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没有参与官渡之战,原因是触怒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前,就被袁绍给关起来了。但是在官渡之战前,田丰先后给袁绍提了三次意见,三次意见都被袁绍否定了,因此田丰怨气颇大的,大发脾气,激怒了袁绍以至被关押。
那么这三条意见是不是很厉害?假如袁绍听从了,在官渡之战中是不是可以击败曹操呢?理想非常丰满,现实可能比较骨感吧。田丰虽然在袁绍平定北方的战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建议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三条建议。
一、第一条建议:持久战。
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这条意见是沮授提的还是田丰提的?还是俩人一起提的?在不同的书籍中记载是不同的。姑且算是俩人一起提的吧,毕竟俩人的战略方针大体相同,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该建议主要的目的就是反对袁绍立即出兵,放弃急战的方式,采取持久战的方式来拖垮曹操。
在这条建议中,综合来看,田丰给出了三个理由和建议:
首先,国疲民弊。为了击败公孙瓒和肆虐的黄巾军,北方已经耗尽了人力和储存的财富,此时从国家到普通的民众都处于非常凋敝的状态,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再次发动战争。因此,田丰认为袁绍不应该此时出兵。
其次,宜休养生息。大到国家,小到普通百姓,已经没有足够的物资和财富支持下一场战事,这个时候应该向天子报捷,让大义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从而让百姓休养生息。如果曹操阻止我们这么做,我们就大肆宣扬是曹操的不义行为,让他们处于不利的态势。田丰认为应该先占道义,再从道义上攻击对手,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
最后,步步为营,实行持久战。除了积蓄力量外,还要进军黎阳,逐步经营黄河以南的地方,制作船只以利用河道的便利,袭击曹操的后方,使他们顾此失彼,从而达到疲敌的方式。
田丰的提法和当年吴国击败楚国如出一辙。为了击败强大的楚国,吴国就在楚国边境不断的实行骚扰战,从而达到疲敝楚国的目的,最后一举进入楚国的都城差点消灭了楚国。
田丰企图故伎重演,以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田丰这个计划看起来也很实用,不过要知道一点,袁绍面临的问题,曹操同样也面临如此困境。
一方面,总体局势对于曹操也不利。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刚刚消灭了公孙瓒,可是曹操也是刚刚消灭了吕布,又马不停息的占据了河内郡,同时派人稳定关中,可见此时的曹操的境况和袁绍并不强,甚至更弱。毕竟曹操的四周都是敌人,南边是刘表和孙策,青州是刚刚招降的臧霸,而徐州在早些年被曹操屠戮,民生凋敝,早已榨不出什么油水出来,豫州腹地更是黄巾军的潜伏地,也是袁氏家族的兴起地方,一有风吹草动就出现翻盘的事情。
反观,袁绍已经基本收服了北方,现在只需要全力对付北方的曹操即可,从战略安全态势来看,远远好过曹操,而且北方的士族大体上都比较支持袁绍,因此当曹操和袁绍开战之时,曹操的内部出现了许多支持袁绍的势力,只是由于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导致他们不敢有所作为,一旦战场态势不利,曹操极有可能出现土崩瓦解的态势。
另外一方面,袁绍并没有完全弃用田丰的意见。在官渡之战时期,袁绍为了袭扰曹操,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比如派刘备两次带着兵马出击到豫州,在曹操的后方袭扰,从而牵扯到了曹操的军事力量,可是被曹操两次击败,无法起到关键作用。如此同时,派韩荀出击,也被曹仁击破于鸡洛山,接连几次失败之后,袁绍再也没有出兵了,原因是继续出击也是徒劳无功,只有损兵折将,空杀兵耳。
可见,从实际情况来看,曹操的处境比袁绍更差;从袭扰战的战果来看,袁绍是接连遭受惨败,无法继续下去,原因是袁绍麾下的兵马的实力不足于曹操,整体素质不如袁绍军。因此,袁绍放弃了田丰所说的袭扰战,改为围困战。
可见,从总体战局形势上看,袁绍并不比曹操差,但是军队整体素质要低于曹操,在局部上不占优,然而整体上处于上风。
二、第二条建议:袭击后路。
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
当袁绍拒绝了田丰的第一个建议和看法后,田丰消停了不多久,又遇到了第二次建言的机会。这一次是刘备占据了徐州,曹操率兵突袭刘备,而刘备在这个关键时刻派人向袁绍求救。
接到这个消息后,田丰立即向袁绍建言偷袭曹操的后方,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然而,袁绍以小儿有病为由拒绝出兵,从而极大的触怒了田丰。
田丰对于这次机会,他也给出了两个看法:
一个看法就是曹操出兵袭击刘备的机会难得,一时间难以见分晓,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出兵袭击。
另外一个看法就是如果出兵袭击曹操的后方,那么就可以一举而定,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田丰的这个看法被袁绍拒绝了。然而,袁绍虽然在表面上拒绝了田丰的意见,可是另外一面却偷偷的实行着田丰的意见。
《三国志•于禁传》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袁绍确实派人去攻击曹操,不过曹操早已派于禁守河,导致袁绍兵无法过河,因此导致此次袭击失败。
可见,田丰提到的要趁刘备起兵之际袭击曹操的方略,袁绍早已实施了,不过曹操也不是软柿子,早已有防备,因此袁绍不能得逞而已。
因此,田丰提到的这条意见,袁绍不是不实行,而是失败了,而曹操早已有准备。
三、第三条建议:袭扰战。
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田丰提到的二条意见经过袁绍的实践后,证明是失败的,无法实现的。那么他提到的第三条意见也就是袭扰战是不是可以成功的呢?
其实这条意见和第一条意见是差不多的,大体上就是不要和曹操交战,应该固守四方,然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同时分派奇兵四处出击,从而达到击败曹操的目的。
袁绍有没有按照这个方式来和曹操对峙呢?其实也是有的。只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而是在官渡数次交战之后,双方互有损耗,也无法吃掉对方,从而采取了田丰所说的方式进行消耗战。
八月,绍进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操亦分营与相当。
双方建立起了坚固的营垒,开始了阵地战。
在阵地战的同时,袭扰战也没有停下。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可见,通过阵地战和袭扰战,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前线是占据着上风的,并不是不堪一战。
由此可见,田丰提出的第三条建议,袁绍是踏实的执行着,并没有完全拒绝他的意见,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
四、总结。
在赤壁之战之前,田丰先后提出了三条意见和看法,虽然没有被袁绍全部的采纳,可是也被袁绍变相的采纳,可是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失败于曹操,可见袁绍即使采取了田丰的意见,依然无法击败曹操。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即使袁绍不主动攻击曹操,曹操也会主动发起对袁绍的攻势。比如在袁绍南下之前,曹操已经有北上和曹操争夺霸主的野心。在击败吕布之后,立即派曹仁夺取了河内郡,将这一关键地区纳入囊中,准备染指关中,同时染臧霸北上夺取了青州重要的地区以占据了先机。
可见,即使袁绍不主动南下,曹操已经做好和袁绍打大仗的准备,一味的退缩防御已经不合时宜,无法掌控时局的主动权。
只是田丰提出的战略方针有着致命的缺陷以至无法实现而已,而且决定战争的胜负是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绝非一个计策或者两三个计策就可以决定的,而是全方位的较量而得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