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敦煌壁画中,浅析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程

从敦煌壁画中,浅析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四川旅游美食攻略 访问量:998 更新时间:2023/12/9 7:24:19

一 西域明珠敦煌古城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 ,“西域 ”的地位是得天独厚的。希腊文化 、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化 ,都在这里得以交流、学习、互通,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明 。敦煌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地理位置重要性不可比拟。出了关内,浩瀚的沙漠 ,人迹罕至 ,是迄今为止丝绸之路上最为盛大的艺术宝库。大家所熟知的敦煌石窟就坐落于此地。

敦煌石窟是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瑰宝,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第323窟北壁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此壁画由四个场 景 构成 ,情 节 由右至 左 ,呈 凹 形走 向 ,用 山峦 把故事 情 节 分 开 。 旁有六人侍立 。旁边题云 :“汉武帝将其部 众 讨 匈 奴 ,并 获 得 二 金 人。”是说这两个身长过丈的金人是战场上缴获的。再来看 画 面 的下部 ,绘 有一人跪 在 地 上 ,向骑 在马上 的 汉 武 帝辞 别 ,此 人 正是 张

骞 。壁画真实记录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那么当时汉武帝为什么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又有何关系呢?这一切还要从汉朝边境防御匈奴入侵谈起。

匈奴本事秦汉时期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性野蛮,居无定所以游牧为生。秦始皇大一统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便修筑了万里长城。正所谓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这两位帝王都 堪 称天 之骄 子 ,就 开 拓疆 土 、雄 才 大 略 而论 ,可谓 各有 千秋 。但如果说在拓展西域与中原化关系方面,似乎汉武帝更有发言权。秦始皇致力于防御,修长城和寻求长生术 。而汉武帝则偏向于经营中西文化交流引进域外物质文明。

公元前209年 ,汉高祖刘邦即位的第三年 ,一个名叫冒顿 的人成了匈奴的新单于 ,其继位过程可谓 “疯狂 ”。老单于叫头曼 ,因为宠爱娇妻阏氏,欲立这个孩子做接班人 。这老单于看大儿子冒顿不顺眼 ,便把他送 到西边的敌 国月氏国做人质 。冒顿刚到月氏 ,他爹后脚就偷袭人家 ,害得冒顿差点儿被月氏人杀掉 。后来 ,冒顿成功 “越狱 ”逃 回匈奴 ,逮着个机会用响箭将他爹送 上了西

天 ,从此自立为新单于。他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南夺河套地区 ,对汉朝构成极大威胁 。公元前 200年 ,冒顿单于发兵马邑(今山西朔县 )。面对匈奴咄咄逼人之势 ,汉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征 ,结果在平城被困七天七夜,幸亏用计才得 以脱险 。自此 ,汉朝为了避免匈奴侵扰 ,一方面汉朝开始与匈奴联姻,另一方面 ,每年将数量巨大 的物品送给匈奴作 “礼物 ”。这种方式虽然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匈奴的侵袭与骚扰。

敦煌古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多种文化在此交融 ,敦煌的繁荣与西域的建设和中西交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敦煌壁画感受—下当年丝路的热闹景象 。第一幅壁画出自莫高窟盛唐第 45窟 。

这 幅壁画表现的是一个“打劫 ”的场面 。画面描绘了一群高

鼻 深 目、卷 须 浓 髯 、头 戴 毡 帽 、身

着 贯头衫的西域 商人 ,赶着毛驴、

驮 着 货物 行进 在 山野之 中,被 强 盗

拦 住去 路 ,无 可奈 何地 卸下 货物求

饶 的 场 面 。第二幅壁 画为莫高窟 隋代 第420窟 《法 华经 变 》 中的 “商人 遇盗 ”。

顾名思义 ,也是遇 上打劫的了。画面从右至左 ,描绘商主出发前先往 寺 院祈祷 。商主头戴 毡 帽 ,身穿 圆领窄袖 袍 ,骑 着骏马 ,随行们赶着满载货物的骆驼 、毛驴上路 。 部分驼队正登上险峰 ,从敦煌壁画谈起 ,又以敦煌壁画结尾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从此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都不再是封闭地进行了。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上 ,这条富有美丽名字的通商要道 ,实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骞奉命首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为了不在受制于匈奴,汉武帝开始策划反击匈奴 。但茫茫戈壁 ,发兵不易 。这时有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告诉武帝 ,月氏和匈奴是世仇 ,这正中武帝下怀 。于是 ,他公开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节,以“断匈奴右臂 ”。这种公开招募类似于我们现在的 “海选 ”,最后 ,汉中城固人张骞脱颖而出。

