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允王子师:汉末名士的官场之路,到底怎么走来?

王允王子师:汉末名士的官场之路,到底怎么走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减水书生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4/1/27 15:46:21

#历史开讲#

可以说,王允这个人天生命好。

首先是出身。

汉末三国这段历史,英雄必问出身。否则,你根本搞不清这些人的立场秉性和成败由来。王允出自太原王氏。太原王氏是跨越时代的顶级豪门。从汉朝到唐朝,这个家族一直人才辈出。

在当时,王允他们家算不上累世公卿、家世两千石,但也是正儿八经的“世仕州郡”,且“为冠盖”。

刘备他们家也是“世仕州郡”,但后来家道中落。至少刘备这一支,已经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但王允他们家正值上升期,也就是“为冠盖”。“为冠盖”是说家里一直有人能坐官车、戴官帽,简单说就是一直能出当官的人。

到王允这一代,老王家就可以厚积薄发地赌一把。猛砸资源、拼命内卷,然后在家族子弟中卷出一个半个的二千石高官。老王家选中的这个幸运儿,就是王允。所以,王允不用努力,靠家世就能混入官场。

混入官场之后,还要看怎么混。刀尖舔血、以命相搏,如董卓孙坚之流,是一种混法;察举孝廉、交际名士,如袁绍曹操之流,又是一种混法。

前一种混法叫剑走偏锋。要进步须玩命,不是玩了别人的命,就是玩了自己的命。所以,风险系数特别高,关键是天花板还特别低。按这种玩法,董卓最高也就做到二千石。东汉朝廷心甘情愿给董卓开出的官职是少府,少府就是两千石。

后一种混法叫官场正途。要升迁搞关系,要么行为艺术卷声望,要么交接名士求闻达。这个不仅特别正,而且特别稳,关键是进可攻、退可守。进则闻达于诸侯,然后最低也能做到二千石;退则闻达于乡里,然后再怂也能做个区域贤达。

至于到底应该怎么混,肯定要看家世。有钱有文化,那就官场正途。有钱没文化,那就剑走偏锋。但是,有没有大名士的提携,也很重要。简单说,就是得有人带你入圈。

其次是籍贯。

孙坚他们家也是“世仕州郡”,但孙坚没法跟王允比。孙坚的籍贯是吴郡富春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东汉时候,杭州还不行。经济不行、文化不行,而最大的不行是缺乏“全国性”的大名士。

这个短板,非常要命。因为孙坚即便再怎么才华出众,也不会有人带他入圈。

朱儁提携了孙坚。但朱儁属于励志流。寒门出身拼命卷、卷入官场拼命干,然后一直干到两千石。但在当时,励志流不值钱。所以,朱儁提携孙坚,也只能把他引到剑走偏锋的轨道上,咱们一起励志。

王允是太原郡祁县人。跟吴郡一样,太原郡也算边地,但太原郡在北方,离洛阳近。这就是优势。关键是太原郡能出大名士。太原郡有“介休三贤”。三贤之首的郭泰,是与许劭齐名的大名士,并称“许郭”。

许劭是汝南郡的大名士。“月旦评”就是许劭玩出来的。大家都在拼命卷、博出位,但谁能卷出来、博出来?许劭说了算。因为人家许劭玩得是标准。许劭给谁月旦评一下,那谁就能少卷二十年。而能跟许劭齐名的郭泰到底是什么水准,也就可想而知。

那这跟王允有什么关系?

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

郭林宗就是郭泰。对王允,郭泰的点评是“王佐才”,能辅佐皇帝人才。同时,“遂与定交”,相当于直接邀请王允加入东汉帝国顶级名士圈。有了郭泰的背书和提携,王允简直可以在东汉官场横着走。对王允不恭敬,就是对大名士郭泰不恭敬;对大名士郭泰不恭敬,就是对整个名士圈不恭敬。上流社会人捧人。所以,大家都会给王允这个太原俊杰开绿灯。

第三是仕途。

王允的仕途,可谓一波好几折。年轻时的曹操很中二。但王允比曹操还中二,随便一出手就能得罪一片人,而且全是能弄死自己的大人物。但是,没关系。名士王允虽然各种任性,却可以各种不死。

王允十九岁初入官场,然后一出道就处死为害乡里的小黄门赵津。处死一个流氓恶霸,不是啥大事。但赵津不是流氓恶霸,而是宦官一党,人家上面有人。所以,王允捅了马蜂窝。处死赵津一事以及当时一系列处死宦官事件,彻底惹怒汉桓帝。随即,泰山压顶般的黑暗势力迅速碾压过来。但王允级别太低,所以没被压到。这算幸运。而他的上级、太守刘踬不够幸运,因赵津一事而被下狱处死。

