献弟。而这种特质也正是孙策的魅力所在,让这么多人抛家舍业誓死追随。

不过吕范一出发就被敏感的陶谦盯上了,他可不认为吕范是来接孙策母亲的,而认为他是袁术的密探。

于是陶谦下令各县通缉吕范,将其抓住后进行拷打,所幸被手下门客救了出来。从此孙策对吕范更加信任,与族弟孙河一并成为他早期的两大心腹人物。

如今诸事已毕,该南下丹阳募兵了,然而孙策在汉末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便遭到了当头一棒。

当时孙策带着吕范以及孙河去找舅舅吴景,结果刚招了几百人,就遭到了泾县宗帅祖郎的袭击。想想这也很正常,在人家的地盘招兵,对方岂能无动于衷呢?

孙策吃了个大亏,只好再去找袁术。这回袁术没话说了,不给兵解决不了问题,再加上他本身也很看好孙策,于是就将孙坚留下的一千多部曲还了回去。

当然,袁术私吞了一些人是肯定的,因为孙坚当初虽然意外身亡,但他所统率的部队却没有遭遇大败,他不可能只剩下一千多人。

但袁术交给孙策的这一千多人都是其中的精华,只要根基还在,孙家军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结果孙策凭借这支人马再下江南,顺利击溃了祖郎,报了一箭之仇。

这次胜利让孙策名声大噪,当时身在寿春的太傅马日磾征辟孙策为怀义校尉,而袁术手下大将乔蕤、张勋也都对他表示佩服。

这件事有些不正常,因为孙策这次的战绩也算不上多么惊人,按理说不该闹出这么大动静,因此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袁术在为他造势。

之前在荆州和兖州连战连败,这让袁术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手下能战之将太少了,自从孙坚战死后,他就没怎么打过胜仗。

这次发现孙策有乃父之风,自然要加以支持,让他尽快成长起来,成为自己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因此无论是被软禁起来的马日磾还是手下将领桥蕤和张勋,他们对孙策的推崇应该都是袁术授意的。

此外袁术还公开表示:“要是能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都值了。”简直把他夸上了天。

后来孙策追捕犯罪的士兵,并在袁术的军营中将其当场斩首,袁术也没有怪罪,这一系列事件让孙策在军中威望大增。

然而孙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之前袁术许诺让他做九江太守,但最后却食言了,转而把这个职位给了自己的心腹陈纪。

由此也可以看出袁术只是利用孙策而已,让他帮自己打仗,而不愿意给他实权。

不过袁术为了安抚孙策,又对他进行了许诺。

当时袁术虽然名义上控制着扬州,但是实际控制地区基本只局限在九江一个郡,旁边的庐江太守陆康有相当的独立性,根本不鸟袁术而江南的丹阳郡正在开拓中,局势还不明朗,至于更远的吴郡、豫章郡和会稽郡他就更是鞭长莫及了。

在这种情况下,袁术首先盯上了庐江郡。

开始庐江并不是袁术的第一目标,他的首选是对被曹操打得半死的陶谦进行趁火打劫,于是他就去找陆康索取兵器粮米。

袁术的算盘打得很好,如果陆康不答应,正好以此为由和他开战。如果他答应了,那也无所谓,先用这批物资攻打徐州就是了,以后再找机会对付陆康。其实这和当初做掉南阳太守张咨是一个套路。

不过陆康也不是个蠢人,他之前和袁术见过一面,早就看出他居心不良。

当初陆康带着儿子陆绩去寿春拜会袁术,留下了名传千古的“怀桔遗亲”的故事。

但这次会面不仅让陆康的儿子出了名,他在交谈中也看清了袁术的真面目。因此这次陆康对袁术的无理要求严词拒绝,并加紧备战。你一个自封的扬州牧,凭什么命令我?

袁术闻讯大怒,立刻发兵,执行作战任务的自然是他寄予厚望的孙策。

临行前,袁术忽悠孙策说:“之前让陈纪当九江太守是个错误,我也后悔啊,那不是我的本意。这次只要干掉陆康,庐江太守就是你的!”