汉武帝建元三年 (前 138),张骞带领胡奴甘父及一百余人的使团从长安 (今西安 )出发 ,向西北行去寻找大月氏。由于使团人数较多,行程缓慢大概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人俘获 。在得知他是汉的使臣时,匈奴人非但没有杀张骞 ,反而想把他收入麾下。为此单于还赏赐给他一个匈奴女子为妻 。但是张骞并没有被单于的“糖衣炮弹”所迷惑 ,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一直保留着象征汉朝使者身份的凭证符节。

在匈奴人的监禁下,张骞过了十三年的囚徒生活 ,胡妻为他生了儿子。在一个深夜他趁着夜色逃跑了,然而他没有想着逃回家园 ,而是继续 向西 ,到 达了大 宛 (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在大宛人的陪同下,张骞经过康居 (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大月氏。月氏女王热情接待了张骞 ,但当她得知汉是想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时,却久久不做答复。莫非月氏女王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原来 ,曾几何时月氏人在河西走廊势力非常强大 ,之后受到匈

奴的打击而举众西迁 ,迁走的月氏被称为 “大月氏 ”。但仍有大量月氏人留存下来 ,与匈奴人、羌人、汉人杂居,史称 “小月氏 ”。此时的大月氏已经彻底占领了大夏这块土地肥沃的宝地 。受大夏人影响,月氏人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 ,转向农耕定居 ,可谓社会安定 ,人民富庶 。想让他们再去与匈奴交战 ,谈何容易啊!

张骞在月氏呆了一年多,虽然没有劝动月氏联合抗奴,却着意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 。 后来 ,他决定返回汉朝 。这回 ,他走的是塔里木盆地南沿的昆仑山路 ,不幸的是又被俘获了。被谁俘获呢?又是匈奴人!在被扣押一年后 ,趁着匈奴内乱 ,张骞再次逃脱 ,带着仆人和匈奴妻子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 。去时 ,他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回来时已是中年汉子,脸上写满了风霜 。张骞 回来后 ,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 ,封他为 “博望侯 ”。

张骞历尽无数艰难险阻 ,虽没有搬来大月氏作援军 ,但却带回来有关匈奴人虚实的消息 。于是 ,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进攻河西走廊 。这期间 ,匈奴内乱 ,浑邪王杀掉休屠王 ,率众四万余人投降汉朝 ,霍去病获得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并献给汉武帝 。

让我们重新走进323窟的壁画 。事实上 ,甘泉宫中的金人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才从被杀的休屠王那里获得的。这幅展示那段并非真实 “历史 ”的壁画 ,却让我们以揭开真相 ,从而知道汉武帝在开拓疆土方面最初 的想法和作为。

张骞对所经之地的大宛 、康居、月氏、大夏诸国和未经之地 的乌孙 、奄蔡 (今高加索 )、犁轩 (罗马帝 国 )、条支 (叙利亚 )、等国,都有详细 的 “考察报告 ”。这些报告 由司马迁和班 固分别写入 《史记 ·大宛列传 》和 《汉书 ·西域传 》中,成为研究上述国家和地 区历史

的宝贵资料 。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张骞出使西域 ”—— 因为是首次 ,有一种揭开神秘面纱的意味在里面 ,所以被形象地称作 “凿空 ”之举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失败后,汉武帝元狩二年 ,张骞再次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 。这次主要任务是联合当时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 ,以彻底斩断匈奴右臂 。他分别派出副使携财货前往大宛 、康居 、月氏、大夏、安息等国。这些国家的使者都随汉使来到长安 ,中国与当时亚洲主要国家开始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水果、字画、奇石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汉初由于骑兵缺乏好的战马 ,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力不从心 。

而张骞从西域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和优良马种,这对加强当时汉骑兵的作战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时汉武帝因得到大宛马,高兴之中题诗 《西极天马歌 》,可见其激动心情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 ,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 由此开始 ,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 ,成功的打开了中西方交流的大门。

那么何谓 “丝绸之路 ”呢?所谓丝绸之路 ,一般指从中国通向地中海东岸的道路 。这是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 、曾任柏林大学校长的李

希霍芬首先提出的。1877年,李希霍芬在《中国 》一书中首次提出 “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 )。这条路东起古城洛阳途经陇山,经河西四郡,直到玉门或阳关而西 ,在今新疆境内又分南北两道 ,古城楼兰为两道分岔点 。越过帕米尔地区的路线又分两条 :北面经费尔干纳盆地到锡尔河 、阿姆河地区 。一路向西直抵伊斯坦布尔 ,再往前可经两伊地区到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 ,由此渡海到达罗马。

结语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当然绝不仅仅是 “向西方输出丝绸 ”之路 ,但丝绸应该是最大宗 、也最受西方世界欢迎的产品,所以“丝绸之路 ”的名称是非常贴切的。

