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域明珠敦煌古城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 ,“西域 ”的地位是得天独厚的。希腊文化 、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化 ,都在这里得以交流、学习、互通,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明 。敦煌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地理位置重要性不可比拟。出了关内,浩瀚的沙漠 ,人迹罕至 ,是迄今为止丝绸之路上最为盛大的艺术宝库。大家所熟知的敦煌石窟就坐落于此地。
敦煌石窟是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瑰宝,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第323窟北壁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此壁画由四个场 景 构成 ,情 节 由右至 左 ,呈 凹 形走 向 ,用 山峦 把故事 情 节 分 开 。 旁有六人侍立 。旁边题云 :“汉武帝将其部 众 讨 匈 奴 ,并 获 得 二 金 人。”是说这两个身长过丈的金人是战场上缴获的。再来看 画 面 的下部 ,绘 有一人跪 在 地 上 ,向骑 在马上 的 汉 武 帝辞 别 ,此 人 正是 张
骞 。壁画真实记录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那么当时汉武帝为什么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又有何关系呢?这一切还要从汉朝边境防御匈奴入侵谈起。
匈奴本事秦汉时期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性野蛮,居无定所以游牧为生。秦始皇大一统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便修筑了万里长城。正所谓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这两位帝王都 堪 称天 之骄 子 ,就 开 拓疆 土 、雄 才 大 略 而论 ,可谓 各有 千秋 。但如果说在拓展西域与中原化关系方面,似乎汉武帝更有发言权。秦始皇致力于防御,修长城和寻求长生术 。而汉武帝则偏向于经营中西文化交流引进域外物质文明。
公元前209年 ,汉高祖刘邦即位的第三年 ,一个名叫冒顿 的人成了匈奴的新单于 ,其继位过程可谓 “疯狂 ”。老单于叫头曼 ,因为宠爱娇妻阏氏,欲立这个孩子做接班人 。这老单于看大儿子冒顿不顺眼 ,便把他送 到西边的敌 国月氏国做人质 。冒顿刚到月氏 ,他爹后脚就偷袭人家 ,害得冒顿差点儿被月氏人杀掉 。后来 ,冒顿成功 “越狱 ”逃 回匈奴 ,逮着个机会用响箭将他爹送 上了西
天 ,从此自立为新单于。他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南夺河套地区 ,对汉朝构成极大威胁 。公元前 200年 ,冒顿单于发兵马邑(今山西朔县 )。面对匈奴咄咄逼人之势 ,汉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征 ,结果在平城被困七天七夜,幸亏用计才得 以脱险 。自此 ,汉朝为了避免匈奴侵扰 ,一方面汉朝开始与匈奴联姻,另一方面 ,每年将数量巨大 的物品送给匈奴作 “礼物 ”。这种方式虽然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匈奴的侵袭与骚扰。
敦煌古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多种文化在此交融 ,敦煌的繁荣与西域的建设和中西交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敦煌壁画感受—下当年丝路的热闹景象 。第一幅壁画出自莫高窟盛唐第 45窟 。
这 幅壁画表现的是一个“打劫 ”的场面 。画面描绘了一群高
鼻 深 目、卷 须 浓 髯 、头 戴 毡 帽 、身
着 贯头衫的西域 商人 ,赶着毛驴、
驮 着 货物 行进 在 山野之 中,被 强 盗
拦 住去 路 ,无 可奈 何地 卸下 货物求
饶 的 场 面 。第二幅壁 画为莫高窟 隋代 第420窟 《法 华经 变 》 中的 “商人 遇盗 ”。
顾名思义 ,也是遇 上打劫的了。画面从右至左 ,描绘商主出发前先往 寺 院祈祷 。商主头戴 毡 帽 ,身穿 圆领窄袖 袍 ,骑 着骏马 ,随行们赶着满载货物的骆驼 、毛驴上路 。 部分驼队正登上险峰 ,从敦煌壁画谈起 ,又以敦煌壁画结尾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从此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都不再是封闭地进行了。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上 ,这条富有美丽名字的通商要道 ,实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骞奉命首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为了不在受制于匈奴,汉武帝开始策划反击匈奴 。但茫茫戈壁 ,发兵不易 。这时有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告诉武帝 ,月氏和匈奴是世仇 ,这正中武帝下怀 。于是 ,他公开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节,以“断匈奴右臂 ”。这种公开招募类似于我们现在的 “海选 ”,最后 ,汉中城固人张骞脱颖而出。
汉武帝建元三年 (前 138),张骞带领胡奴甘父及一百余人的使团从长安 (今西安 )出发 ,向西北行去寻找大月氏。由于使团人数较多,行程缓慢大概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人俘获 。在得知他是汉的使臣时,匈奴人非但没有杀张骞 ,反而想把他收入麾下。为此单于还赏赐给他一个匈奴女子为妻 。但是张骞并没有被单于的“糖衣炮弹”所迷惑 ,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一直保留着象征汉朝使者身份的凭证符节。
在匈奴人的监禁下,张骞过了十三年的囚徒生活 ,胡妻为他生了儿子。在一个深夜他趁着夜色逃跑了,然而他没有想着逃回家园 ,而是继续 向西 ,到 达了大 宛 (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在大宛人的陪同下,张骞经过康居 (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大月氏。月氏女王热情接待了张骞 ,但当她得知汉是想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时,却久久不做答复。莫非月氏女王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原来 ,曾几何时月氏人在河西走廊势力非常强大 ,之后受到匈
奴的打击而举众西迁 ,迁走的月氏被称为 “大月氏 ”。但仍有大量月氏人留存下来 ,与匈奴人、羌人、汉人杂居,史称 “小月氏 ”。此时的大月氏已经彻底占领了大夏这块土地肥沃的宝地 。受大夏人影响,月氏人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 ,转向农耕定居 ,可谓社会安定 ,人民富庶 。想让他们再去与匈奴交战 ,谈何容易啊!