东汉的士大夫们都在变着花样地践行忠、孝等儒家核心价值观。有了忠孝的声望,才能博出位当名士,才能进入职场快车道。这就是当时的卷。这一点,王允看得很清楚。所以,他也必须卷。领导不是爹,但领导死了,也要按亲爹的标准寄托哀思。这才忠、这才孝。于是,王允坑死领导之后,又给领导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允重新出来当官。然后,这家伙继续中二,当众揭发太守王球向私下卖官。东汉末年特别腐败,皇帝卖官、大臣卖官,大家都卖官。所以,王允这么干,就是在破坏大汉官场的最硬潜规则。然后,顶头上司王球就要维护规则、弄死王允。

但是,并州刺史邓盛快马加鞭赶到太守衙门救下王允,而且还推荐他做了自己的别驾从事。这就是圈子的力量。你一旦入圈,那就会有好多人保护你。

在邓盛的推荐加造势下,王允得到东汉朝廷的关注。甚至,朝中三公同时邀请王允给自己当掾属。随即,王允做了司徒高第的侍御史。

在邓盛和高第手下,王允一直非常认真地走官场正途。不出意外的话,做到两千石高官已经顺理成章。

但黄巾起义爆发,乱世突然到来。于是,王允提前进入快车道,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主持平叛工作。史书记载,王允很有能力,很快就搞定了豫州黄巾军。但是,对这个史料记载,我们需要辩证着看。

首先,黄巾军没啥战斗力,完全打不过正规军;其次,平叛的主力是西北边军,地方军就是辅助。所以,王允有功绩,但这个功绩的水分非常大。这件事证明不了他的能力有强。

第四是开悟。

平叛之后就能立功、立功之后就能升官。但王允再次中二、再次闯祸。他举报大宦官张让私通黄巾军。这相当于直接说张让造反。在宫里,汉灵帝甚至要管张让叫爸爸。所以,王允结结实实地得罪了真正的黑暗势力。

转过年,张让就找个借口把王允下狱。但赶上天下大赦,王允不仅免罪,而且官复原职,继续当刺史。但张让没有善罢甘休,马上又把王允抓进监狱。这就是真正的黑暗势力。它真想弄死你的时候就真能弄死你。

先是,司徒杨赐亲自出面求情,但没啥用。大宦官张让走得不是名士路线,所以根本不在意名士的看法。

再是,大家又劝王允向张让低头认罪。惹不起就认怂,总比丢了性命强。但王允是个硬骨头,死活不同意。

最后,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先后两次联名上书才把王允救出来。但张让还要穷追猛打。于是,王允只能隐姓埋名、逃出洛阳。

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允开悟了:以后不能再这么中二下去,以后也不能再跟黑暗势力对着干。

因为王允已过不惑、不再壮年,却还日暮途远。所以,再不努力,他只能成为一个孤傲的名士,却不会再有什么前途。

灵帝死后,何进掌权。王允的春天随即到来,投到何进麾下做从事中郎,随后转任河南尹,相当于首都市市长。折腾了这么长时间,王允的官场正途总算风生水起。

然而,何进被杀、董卓专权,王允再一次面临抉择。是继续中二,然后死磕董卓?还是从此开悟,然后灰度人生?

王允选择了后者。

任性半生,但半生挫折,王允也该反思;不再年轻,且日暮途远,王允也该开悟。他选择与董卓合作。

正是在董卓时期,王允迎来高光时刻,升任司徒、守尚书令。这就相当于有名有权的真宰相。东汉朝廷的权力运行规则就是避免真宰相的出现。因为要防止相权过重而侵夺皇权。而王允恰恰在董卓时期做到了真宰相。

但是,王允这个真宰相到底有没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厦将倾的东汉朝廷呢?

在名士圈,王允的这份履历非常漂亮。但漂亮的履历并没有透射出王允的能力有多强。

他的前半生就在干两件事,一是在官场正途各种卷,为领导守丧、跟宦官对着干,是为了能够快速博出位;二是任性地横冲直撞,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但干的都是些无关大局的事。

晚年虽然开悟,却仅是作为政客的开悟。王允拒绝中二、开始隐忍,甚至向董卓低头,等等这些还是一以贯之地为了上位。跟宦官作对可以上位,那就跟宦官作对;跟权臣合作可以上位,那就跟权臣合作。

而对于如何改善当时的政治局面、回答东汉王朝将何去何从,王允并未开悟,不仅提不出对策,而且给不出答案。东汉末年的名士们,虽然垄断了大量政治资源,但几乎全是王允这种。所以,最后称雄的是曹操、刘备之属,而不是王允这些名士。

也因此,王允这个人将会非常危险。各种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让他逐渐接近并获取最高权力。但是,他完全没有驾驭权力的能力,更没有洞察时局的见识。于是,董卓以来的天下大乱,也将会乱上加乱。

