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率意才子费诗,陈寿为他叫屈,刘备、诸葛亮为何不重用他?

三国:率意才子费诗,陈寿为他叫屈,刘备、诸葛亮为何不重用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 访问量:1702 更新时间:2023/12/28 9:05:01

本文聊一个非特别知名的三国时期的人物,他名叫费诗,是蜀汉官员。

为什么聊他?因为那个时代有人觉得费诗很有才,但不得重用,在刘备、诸葛亮手下做事时受委屈了。

如《华阳国志》中说:“诗终刘氏之世,官位不尽其才。”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为其叫屈:“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

那么这个人到底屈不屈?仔细阅读其传记后有些想法,仅就个人意见谈一谈,供读者们参考。

费诗有才是肯定的,刘备得益州后,他的官职是从督军从事到牂柯太守,再到州前部司马,一点点在升迁,没才干的话,刘备不会给机会他。

刘备称汉中王后给关羽封赏,关羽因官职跟黄忠几乎并列闹别扭,是费诗巧劝关羽放下成见,能劝服关羽这种傲气的人,能言善辩也是肯定的。

但费诗也确实不得重用,主要是有二件事影响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看法。

一:刘备要称帝,费诗阻止

曹丕篡汉后,刘备这边也坐不住了,群臣马上集体建议刘备赶紧称帝建国。

只有费诗公开上疏劝阻刘备不要称帝,《三国志·蜀书十一·费诗传》中记载:

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于是刘备大怒,把他给贬官了,“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费诗讲的有没有道理,或许有些道理,但他忽视了政治有时是不讲道理的,忽视了大局。

刘备称王也好,称帝也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跟曹操、曹丕的政治地位平齐,否则总比人家低一等,如何在政治上跟曹氏叫板?

刘备没称王时,要封个朝廷认可的正式的官职什么的,是要给汉献帝上表的,称汉中王时也是如此,哪怕是先自立后上表,该走的手续也一样不能差。

刘备集团中曾有过一堆杂号将军,如糜竺赵云等,都当过杂号将军,搞出一堆杂号将军就是为了少给曹操掌控下的朝廷做请示,尽量避免这个手续,但终归是名不正言不顺。

王毕竟不是皇帝,总有些手续要让皇帝认可,曹丕篡汉后,汉朝的皇帝暂时没了,刘备要办类似的事找谁去?难道去找曹丕批条子?

再说对等,如果刘备不称帝,和曹魏交战,假如曹丕派出个大将军或大司马,刘备不是皇帝的话是没资格封类似官职的,派出去的人不管是谁,都比对手低一头,士气不就低一头?

从天下的大局来说,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了,汉朝相当于没了,如果没有人赶紧捡起这面旗帜,过个几年后,汉朝没准就被人遗忘了。

刘备赶紧称帝,是提醒天下人汉朝这面旗帜还在,“复兴汉室”的口号依旧有效,这是刘备集团的立身之基,绝对不能丢。

另外,当时群臣都在劝刘备称帝,有些是考虑到上述原因,出于公心,有些是想以此求升官发财,出于私心。

可不管是公心也好,私心也罢,群臣的态度刘备难道不考虑?即使费诗是对的,他一个人也阻拦不了“群臣”的意见,他站在了“群臣”的对立面,很多人都等着刘备称帝后好升官。

刘备要同意费诗的意见,就等于否决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内部稳定和人心还要不要了?

所以,刘备否决费诗的建议并将其贬官是正常的,他要给大局一个交代,也要给群臣一个交代。

当然,刘备自己也想称帝,他把费诗贬出去,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二:诸葛亮让费诗跟孟达多交流,被他拒绝

诸葛亮首次北伐前,一直跟前蜀汉叛将、曹魏大将、新城太守孟达有暗中来往。

孟达有意反魏,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好事,蜀汉的力量弱于曹魏,能争取的额外助力就尽量争取。

于是,诸葛亮交代蒋琬和费诗,让他们给孟达多写信联络感情,蒋琬自然是诸葛亮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办,而费诗就当场反对,《三国志·蜀书十一·费诗传》中记载:

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

费诗说孟达是“反覆之人”,有没有道理?绝对有道理。

孟达跟着法正背叛刘璋投刘备,再背叛刘备投曹丕,在曹丕那过得不爽了,又想背叛,当然是反复无常之徒,所以费诗懒得理孟达,这算是一种道德洁癖。

可诸葛亮难道就不清楚孟达是什么样的人吗?自然也清楚,他要求蒋琬和费诗跟孟达结好,包括诸葛亮自己也会哄着孟达,原因是为什么?是为了北伐大局。

在诸葛亮眼中,所有私人感情在北伐大局面前不值一提,“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诸葛亮毕生的理想,也是整个蜀汉集团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暂时的委曲求全又算得了什么?

