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千年前,张骞苦苦寻找的月氏国,究竟有多神秘?

两千年前,张骞苦苦寻找的月氏国,究竟有多神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3/12/28 11:49:05

月氏国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如今汉民族中还有月氏人的后裔,比如尉迟氏,昭武九姓中的康、安、曹、石、米、何,都是月氏人的后代,这些姓氏的后人很多都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了。

月氏人种起源说法不一,有汉藏人种说、粟特人种说、印欧人种说、伊朗人种说等等。月氏人如果不迁徙,或许能成为中华民族中一个大的分支。

月氏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即今天的敦煌、酒泉、张掖、金城、武威地区,是一条位于祁连山脚下的千里狭长地带。古代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是优良的大牧场和农田。昭武城就在河西走廊,昭武九姓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战国末期,月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月氏国。不过,河西走廊的“地主”却另有其人——乌孙国。乌孙人种同样也说不清楚,大多认为他们是匈奴人或塞种人。

巴掌大的地方容不下两头虎,于是月氏人与乌孙人展开了厮杀,结果乌孙败了,其首领“难兜靡”被杀,乌孙人被迫集体向西迁徙,而“难兜靡”刚出生的儿子“猎骄靡”流落至匈奴。

强大的月氏一度让发展中的匈奴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第一代单于头曼,还将自己的儿子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

后来冒顿逃回匈奴,并弑父夺位,成为匈奴历史上最具侵略性的单于,匈奴也在他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

冒顿单于为了侵占河西走廊这块连接汉、匈、西域的咽喉要道,对月氏人展开了灭国战争。月氏败了,其国王被杀,头颅被冒顿单于制成酒具。月氏人步乌孙人后尘,他们穿过塔里木盆地一路向西来到伊犁河流域(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地区)。

西迁的月氏人史称“大月氏”,尚有一部分留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史称“小月氏”。月氏人西迁发生在汉景帝时期,27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始了伟大的西域之行。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受累于匈奴人的侵略,汉武帝决定联合“强大”的月氏人,希望实现东西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

张骞刚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虏获,因为这里已经成了匈奴人的土地。十几年后张骞才得以逃脱,当他历尽艰辛,来到伊犁河流域时,发现大月氏再次“搬家”了。

原来冤家路窄,当月氏人来到伊犁河流域时,发现乌孙国也生活在那里。此时的乌孙王正是“猎骄靡”,一位在匈奴人庇护下长大的乌孙国王。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当然容不下月氏人,于是月氏人被迫再次向西南方向迁徙,来到阿姆河流域(今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地区)。

阿姆河流域居住着塞种人的“大夏”王朝,可他们打不过月氏人,被迫臣服于月氏。从此月氏人在此地安家落户,后来发展成了强大的贵霜王国。

张骞在大宛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月氏国。可此时的月氏人历经磨难,远离了匈奴人的“魔爪”,不想也不具备跟西汉帝国联合的地理条件了。

张骞联合月氏的目的虽然没达成,但他的探险之行,却为汉帝国打开经营西域的大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败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汉帝国手中。此后,大汉利用这条走廊,与西域诸国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往来和军事合作。

比如前面说到的乌孙王“猎骄靡”,他迎娶了“细君公主”,他的孙子“军须靡”又迎娶了“解忧公主”,汉乌和亲的格局,粉碎了匈奴人利用西域对抗大汉的战略图谋。

月氏人的“神秘”,就是因为他们的迁徙远离了汉地,与汉民族的交集太少,几乎没留下多少故事。大月氏在北魏时期被欧亚人种“嚈哒人”(白匈奴)消灭,从此作为独立民族的月氏人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您可能会问:留在河西走廊的小月氏呢?

小月氏后来与西羌、匈奴及汉民族逐渐融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等,就是由小月氏演化而来的粟特人。

西域有一个于阗国(塔里木盆地南边),也是月氏人后裔,其国姓叫“尉迟”氏,北魏至隋唐时期,尉迟家族在政治舞台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小月氏和大月氏一样,都演化成了新的族群,或者并入了其他族群,其中就包括汉民族。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族群很多,比如契丹、匈奴、鲜卑、党项等,作为民族他们消失了,作为个体他们不断演化,最终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标签: 张骞月氏匈奴匈奴人大月氏冒顿

更多文章

  • 张骞为何被困西域13载?在西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骞,匈奴人,大月氏,刘彻,匈奴,刘恒

