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905 更新时间:2023/12/28 9:55:37

有两件事还都出自正史。《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剃头发),瞻又轻寿。裴注《三国志》引说法:蜀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而云,瞻不能匡矫黄皓也。

还有1人

常璩是蜀人,《华阳国志》作者。《晋书》是官史,王隐成书时,距陈寿去世不过三十年。两段史料前后照应,相互印证,又都出自当代人之口。再联系《三国志》对武侯的总结性评价:将略非所长。对诸葛瞻的评语: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一、陈寿是以爱憎在评吗

难不成这些事还真能被盖棺定论?事实上,并不值得一驳。《华阳国志》成书于348年,晚于晋书4年,常璩自己也承认是听蜀汉遗老传说,故华阳版的《陈寿传》并未收录”陈寿被辱“这件事。连常璩本人也都不相信此说法。这样的论据,何来靠谱?

《晋书》向来以旁征博引又不据考证盛名。根据汉代官制,参军既是参军,马谡的官职是参军,参军之下绝无再设参军的道理。说寿父是马谡参军的说法,难不成还真能带入一次”参谋不带长?”就算真的被诸葛亮处罚过,以汉律5年来算,寿父服满“髡刑”回家。

我才不怕

离陈寿出生(233年)还不到六个月,并不符合逻辑。儿子长大后,亦未将此事录入《三国志》只言片语。这样来看,我们反倒应该为陈寿的高风亮节、不计前嫌而欢呼鼓掌了。《晋书》造谣亦不是一次两次了。不扯远了。

“陈寿索米”路人皆知。但路人皆不知的是,丁仪兄弟2人皆属曹植一党,为谋划争王干了不少坏事,属于反对派。因此,《魏志》:文帝继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220年)。试问,60年后,又是从哪里找的丁家儿子去找陈寿立传?

灭你3族

关于诸葛瞻的评价亦当属实。”工书画,善识记。“三国时期,书画家多了去了,钟繇钟会哪个不是大家?影响了他们“唯物雕虫,不善政务”?瞻掌权后的政务能力如何:政府每有“善政佳事”,百姓便以为是“葛侯为耳”,无不“奔走相告”。

所强调的,不过是蜀人在追忆诸葛亮在位时美好而已。老爸是老爸,儿子是儿子,即便陈寿和诸葛瞻真有间隙,这一段内容也没有“黑其父”呀!回想诸葛瞻败亡的结局,品德是高尚了,能力嘛,呵呵,“美誉其表,言过其实”堪为妥当。

只有气节

二、陈寿心目中的诸葛亮

《三国志》36万余字,仅《诸葛亮传》就有6000多,是所有人臣中的第一大传,排名第二的陆逊5000余。关羽?800字,张飞?600。赵云?400……全书仅8人立传,排在诸葛亮前面的不过曹操、曹丕、曹睿、刘备、刘禅、孙权6人而已。

还都是君主级别。《亮传》确实也说了: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后面笔锋一转,马上就写到: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欤的汉语解释是语气助词,表达的含义是感叹、疑问、反诘。类同于现在的”也许吧”“难道是“?

我懂得多

因此,这句话是疑问句或者感叹句。结论段全文连起来应该是:诸葛亮之才,奇谋比起治军有不足,治理国家的功绩,要比当将领的成绩要好。然而,他所面对的敌人都是杰出的人才(司马懿?曹真?)。

再加上国力对比悬殊,作为弱势一方反倒主动进攻。或许这才是连年出兵而没有结果的原因吧。为什么结论段不用肯定句?因为通篇不止这么一个结论。全文中段讲诸葛亮治理内政时亦有小结。“亮之才气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与萧何管仲差不多。但他不像萧何那样有韩信,管仲那样有城父,这才是功业不成,理想未及的原因。说明了什么?说明一个人能力再强,也逆不了天地。

没办法呀

妥妥的都是在回护、解释与找借口,哪里看出来是在贬低?《本传》内除了结语有这么一句“将略非所长。”出场便是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理政就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三观则用龙骧虎视、震荡宇内。公心在讲用心平而劝诫明。

不通读全文就断章取义,截取一段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谁给的胆子?”龙骧虎视“比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如何?这用词档次的高低,心里没点数吗?比起用白起、韩信、商鞅来形容曹操,用管、萧来形容诸葛亮。

从忠臣角度来说,风评孰好?倘若司马炎来看三国志,他会推荐自己的臣子学谁?是呀,即使是在没有“韩信”“城父”的情况下,武侯也能打成这个样子,比起司马懿等人杰来说,诸葛亮确实要强了不少。

先忍忍吧

三、中国史官制度是什么?