张骞在月氏呆了一年多,虽然没有劝动月氏联合抗奴,却着意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 。 后来 ,他决定返回汉朝 。这回 ,他走的是塔里木盆地南沿的昆仑山路 ,不幸的是又被俘获了。被谁俘获呢?又是匈奴人!在被扣押一年后 ,趁着匈奴内乱 ,张骞再次逃脱 ,带着仆人和匈奴妻子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 。去时 ,他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回来时已是中年汉子,脸上写满了风霜 。张骞 回来后 ,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 ,封他为 “博望侯 ”。
张骞历尽无数艰难险阻 ,虽没有搬来大月氏作援军 ,但却带回来有关匈奴人虚实的消息 。于是 ,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进攻河西走廊 。这期间 ,匈奴内乱 ,浑邪王杀掉休屠王 ,率众四万余人投降汉朝 ,霍去病获得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并献给汉武帝 。
让我们重新走进323窟的壁画 。事实上 ,甘泉宫中的金人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才从被杀的休屠王那里获得的。这幅展示那段并非真实 “历史 ”的壁画 ,却让我们以揭开真相 ,从而知道汉武帝在开拓疆土方面最初 的想法和作为。
张骞对所经之地的大宛 、康居、月氏、大夏诸国和未经之地 的乌孙 、奄蔡 (今高加索 )、犁轩 (罗马帝 国 )、条支 (叙利亚 )、等国,都有详细 的 “考察报告 ”。这些报告 由司马迁和班 固分别写入 《史记 ·大宛列传 》和 《汉书 ·西域传 》中,成为研究上述国家和地 区历史
的宝贵资料 。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张骞出使西域 ”—— 因为是首次 ,有一种揭开神秘面纱的意味在里面 ,所以被形象地称作 “凿空 ”之举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失败后,汉武帝元狩二年 ,张骞再次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 。这次主要任务是联合当时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 ,以彻底斩断匈奴右臂 。他分别派出副使携财货前往大宛 、康居 、月氏、大夏、安息等国。这些国家的使者都随汉使来到长安 ,中国与当时亚洲主要国家开始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水果、字画、奇石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汉初由于骑兵缺乏好的战马 ,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力不从心 。
而张骞从西域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和优良马种,这对加强当时汉骑兵的作战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时汉武帝因得到大宛马,高兴之中题诗 《西极天马歌 》,可见其激动心情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 ,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 由此开始 ,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 ,成功的打开了中西方交流的大门。
那么何谓 “丝绸之路 ”呢?所谓丝绸之路 ,一般指从中国通向地中海东岸的道路 。这是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 、曾任柏林大学校长的李
希霍芬首先提出的。1877年,李希霍芬在《中国 》一书中首次提出 “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 )。这条路东起古城洛阳途经陇山,经河西四郡,直到玉门或阳关而西 ,在今新疆境内又分南北两道 ,古城楼兰为两道分岔点 。越过帕米尔地区的路线又分两条 :北面经费尔干纳盆地到锡尔河 、阿姆河地区 。一路向西直抵伊斯坦布尔 ,再往前可经两伊地区到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 ,由此渡海到达罗马。
结语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当然绝不仅仅是 “向西方输出丝绸 ”之路 ,但丝绸应该是最大宗 、也最受西方世界欢迎的产品,所以“丝绸之路 ”的名称是非常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