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志》作者陈寿公报私仇,主要是围绕《晋书陈寿传》里说的两件事展开的。
第一件,说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很有名望的人,陈寿想给他们立传的,但又想以这个事来捞一把。他找到了丁仪、丁廙的儿子,公开索贿,说:“你们给我一千斛米,我就替你们父亲写篇好传。”丁仪、丁廙的儿子穷,拿不出这一千斛米,陈寿就坚决没有给丁仪、丁廙写传记。
第二件,说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陈寿的父亲也遭受牵连被追究责任,被处以剃头之刑。另外,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经常轻慢陈寿。于是,陈寿在为诸葛亮写传记时,就着力唱衰诸葛亮,说诸葛亮无谋断略,没有应对敌人的才能。写完了诸葛亮,在提到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时,也非常轻慢地说诸葛瞻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有名无实。
大家要注意,陈寿写《三国志》,接近于当时人写当时事;但房玄龄等人写《晋书》,时间上差了三百多年!
所以,《晋书》里面关于陈寿这两段记载是非常可疑的。
先来说丁仪、丁廙这哥俩,他们是否当时影响巨大的人物?陈寿没有在《三国志》给他们立传,有没有造成了重大史事缺失呢?
并没有!
参考裴松之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大致可考这哥俩的事迹,都是些可以直接忽视的小事,他们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且品行很差。
不给他们立传,是非常正常的。
还想立好传,做梦。
清朝人潘眉在《三国志考证》说,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又无尺寸之功,不得立传是明摆着的事儿嘛。
实际上,《晋书》在记载“陈寿索贿不成”这一段时,还是打了伏笔的,说是“或云”——即有人这么说。这可不就是一则民间传闻嘛,没有多少可信度。
接着来说陈寿“黑诸葛亮”事。
陈寿的父亲是谁呢?
《晋书》没说,大家只好靠猜。
有人说,陈寿的父亲是蜀汉征西将军陈到。
但陈到病逝于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而陈寿出生于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二者隔了三年,不可能。
又有人说,陈寿之父是蜀汉将军陈式。
但陈式曾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有“攻魏武都、阴平二郡,克定之”的功绩。
如果陈式是陈寿的父亲,陈寿势必要大书特书一笔。
事实上,《三国志》并未为陈式立传,当然,也没为陈到立传。
好吧,且不去管陈寿的父亲到底是谁,如果是因为马谡因失街亭而受株连被罚剃头,这也不冤啊。这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陈寿还真犯不上因为这个而恨上诸葛亮。
事实上,现在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我只能说,陈寿不但没黑诸葛亮,反而给予了诸葛亮的极高的评价。
知道吗?在《三国志》的传记规格中,只有八个人有资格单独成传,且多数是为开国之君。但诸葛亮却得以单独立传,足以证明诸葛亮在陈寿心中地位之高。
而且,对《三国志》中每个人物,陈寿除了记其事,还要评其人。他给诸葛亮的总评,是全书中字数最多的,超过了刘备、刘禅,也超过曹操、曹丕、曹睿,且多为溢美之词,甚至认为诸葛亮是治世良才,堪比管仲、萧何。
当然,里面也的确说诸葛亮的不中,但尽显维护之意。
他说,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都没有成功,大概临阵应变打仗不是他的特长吧?
说这话的语气,分明是诸葛亮的死忠粉嘛。
最后说一下,《三国志》的史学地位是非常高的,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中国史书中的“前四史”,都是不世之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