有人说,陈寿身为晋臣,敢在仇怨未散的初晋大书特书,源自司马炎比较宽容,本来就是个“亮粉”。再加上晋代魏的手段有些下作,需要借这位敌国丞相作道德完本,建立本朝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亦不了解中国的史官制度以及中华民族对史学文化的推崇。司马炎是皇帝,态度重要吗?重要。但像诸葛亮这样的名人,皇帝的态度重要吗?并不重要。不提耳熟能详的崔杼杀3人了,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气节毕竟离我们太远。

我还怕谁

但华夏民族不信天、不信地,唯信史。在中国人心目中,从来没有什么上帝。老祖宗、先人留下来的才是最看重的东西。同理,设立史官由来已久,主要目的:是历代为君者为总结经验教训,给后代以警示。中国的史官制度最远可追溯至夏朝,至商以下,便有了史官的雏形。

并逐渐发展、成熟于西周。到了战国,不仅国家置史官,诸侯、大夫修史亦蔚然成风。赵鞅,晋一大夫耳,有直臣简笔于门下。齐国田文每坐对宾客,待史记与屏风。蔺相如为何要逼秦王击缶,因为“君举必书”是春秋大义,若不拼命?

我们也有

呵呵,千古之后有的人自然会大书特书。国史易受君王喜好影响不假。就中华文化圈的修史传统,你管得了那海汪汪的一片稗史、野史、别史、杂史?即便国史能作伪,又岂能封得住悠悠天下人之众口?

始皇焚书又如何?二世而亡。李唐杜撰法统如何?一本《起居注》便能拔他的皮。乾隆厉害吧?民国的留学生就能从日本找回江南的铁证。挖空心思想遮掩的司马氏如何?《魏略》亦能揭开真相。认为小姑娘真能随便打扮?无知。

你是报仇?

通过相互印证、对比与考证,衍生出来的专业叫“史料学”,具体可参见《史料学》一书。中国国家档案馆里的史书,你确定一个历史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能看完?在中国,想在长时间搞大规模的文史掩埋近乎不可能。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以及他的言行所代表的精神文化阵地,你官史不去占领,还等着野史们去占领,然后跳起来抽你官史的耳光吗?真不知道现代一众连《三国演义》都每没读完的作者们,杜撰出来的一篇篇解密,是从哪来的底气?

我服气了

四、《三国志》离历史有多远?

《三国志》被列为24史之一,号为前四史。历经千年、历代以及各个阶层的考证与辩驳,以及考古学发展的不断印证。就如同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其专业论证程序,古史亦有古史的门道。陈寿说得对不对?

主要还在于后代诸如史官这类专家的主流意见。在经过考验之后,认为掺杂情绪最少、主观影响最小、立场最公正而已。中国古代修史,向来是后代修前代史。前代正史有问题,后代自然有读书人耍嘴皮子的机会。

我最专业

历经2000年之后,这才形成了今天呈现出的主流观点:陈寿是良才,三国志是良史。做人要脸,知识分子最要脸面。你以为中华文化是印度史,一战动辄可以死掉几亿人?你以为中华历史是欧洲史,要靠“游侠诗”和诸神来印证?

你以为经典是靠列举几段文言,引用几个官家的一面之词,就可以推翻的民族智慧?当然了,《三国志》是2000年前的产物,自然有其缺陷。例如蜀亡时,陈寿30来岁,属于当代人。尽管是亲历者,很多隐秘还没有被披露出来。

我还年轻

例如用词太精简呀,若不是裴注补了缺,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还真不知道。例如是纪传体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活灵活现的具体人,却不方便我们从总体上掌握脉络构架。要搞清楚一个赤壁之战,就得翻阅6、7个人的传。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陈寿同志也不是神,怕掉脑袋隐晦了一些涉及魏主、晋主的烂事。倘若不通读,你还真以为曹操是世杰?刘备是赤壁之战的主角?诸葛亮是庸才?你咋不再写一部编年体的《三国志》呢?