更多文章

  • 对话“凿空者”张骞:睁眼看世界物流的中国第一人,丝路的物流兴国

    历史解密编辑:掌链标签:张骞,匈奴,丝绸之路,刘彻,丝路,乌孙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历史上,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凿空”了一条古代东西方商贸及物流的生命线。而今,沿着张骞的脚步,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重拾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价值,践行文明交流的历史意义,也造就了规模最大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一样东西,成为如今女性的闺房挚爱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张骞,石勒,匈奴,刘彻,曹植,闺房

    穿越小说里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总是混得如鱼得水,好像没有什么不适应的。但是像三娘子这样的吃货要是穿越到大汉初期,可能就要饿死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三娘子爱吃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菠菜等这些蔬菜水果,还有三娘子不喜欢吃的,但是很多人爱不释手的香菜、大蒜都是在汉武帝时期,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这一切都要归

  • 汉代风云人物-张骞篇

    历史解密编辑:游敦煌标签:匈奴,刘彻,卫青,敦煌,汉代,玉门关,风云人物,张骞出使西域

    玉门关遗址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距敦煌市区90多公里,西距罗布泊150公里,周边十几万平方公里都是大面积的戈壁荒漠。魏晋时期,玉门关和阳关是中国郡县辖制的最西端,从此往西,称为西尽,是当时社会成员最熟悉的远方。汉唐之际,玉门关一直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地理分界线,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文化分界线。玉门

  • 张骞出使西域任务失败,却在失败中获得成功,至今仍然使人类受益

    历史解密编辑:法兰喜多事标签:张骞,匈奴,刘彻,大月氏,匈奴人

    张骞出使西域任务失败,却在失败中获得成功,至今仍然使人类受益张骞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被人们称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也被成为“东方的哥伦布”。他给东方国家带来了诸多的物资。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他的出使其实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失败中获得了成功。汉朝的

  • 张骞贻误战机,从博望侯贬为庶民

    历史解密编辑:慢慢读史标签:张骞,匈奴,霍去病,李广,刘彻,匈奴人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制定了第二次河西战役的作战计划,分三个方向,四路纵队与匈奴开战。霍去病绕道去匈奴后方,公孙敖正面迎击,张骞和李广斩断匈奴的援军。汉武帝旨在全歼休屠王和浑邪王,朝臣将领为这个作战计划兴奋不已。然而世事难料,只有霍去病按计划到达作战地点,公孙敖迷路,李广被围。霍去病不得不孤军奋战,

  • 张骞出使被囚13年,对得起汉武帝对得起感情,结局让人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三哥职场故事标签:张骞,刘彻,匈奴,匈奴人,大月氏,秦国

    西域这个地方我们都不陌生,但具体的位置没有几个人能明确地说出来。西域的位置很广阔,从古至今对于这片区域都是很模糊的。那么在今天具体是哪一片呢?这一大片包括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塔吉克,西亚,土耳其,伊朗,哈萨克,阿拉伯,这一大片都属于西域,在古代汉朝的时候,西域这一片有很多国家存在,但都是一些

  • 大医张骞:敬佑和拯救生命的使者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杂志标签:张骞,外科,手术,微创,肿瘤,大医,吴阶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3年第3期@文-本刊记者 蔺玉红 彭姝疑张骞2023年1月13日,癸卯春节前一个周五的早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的门开了。一助、二助、麻醉医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都已就位,生命体征监测仪有规律地嘀嘀响着,无影灯的白光投在手术室正中一块绿色洞巾上,患者就躺在下面。这是

  • 开天辟地兜兜转转,初探西域,张骞究竟有多“难”?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大宛,匈奴人,大月氏,张骞出使西域

    哥伦布秉承执着的远洋精神,探索新的世界,最终为欧洲国家发现了美洲大陆,使得世界能够连成一个整体,人类文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东方亚洲地区,恰恰有一位使者被称之为东亚的哥伦布,他便是张骞。他的探索旅程比哥伦布早上千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鼻祖,更是中国外交家的一代典范.他耗尽毕生心血

  • 张骞:世界这么大,我先去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大月氏,刘彻

    出使之因,国家重任公元前141年,大汉王朝已经经历了60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富强,百姓无忧。十六岁继位的汉武帝刘彻看似并无什么担忧。可是十六岁的武帝心中明白,西北部仍有黑压压的,一股不得不除去的威胁。匈奴,此生必除之。在一次边境与匈奴的对战中,边境的军官俘获了一名匈奴人,名叫甘夫。对于互不了解的双方来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他如何找到大月氏,至今还是个谜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骞,丝绸之路,大月氏,匈奴,中华文明,匈奴人

    “丝绸之路”到底是怎样一条“路”呢?不但小朋友们说不清楚,恐怕很多大朋友也一知半解。《北京日报》首席记者、作家黄加佳,是一位非虚构作品写作者,是历史的拾荒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想找到一条道路,让孩子爱上历史,爱上阅读。于是参考《史记》、《汉书》、《山海经》、希罗多德《历史》等史料,以“一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