    引言张骞被称作外交人员、旅游家和探险家,他奉汉武帝命使西域,但2次被匈奴人俘获。匈奴人还逼迫他娶一个匈奴人女性。即便如此,张骞从没忘掉自身的重任,最后逃出匈奴,经历千难万险返回长安。张骞出塞时,带上100多位跟随者,返回长安时只存了两人。她们经历了哪些?匈奴人老婆和张骞住在一起如何?中间还发生了什么

  • 论张骞:“凿空西域”的功勋章,有他匈奴妻子的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张骞,匈奴,刘彻,大月氏,匈奴人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前行的路有多么艰难困苦,只要终点那里有着利益就会有人前赴后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张骞的西域之行彻底为后世东西方贸易打开了一条通路,达到了贸易往来的顶峰,在他“凿空西域”的背后,离不开他匈奴妻子的帮助。张骞的西域之行张骞主动要求出使西域公元前14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张骞博士《AFM》:受驼峰启发的层级结构织物,实现面料兼备热防护和热湿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分子科学前沿标签:张骞,afm,驼峰,武汉纺织大学

    防护服是消防员在极端火灾环境中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高温环境以及高强度工作,人体产生的大量汗液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健康以及工作效率。目前市面上的商业防护面料往往致力于单一的热防护性能提升,在热湿舒适方面缺乏有效调控。因此,开发一种既能阻挡外界极端热的入侵,又能通过汗液调控缓解人体过热

  • 霍去病突然去世 张骞与世长辞 汉武帝向着西方极目远眺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霍去病,张骞,刘彻,匈奴

    公元前117年九月,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的华过天宇,又匆匆的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悲痛的汉武帝用国礼厚葬了自己的这位爱将,并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他的灵魂与河西走廊融为一体,还有伫立在时光斑驳的岁月中的马踏匈奴雕塑。时至今日,在河西走廊

  • 张骞横穿大漠 翻越帕米尔高原 他格外的惊奇和钦佩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张骞,大月氏,西域,中原,大漠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依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在苏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 疏勒等地,这是一次艰辛的跋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 备尝艰辛。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唐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

  • 今年四六级有多难?张骞成了在逃公主,考生已经开始自编名著了

    历史解密编辑:雯雯教育说标签:翻译,英语,生词,张骞成,四六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两年来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出现了不少的变化,主要的难点表现在作文和英汉翻译这两道题上。原本的英文题目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传统知识,学子们必须要掌握一个全新的能力,那就是如何用英文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原封不动的表述出来。可是这对于一些英语基础实在是太差的,学子们来说真的是很难,中华

  • 张骞:出塞西域13年,成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大月氏,出塞

    #张骞#被誉为外交家、旅行家和冒险家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却两次被匈奴俘获,匈奴单于还逼迫他娶了个匈奴女子为妻。尽管如此,张骞始终不忘自己出塞的使命,最终从匈奴逃出,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长安。张骞回到长安后,和他共同生活过的匈奴妻子结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张骞,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张骞是

  • 方城县博望镇:县长扮演“博望侯” “张骞”重走张骞桥

    历史解密编辑:凤凰南阳标签:张骞,南阳,博望侯,汉武帝,方城县博望镇,博望镇(马鞍山市)

    4月13日,暮春的太阳如炎夏一般躁热。在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古老的张骞桥上热闹非凡,被历史的车轮碾出深深印恨的石桥桥面上,3名武士簇拥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官员”缓缓而行,一马童手牵“汉血宝马”紧随其后。桥头上,数台摄像机、摄影机不停地拍摄,悄悄地记录着一段穿越时空的英雄故事。“我们正在拍摄电视宣传片《艾

  • 发现一个汉代头颅,考古专家就推断说是张骞的,不是乱扣帽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白文章泽渊诗标签:张骞,考古,张骞墓,头骨

    最近,河南南阳发现了一个头骨,还是一个盗墓贼画出了一个坟墓,考古队根据这个图找到了一个墓,发现了汉代头骨,经过鉴定,这个头骨的时间大概为公元前160年以上。大汉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三国曹丕篡位,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一共407年的历史,按照这个年代来看,头颅应该属于汉朝。就这样一个褐色并

  • 张骞纵横西域,为何遇见李广就迷路?GPS都带偏、难封侯绝非偶然

    历史解密编辑:爱吃回忆的呀标签:张骞,李广,匈奴,卫青,匈奴人,霍去病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是中国文人最大的意难平。少年天才王勃,就在《滕王阁序》中颇为惋惜地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除了王勃外,王昌龄、高适、杜甫、陆游、王安石等人,也都写诗赞扬过李广。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将“飞将军”李广的雄浑之气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么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