是你错了

你咋不敢跟司马炎干一架呢?键盘拍的啪啪响,倒不如真心庆幸身在中国,我们的那些老祖宗们,还能呕心沥血的在油灯下苦熬,为我们还原的每一个昼夜呀。

更多文章

  • 孙权夸他堪比张辽,陈寿赞他江表虎臣,他的结局却是被一蛮王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孙权,张辽,甘宁,刘备,关羽,曹操,陈寿,科学家,历史学家

    东吴名将甘宁,那可是被孙权称作可以抗衡张辽的男人,战斗力非常强悍。而说到他的死,其实在正史中他并不是被沙摩柯斩杀的,沙摩柯射杀甘宁的这一情节,主要是发生在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东吴却从背后偷袭,占领了荆州,还把关羽给打了个全军覆没,这一下刘备受不了了。关羽可是他拜过把子的兄

  • 东汉末年名将,身长八尺,溺水身亡让孙权痛哭,陈寿称其为虎臣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孙权,陈寿,曹操,东汉末年,凌统,董袭

    追溯三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我们将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人物和事件。很多英雄人物在他们的生平,经历过了很多场的战役,他们在战场上勇猛的表现,让我们都为之惊叹,但是在战场之外,大将们的遭遇则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们所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人物,此人就是董袭。董袭作为东吴重要的将之一,据史料记载可以得知,董袭身长八尺,

  • 史学家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有什么令人信服的史料依据呢?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陈寿,马谡,诸葛亮,三国志,曹操,曹丕

    人们为什么会对“陈寿的父亲是谁”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呢?大概与一则记载有关。这则记载来自《晋书陈寿传》。该传写: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很有名望的人物,陈寿向他们的儿子索贿说:“你们送我一千斛米,我就给你们的父亲写篇好传。”丁仪、丁廙的儿子没有送,陈寿就没有给丁仪、丁廙立传。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

  • 三国:率意才子费诗,陈寿为他叫屈,刘备、诸葛亮为何不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陈寿,刘备,费诗,蒋琬,诸葛亮,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本文聊一个非特别知名的三国时期的人物,他名叫费诗,是蜀汉官员。为什么聊他?因为那个时代有人觉得费诗很有才,但不得重用,在刘备、诸葛亮手下做事时受委屈了。如《华阳国志》中说:“诗终刘氏之世,官位不尽其才。”陈寿在《三国志》中也为其叫屈:“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

  • 陈寿评价黄忠、赵云“其灌、滕之徒欤”,“灌、滕”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插画觉视标签:陈寿,黄忠,刘邦,三国,赵子龙,夏侯婴,赵云“,滕之徒,科学家,五虎上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蜀汉英雄,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说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那么“灌、滕”指的是谁呢?这是褒是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的五虎上将剧照“灌”指的是灌婴。灌婴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是早期加入刘邦阵营的将

  • 陈寿写《诸葛亮传》刻意贬低诸葛亮,是不是在公报私仇?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陈寿,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晋书

    说《三国志》作者陈寿公报私仇,主要是围绕《晋书陈寿传》里说的两件事展开的。第一件,说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很有名望的人,陈寿想给他们立传的,但又想以这个事来捞一把。他找到了丁仪、丁廙的儿子,公开索贿,说:“你们给我一千斛米,我就替你们父亲写篇好传。”丁仪、丁廙的儿子穷,拿不出这一千斛米,陈寿就坚决没

  • 新书发布 | 中作协会员陈寿才诗集《从南方到北方》出版发行

    历史解密编辑:中原源流标签:长诗,散文,诗集,陈寿才,诗歌精神,中作协会员,从南方到北方,中国作家协会

    近日,河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寿才撰著现代诗集《从南方到北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分四辑:爱,永不搁浅;写给你的情诗;赤子情怀;宽窄人生。共选自作者2020——2022年诗歌创作精选238首(组),其中组诗23首(含1800多行的长诗《跪您六十六个台阶》)。规格:170*240.页码:3

  • 陈寿“索米立传”一事辨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陈寿,三国志,晋书,崔琰,曹丕,诸葛亮

    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从《裴注三国志》与《三国志》的对比中也能看出陈寿在选取史料上的谨慎

  • 讲述四川历史名人陈寿故事《笔墨著三国》获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陈寿,四川省,科学家,历史学家,笔墨著三国,中国歌剧节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5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南充市文广旅局获悉,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上,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笔墨著三国》获优秀剧目奖。5月24日晚,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嘉兴闭幕,闭幕式上对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的剧目及单位进行了授牌。其中,由南充市文化艺术交流发展中心、四川爱

  • 蜀汉明明有史官,为什么陈寿还说诸葛亮“国不置史”?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陈寿,诸葛亮,蜀汉,三国志,诸葛瞻,蜀书

    宿刘温书斋(张乔)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当中的头四史,也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不过《三国志》有一个公认的缺点,就是过于简略。尤其是其中的《蜀书》。《魏书》当中有三十卷;《吴书》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