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到张骞之前,我们先弄清楚古代西域这一历史名词的真实意义。
据著名历史学者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称:“西域,指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的东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但大多数情形下,只指新-疆。”
西域,是古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历史方位词,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汉书
西域传序》曰: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基于以上资料,我们也基本上知道了西域的大致概念,而
张骞之所以和西域拉上了关系,就因为他走出了一条“非一般的国际线路”,一如某些百科知识所说的“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可以说汉朝能通西域,张骞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立了首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汉武帝击溃强大军事对手匈奴准备了良好的外交条件和外部环境,同时为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立下了殊功,并由此和班超一样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
张骞一生曾两次
以身犯险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
138
年,第二次在公元前
119
年。经过艰难曲折、九死一生的传奇历险,
张骞终于成就了神话般的“
凿空”西域,远播国威,“诗圣”杜甫的著名诗歌《秦州杂诗
闻道寻源使》: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就是描写张骞通西域的传奇故事也。诗中的
寻源使
,就是张骞本人。由于
张骞出使西域太富于神秘色彩,
民间曾有张骞“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织女,并带回了天马”的历史传说,几乎把
张骞当作神仙来崇拜,神事一桩。
那么真实的张骞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不顾生命安危冒险去神秘的西域呢?这确实又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话题,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强大匈奴的存在,而汉武帝又要一雪前耻、
反击匈奴,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的边患,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使一代英才张骞有了建功立业的历史舞台。
前文我们曾经说过,古代中国的边患永远大都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大家也知道匈奴是西汉的最强劲敌人,自从楚汉战争以来,匈奴有为单于冒顿整肃内部,实力越来越强,还奉行扩张政策,灭东胡、破月氏,成为了一架超强的军事机器,并凭借强悍骑兵,不断骚扰汉边,掠夺人财,成为了汉朝挥之不去的恶梦。
其时,由于西汉刚刚立国,根基未稳,所以几任皇帝都奉行“和亲政策”,以美女换取和平,然后加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直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积攒了超强的人力物力之后,决定不再对匈奴忍气吞声,而是要进行漂亮反击,换来尊严,于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强大匈奴,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的强大张骞终于能横空出世,顺利浮出了历史水面。
原本,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很单纯,也就是为了铁血皇帝汉武帝征伐匈奴寻找军事同盟,居然军事效用没有多大发挥,却歪打正着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外交创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历史性地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增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民族融合,还打通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
丝绸之路
,为以后亚洲内陆各国甚至于欧亚大陆的沟通准备了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查实,张骞出使西域也颇有戏剧性。而作为军官的他,还曾因迟误军期差点掉了脑袋,却在西域
探险
中爆出了大名,果然也应了那句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天无绝人之路是也。
据史载,张骞曾当过郎官,崇尚武功的汉武帝即位之后,依凭祖辈积聚下来的雄厚国力,早就对给汉朝带来诸多屈辱的匈奴跃跃欲试、兵戎相见。那时候,汉武帝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等著名武将策划打击匈奴的大仗,同时作为一种必要的外交手段,以便分化瓦解匈奴势力,张骞出使西域水到渠成,一代探险家也顺利横空出世。张骞就是因为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让西域诸国归附汉朝,削弱匈奴的军事同盟而作为汉朝使者到西域去的。
史载汉武帝即位不久,便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口中知道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古书称
禺氏
)。而大月氏曾经是一个西域强国,因在扩土战争中占领了邻国乌孙的土地,从而成了草原
巨无霸
匈奴的劲敌,并发生了冲突。而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匈奴老上单于灭了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当酒器。月氏人经过了此种惨烈变故,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西迁避难。
经此一役,大月氏可谓是对匈奴人恨之入骨,且密谋着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夹击匈奴,报仇雪恨。既然有了共同敌人,有心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来一雪前耻的汉武帝,立马决定联合大月氏,枪口一致对敌。
基于此种政策取向,就必须要派得力使者出使大月氏,因为要去大月氏,匈奴又是必经之路,没有能人,是绝对过不了这一关的,于是西汉政府就下令选拔人才,招募能够出使西域的人。
最终,实力强横的张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往神秘的西域进发,历经九死一生,终于成就大业。
著名历史学家柏杨甚至于把张骞的历史贡献,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相提并论,评价不可谓不高。
而张骞在西域,那是怎样的一种惊险人生啊。因为他第一次出使,就滞留在匈奴十余年。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以坚强勇毅、足智多谋通过皇家考试选拔光荣出任汉使者的张骞,带着
100
多人的庞大使团一边忐忑不安一边兴高采烈地前往西域,心里有点慌就因为西域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性,而有可能由此为大汉建功立业,却又是很让大家兴奋不已,那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
一行人出陇西,经匈奴,也毫无意外地被匈奴人俘获。然后匈奴人用传车把张骞等人送到单于那里听候发落。
你们汉人还真会开玩笑,据我所知,月氏就在我国北边,汉人怎能往那儿出使呢?这正如我想派人出使南越,一定要经过汉朝地盘,你们肯让我们的人大摇大摆地穿过吗?