费诗不愿意为了大局昧着自己的心思帮助诸葛亮结好孟达,诸葛亮当然对他有意见,不重用他是自然的。

诸葛亮死后,接班人蒋琬上位,不会让死去的诸葛亮太难堪,为了团结,给了费诗谏议大夫的官职,但也绝不会给他更加重要的职位。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费诗这个人在蜀汉集团不得重用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不懂得政治上的大局。

陈寿评价费诗“率意而言”,这样的人不是坏人,特别是私下交往的话,谁都会喜欢直率的人。

但作为政治人物,很多时候考虑事情要跟“率意而言”脱钩,有时候个人或许正确的意见面对大多数时也要妥协。

而且,费诗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先天不足,他是降将,刘备攻略益州时打绵竹,他是绵竹令,刘备一来他就投降了,“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

“先举”就是率先投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立场不坚定,对刘璋不忠,哪怕抵抗个二、三天,坐实了确实打不赢,然后再投降,估计在刘备、诸葛亮心中的印象都大不同。

有这种前科的费诗,在蜀汉集团中打拼,还是不要“率意而言”为好,就算是后世跟他经历相同,秉性相同的唐朝魏征,也绝不会在政治大局上跟唐太宗李世民顶牛。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

更多文章

  • 陈寿评价黄忠、赵云“其灌、滕之徒欤”,“灌、滕”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插画觉视标签:陈寿,黄忠,刘邦,三国,赵子龙,夏侯婴,赵云“,滕之徒,科学家,五虎上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蜀汉英雄,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说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那么“灌、滕”指的是谁呢?这是褒是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的五虎上将剧照“灌”指的是灌婴。灌婴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是早期加入刘邦阵营的将

  • 陈寿写《诸葛亮传》刻意贬低诸葛亮,是不是在公报私仇?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陈寿,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晋书

    说《三国志》作者陈寿公报私仇,主要是围绕《晋书陈寿传》里说的两件事展开的。第一件,说丁仪、丁廙兄弟都是魏国很有名望的人,陈寿想给他们立传的,但又想以这个事来捞一把。他找到了丁仪、丁廙的儿子,公开索贿,说:“你们给我一千斛米,我就替你们父亲写篇好传。”丁仪、丁廙的儿子穷,拿不出这一千斛米,陈寿就坚决没

  • 新书发布 | 中作协会员陈寿才诗集《从南方到北方》出版发行

    历史解密编辑:中原源流标签:长诗,散文,诗集,陈寿才,诗歌精神,中作协会员,从南方到北方,中国作家协会

    近日,河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寿才撰著现代诗集《从南方到北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分四辑:爱,永不搁浅;写给你的情诗;赤子情怀;宽窄人生。共选自作者2020——2022年诗歌创作精选238首(组),其中组诗23首(含1800多行的长诗《跪您六十六个台阶》)。规格:170*240.页码:3

  • 陈寿“索米立传”一事辨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陈寿,三国志,晋书,崔琰,曹丕,诸葛亮

    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从《裴注三国志》与《三国志》的对比中也能看出陈寿在选取史料上的谨慎

  • 讲述四川历史名人陈寿故事《笔墨著三国》获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陈寿,四川省,科学家,历史学家,笔墨著三国,中国歌剧节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5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南充市文广旅局获悉,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上,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笔墨著三国》获优秀剧目奖。5月24日晚,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嘉兴闭幕,闭幕式上对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的剧目及单位进行了授牌。其中,由南充市文化艺术交流发展中心、四川爱

  • 蜀汉明明有史官,为什么陈寿还说诸葛亮“国不置史”?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陈寿,诸葛亮,蜀汉,三国志,诸葛瞻,蜀书

    宿刘温书斋(张乔)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当中的头四史,也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不过《三国志》有一个公认的缺点,就是过于简略。尤其是其中的《蜀书》。《魏书》当中有三十卷;《吴书》二十

  • 建议陈寿路万卷楼景区门口设置车辆调头和人行红绿灯

    历史解密编辑:南充新视角标签:红绿灯,陈寿路,万卷楼,人行道

    陈寿路西河桥头,万卷楼门口,建议设置红绿灯,家住玉屏花苑和翠竹园的住户回家开车还要到大西门掉头,多走4公里路回家。万卷楼景区门口人行道也是没红绿灯,这里车速快,年轻人还好,很多老年人过马路站半天要等到没车才敢走。这里可以设置红绿灯,人行可以走车可以掉头,同时设置红绿要走滨河路路的车也可以直接从桥上过

  • 他是三国真正的第一谋士,几次献计让曹操稳定大局,陈寿评价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操,陈寿,贾诩,袁绍,郭嘉,马超

    贾诩,字文和,因为计出奇谋,自保善终而出名于后世。在《三国演义》中,前前后后都有写贾诩出计奇胜敌军的情节。那么,这样一个经历过起起伏伏,最后自保善终的谋士,究竟聪明在哪?陈寿先生所写的《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贾诩:“乱世中的智者。”三国时期,其他谋士的下场可和贾诩不同,像是十分出名的诸葛亮,最后的下场因

  • 陈寿作为蜀汉人,对蜀汉的态度如何?对蜀汉不感冒但很尊崇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陈寿,刘备,蜀汉,曹魏,孙权,诸葛亮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头四史,作者叫做陈寿,他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人物,勉强也算是时人写时事。历代对陈寿有很多私德上的争议,无论是正史、地方志还是杂书都有,这个小编不在这里赘述。下面小编主要是根据个人对《三国志》的内容的看法,来揣测一下陈寿对蜀汉这个政权的态度。当然这篇文章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提前

  • 正史中,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陈寿如何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诸葛亮,司马懿,陈寿,刘备,蜀汉,正史,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一《蜀相》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蜀汉政权,是后来所有的统治者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