对孙策来说,庐江太守比之前的九江太守吸引力更大,因为袁术自己就在九江郡,即使孙策做了九江太守,也难免受到约束。而庐江太守就不同了,相当于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孙策跟陆康的关系本身也相当紧张,这让他对此战更加积极。

其实这个事也怪陆康,早先孙坚做长沙太守的时候,曾经领兵去帮助豫章郡宜春县讨贼,而时任宜春县长的正是陆康的从子,因此孙陆两家算是有交情的。

孙策大概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才去拜见陆康。

或许是陆康太过势力,看孙家式微,而孙策只是个毛头小子,因此不愿理会;又或许是陆康因为鄙夷袁术的关系才迁怒于孙策,总之最后没有见他,而是派了个主簿应付。

这件事让孙策感到很没面子,凭自己的魅力以前搞社交都是无往不利,这次却吃了闭门羹,而且对方还欠父亲一个人情,于是他开始对陆康心生怨恨。趁着这次机会他非得跟陆康算算总账。

再说陆康,他出身于吴郡陆氏,是江东大族。在陆康担任庐江太守后,陆家有一部分人跟着他迁往庐江郡。或许假以时日,会衍生出一个吴郡陆氏的分支庐江陆氏也说不定。

然而一切都被这场战争改变了。开战前,陆康为了保险起见,让一部分人回老家去了,这也是为了避免全家被一锅端。从后续发展来看,这确实是明智之举。

在这批人中有一位大人物,他就是日后声名赫赫的陆逊。不过此时的陆逊还是个十二岁的少年,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虽然孙策领兵将庐江郡治舒县围得水泄不通,但是陆康在当地很得人心,有些士兵外出休假,闻讯后都悄悄回来,乘夜色掩护爬进城墙协助防守。

如此顽强的抵抗让孙策很是苦恼,虽然他在舒县住过几年,对当地比较熟悉,但仍然难以取得进展。

想必此时周瑜并不在城内吧,否则的话以他们的交情,完全可以让当地豪门周家做内应。

战争旷日持久,直到第二年,舒县城才被孙策攻下。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留在城内的陆氏宗族一百余人有将近一半死于战乱和饥荒。在这样巨大的打击下,年已古稀的陆康在一个多月后郁郁而终。

庐江之战是孙策出道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得胜归来的路上,他满心欢喜地期盼着庐江太守的任命。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他回到寿春复命时,发现自己又上当了,袁术把这个职位给了自己的心腹故吏刘勋

连续被欺骗了两次以后,孙策对袁术已经彻底失望了。他终于明白了,对方只是利用自己,同时也会防备自己,在袁术这里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发展。

想想当年父亲孙坚,他为袁术出了那么大力,然而又得到了什么?在这个乱世里,终究还是得有自己的一份基业才行。

从这一刻起,年轻的孙策彻底醒悟了,他的认识比父亲又向前迈近了一步,江东的广阔天地在等着他。

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

标签: 陶谦孙策袁术太守曹操豫州

更多文章

  • 孙策的抉择与谋划:如何与袁术渐行渐远?又为何与陶谦反目成仇?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孙策,陶谦,袁术,曹操,刘表,周瑜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09孙坚之死虽然让江东孙氏暂时陷入一个低谷,但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这促使孙家一位更优秀的人才提前登上了汉末群雄争霸的舞台,他就是孙坚之子孙策。可能有人会认为在孙坚死后,孙策立刻站了出来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孙策足足蛰伏了三年之久。不过,

  • 为什么刘备肯救孔融,却不肯救陶谦?原因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孔融,陶谦,刘备,曹操,公孙瓒,袁绍,东汉,三国

    东汉末年,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李傕和郭汜把持了朝政。另一方面,曹操也开始招兵买马,逐步扩充势力。正当此时,陶谦的手下竟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震怒之下举兵进攻徐州。同时,孔融也遭到黄巾军的围攻。刘备听说后,立刻赶了过来救孔融。但当黄巾军被刘备打败后,孔融要求刘备前去徐州救陶谦时,刘备却犹豫了,这是为什么