单于颇有点调侃意味地说道。
因此,匈奴以非法入境之罪扣留张骞十三年,期间为了劝降,还有意为他找了匈奴美女结婚生子,然而张骞也像苏武一样宁死不屈,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换句话说,也就是坚决不投降。
而在匈奴的日日夜夜,张骞始终都在想着脱身之计,以完成皇帝授与的政治任务。当时,汉使团居住在匈奴西部,比较靠近边境,于是足智多谋又见多识广的张骞趁机带领部属策动了一次
胜利大逃亡
,那就是一起向月氏方向逃跑,脱离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几乎也算是一种传奇电视剧般的历险,那是怎样的一种亡命天涯的情感体验啊。
据《汉书
张骞传》报道,他们往西跑了几十天,然后成功甩掉了匈奴人,安全到达了大宛。
大宛人看到汉使者个个气宇轩昂,又听说汉朝物产丰富国力强盛,一下子就有了找到富亲戚的感觉。以前他们就想和汉朝交往,却不得其门而入。现在见到了传说中的汉人,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当然十分高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后,便问他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实不相瞒,我们是替汉天子出使月氏,却在中途被匈奴人截获,不让通过,趁匈奴人不注意,我们侥幸能逃到贵国,也感受了你们的善意。对于西域,我们人生地不熟,因此我希望大王能派人为我们做向导,行个方便给我们带路,送我们去月氏,假如能成功去到月氏,回朝之后,我们一定奏请汉天子送给大王大批金银财宝,作为酬谢。
张骞动情地说。
大宛王终于被很讲信用的张骞说服,认为可行,便爽快地送他们一程,还为他们配备了翻译和向导,以备不时之需。
一路上,奇观异景,大家有说有笑,无惊无险便顺利到了康居,然后康居人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张骞也算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不料却在最重要的联合出兵计划上触了礁,因为情况有变,大月氏不想再和匈奴人对抗了。
这就有点玄了,怎么办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大月氏政治局势早已天翻地覆,原来的国王被匈奴所杀,改立了其夫人为王,也早已没有了
壮饮匈奴血
的大志。加上当时大夏国已归附大月氏,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达到了小康水平,还没有邻国侵扰,很悠闲自在,舒适安乐,更没有必要自寻烦恼,挑起战火,本国的力量也没有足够强大到能向匈奴复仇的地步,便只能是得过且过了。
最重要的是,大月氏人认为传说中的强大汉朝离自己太遥远,根本不足以保护自己,所以再也没有了攀
富亲戚
的打算,这样的国家外交导向,当然宣告了历尽劫难而来的张骞出访任务和外交使命的泡汤。
事实上,张骞在月氏一年,月氏国王从来没有什么明确的结盟表示,除了带他们游山玩水,最终也只能带着遗憾悻悻地打道回府,几乎是空手而归。
而且,这还不是最坏的,俗话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张骞一行回程中,改从南道,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避开匈奴回到祖国,很不幸地又被匈奴截获,等于是
二进宫
,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啊。
总之,张骞等人又被扣留胡地
劳-教
一年多,直到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瞅准机会,带着自己的匈奴籍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回汉朝。当初,跟张骞出使的有一百多人,十几年后回归,只有他和堂邑甘父(此人是匈奴人,擅长射箭,张骞那么窘迫的出使西域,有时候经常有上顿没下顿,也是此人射捕禽兽来解决伙食问题的,不然的话早就饿死)二人得以回还。感于他们劳苦功高,虽然不能联合大月氏出兵,朝廷还是为他们论功行赏,张骞被授予太中大夫之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
虽然张骞不是很漂亮地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任务,但其出使西域的开创性意义却是彪柄史册。至少他不拘泥自己的
寻求战略同盟
使命,而是
一心二用
,不断求新,注意留心学习异域文化,善于发现汉人和胡人的优缺点,比如汉人和匈奴作战,最吃亏的就是装备和机动性不如人家,没有自己的骑兵团和优良战马,所以就特别潜心留意研究胡地物产,回来时还特意带回了
汗血宝马
和铸剑用的
玄铁
(以及部分蔬菜),为汉武帝进行军事改革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为攻打匈奴的胜利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汉朝的强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张骞回到汉朝之后,便饶有兴趣地向汉武帝详细描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情,张骞本人就曾亲身到过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同时还听说了这些国家邻近的五六个大国的基本情况,第一手资料非常丰富,等于是发现了一个
新大陆
原作者:鼎湖听泉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d2b45470102yqql.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