标签: 董卓曹操张让何进宦官王允王子师

更多文章

  • 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王允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王允,董卓,吕布,貂蝉,曹操,蔡文姬

    读《三国演义》就一定会想到下述关联词:美女貂蝉、帅哥吕布、人渣董卓、连环计……然而,这儿却有两个昙花一现的人物最不应该被忽视,一个是连环计的实施者王允,另一个在当时颇有名气的史学家蔡邕。董卓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魔,荼毒天下,人人都想得而诛之残害百姓的超级人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包括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 马愉:汉朝名将马援之后,明朝前期阁臣,六代均为儒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愉,马援,杨士奇,杨荣,尚书

    马愉是明王朝前期的一个知名内阁大臣,出生在山东临朐朱位村人,汉朝时期的名将马援是他的父亲。马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家族里前后六代的人,都是苦心专研儒家经典的儒生,在这样氛围下长大的马愉,自然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在宣德二年的时候,成功以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朝廷当官,被授予了翰林修撰的官职。宣宗

  • 马援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马援,王莽,刘邦,匈奴,高帝,隗嚣,汉朝,光武帝刘秀

    生逢乱世,选线站队是头等大事,选什么人跟什么人,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命运。东汉的名将马援无疑是在人生的每个关节点上,都选对了“路线”的人,他留下的经验,千古以来反复被人回味。 陕西扶风县 马援铜像, 位于 扶风县 新城区东 。 扶风县 伏波村 是马援墓所在地 ,因此 在此 立有 马援铜像。 1 马援

  • 西凉马超的先祖: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历史解密编辑:路白与你说历史标签:马超,马援,伏波,西凉,太守,匈奴

    在三国时期,西北有一支劲旅。那就是以马腾、马超父子为代表的西凉马家。很多人不知道,马氏父子有个更为显赫的先祖,他就是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是扶风郡茂林人(今陕西兴平),曾经担任过陇西太守,对青海的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图1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社会动荡,

  • 其实中国差点放弃了青海,还是威震塞北的马超先祖马援争取了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仰天微笑只为泪回眼眶PLUS标签:马超,马援,太守,汉朝,赵充国,公孙述,青海省,光武帝刘秀

    永远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将汉马援(6)凉州略定,刘秀就可以专注于成都公孙述了,陇地诸军也开始积极筹备南下伐蜀,但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原来,在陇地后方的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西北),本与西羌聚居地西海郡(今青海湖一带)相邻。当年赵充国平定西羌,自此历西汉一朝,羌人都少有叛乱,可到了王莽执政

  • 马援打胜仗归来,送给刘秀一匹铜马,它堪称最“不靠谱”的礼物

    历史解密编辑:拍客探德州标签:马援,刘秀,马超,皇帝,张飞,汉朝,汉光武帝,史说三国

    东汉时期,朝廷大将军马援在外征战得胜归来后,曾送给刘秀一个特别的礼物。然而您可能并不知道,虽然这件礼物十分珍贵,但却透露出马援本人“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这件礼物究竟是什么?马援的“不靠谱”又体现在哪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

  • 张一一:马英九马云马龙皆马援后人 与赵丽颖同宗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财经聚焦标签:马援,马云,赵奢,马英九,赵丽颖,张一一,马龙(乒乓球运动员)

    马英九为“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东汉开国名将马援扶风马氏69世孙。中华马氏祖源地——河北邯郸紫山(马服山)。马英九在武汉大学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曝亦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扶风马氏后人。奥运会乒乓球卫冕冠军第一人马龙也是马援扶风马氏后裔。赵丽颖被曝是马姓得姓始祖“马服君”赵奢之子

  • 话说东汉名将:收复越南的马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援,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彻,马腾

    马援,前14年到49年,活了六十二岁,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关中兴平县一带)人,著名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马氏,出自嬴姓赵氏,为战国赵国马服君赵奢、赵括的后裔。西汉武帝在位期间,马何罗、马通、马安成三兄弟,谋反被诛。马通之子马宾,汉宣帝在位期间,以郎持节,号“使君

  • 马革裹尸的马援,生前无名,死后却大名垂宇宙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马援,刘秀,马超,太守,马革,汉朝,明德皇后,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说自己名门之后,勋贵之家。自诩是马伏波之后,所以瞧不起张飞,马超是不是马援之后还真不知道,但实际上,马援生前无论功绩和名声真的很一般。如果他女儿不是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援肯定不会有日后的地位。马援,字文渊,东汉开国功臣,马援并非刘秀嫡系、最初是隗嚣麾下武将,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刘

  • 张骞出使西域 河西走廊 当他转身那一刻 载入史册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张骞,河西走廊,祁连,祁连山,青藏高原

    那是一个风清云淡的日子,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一个使团即将出征,朝廷侍从关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史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师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珵。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