  • 陶谦明明有儿子,为什么将徐州交给刘备?遗命被篡改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陶谦,刘备,徐州,曹操,刘表,袁绍

    陶谦这个人很有名气,不过他的名气不是来源于他本身的文治武功,而是来源于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刘备。曹操进攻陶谦的徐州,陶谦没有办法抵挡,找公孙瓒来帮忙,公孙瓒的部下田楷和刘备一起去助拳,刘备就脱离公孙瓒帮助陶谦,后来陶谦去世的时候,就将徐州让给了刘备。因为陶谦的命令并不是直接传达给刘备的,当时刘备并不在

  • 三国时期,陶谦在徐州麾下有哪些武将,你都知道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卧龙吟标签:陶谦,臧霸,曹操,刘备,徐州,笮融

    不读三国,不识英雄!大家好,这里是卧仔~汉末三国时代,天下纷争,群雄并立,而割据徐州的陶谦无疑是当时一股重要势力。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能够在徐州立足,麾下

  • 陶谦转让徐州之谜(入益州后, 糜竺为啥是蜀汉官职最高的人! )

    历史解密编辑:郭福来标签:陶谦,益州,糜竺,刘备,曹操,袁绍,麋竺,汉朝,三国,公孙瓒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阅览,做了一个魏国史的合集,在首页就可以查找到:接着上篇,刘备刚依附公孙瓒,不久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就打响了!战前的形势对公孙瓒十分有利,公孙瓒拉起了一个反袁联盟,将袁绍团团包围。黄河对岸的兖州刺史刘岱还在观望,逼的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袁绍此时唯一的铁杆盟

  • 正史上的陶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陶谦,曹操,袁术,刘备,臧霸,孙策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桥段就是“陶恭祖三让徐州”。那这里面的陶谦陶恭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杀了曹操父亲,导致曹操屠城。《三国演义》里的陶谦过于窝囊和谦和,和正史里的陶谦截然不同,生逢乱世,陶谦要真是那样的人,也不能成为一镇诸侯了。当然,陶谦让徐州给刘备也是真的。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人

  • 陶谦转让徐州之谜(入益州后,糜竺为啥是蜀汉官职最高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陶谦,益州,糜竺,刘备,袁绍,麋竺,三国,汉朝,公孙瓒,曹操手下

    刘备刚依附公孙瓒,不久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就打响了!战前的形势对公孙瓒十分有利,公孙瓒拉起了一个反袁联盟,将袁绍团团包围。黄河对岸的兖州刺史刘岱还在观望,逼的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袁绍此时唯一的铁杆盟友就是后来和他决战官渡的曹操。公孙瓒还拥有东汉末年最强大战力之一的幽州军,此

  • 从陶谦的北徐州,到下邳陈氏的南徐州,看徐州重心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陶谦,徐州,太守,袁术,曹操,汉朝,下邳陈氏,史说三国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曾提出过汉末南、北徐州的概念。我们留意下就会发现,下邳陈氏在徐州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徐州南部的下邳国、广陵郡两郡国。(南北徐州)本系列介绍下邳陈氏,有必要先介绍清楚,下邳陈氏在南徐州的影响力是如何形成的。这和基本盘主要在北徐州的陶谦的没落,有很大的关系。陶谦的北徐州基本盘188年十

  • 正史上的陶谦可不是什么谦谦君子,从小以顽劣出名,不是省油的灯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陶谦,曹操,刘备,董卓,大军,汉朝,皇甫嵩,史说三国

    一直以来,三国中的陶谦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温静长者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记载:陶谦为人温厚纯笃,礼贤下士,是一个老好人般的存在,只不过后来不小心得罪了曹操,因此惹上了血祸。陶谦不单单三让徐州,在临死之前用手指指向自己的心,对糜竺说:“刘公当世人杰,汝当善事之。”希望他能够好好辅佐刘备。看罢小说,陶谦

  • 吴汉杰谈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历史解密编辑:艺禾标签:吴汉杰,节气,二十四节气,七月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作者:吴格格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有15天。古人又将这15天分成三段,每5天一候,用来进一步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吴汉杰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