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先:项羽。王安石的评价是:“江东子弟今由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嘲讽。到了李清照这儿却成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啥?因为到了南宋,“齐解甲、无男儿”是常态,北方河山已成了金人地盘。才女怒的是其不争!
政略弱点都是次要的,国家孱弱,反而觉得男子气概珍贵了。裴松之是南朝人,南朝宋人。南朝宋眼睁睁看着东晋自乱,之后又长期被北魏压制。同仇敌忾、共御外辱,不排除出现他会一边读史一边痛骂:“倘若武侯北伐成功,外族安能乱华几百年”。
此外,此宋亦通称为刘宋。裴松之也不是白面书生:体制内人,历任殿中将军、琅琊太守等武官实职。虽说从“你行你上”的角度来看,军事成就没有陆逊高。但作为一名抗击过异族的汉家将领,在看到偷袭江陵、夷陵大火等汉军败战时。
难免会对始作俑者——陆逊,提出激烈的抗议了。作为《三国志》最重要的注家,裴先生共情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对陆逊的最终评价便源自于东吴自诩最成功的北伐——石亭大捷。说此役有夸大之嫌:“因袭小县、俘获千人、未足损魏”。
从整体作用来讲,比起武侯的渭水之滨:“何其殊哉。”对江南诸县兵地要志同样熟悉的他,也能一眼看出其中的水分。要知道,刘裕也曾在对北战役中取得过几次大捷,尚不能撼动拓跋魏之根基。《吴书》因小胜而喜,怎能不激起刘宋的鄙夷之心?
西晋一统前,全境人口约1600余万。彼时的东吴,满打满算不过230。若总是满足于划江而治、偏安一隅,那要等到何时才能北复中原?作为《三国志》里,唯二被陈寿树碑的人臣,约摸着裴松之想要表达的是:陆逊没有发挥与其地位相媲美的实力吧。
平心静气的说,陈、裴2人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时局。陆逊作为江东四大英杰,在东吴当了41年的大都督,之后又于赤乌七年继领丞相一职。是典型的出将入相人物。纵观三国,是唯一接近诸葛亮的一个,而且他的巅峰期保持得很长。
即使是名如周、鲁、吕,也没有亲历过真正的三国时代。陆逊足足呆了20余年。西晋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只要有利可图,闲来无事或是葛公、羽飞也能大张旗鼓地吹捧一番。当然不会对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国士无双:陆家忠烈加以干涉了。
裴松之之所以走入另一个极端,是结合当时局势的个人带入:北方日益强盛,而自古以南伐北何其艰难。等到下一次成功,已经是1000年后的朱明了。在南朝汉人的心目中,偏偏看着北地沦陷,不能北伐,时议环境就是陆逊有问题。
私以为,凡事都要拿诸葛亮——这个至贤至公的典范来作比较,裴松之确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了。首先,陆逊确实是出将入相,但只要仔细分析史料就会发现,他也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而已。在内政治理方面,至少从已经流传的事迹中。
并未发现有何显眼之处,所提言论也都是些自古名臣的样板戏。在担任东吴丞相之前,他的仕途履历是在外领兵。打了41年的仗,很少能获得真正的高层历练。即使是到了石亭,陆逊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把握住所有的兵权——仅仅是掌其半符。
没能取得更大的战果,无非是孙权在合肥的那一路败了,陆逊这一路虽胜亦不得不撤的原因。其次,客观环境制约。陆逊确实没有诸葛亮那样效忠的条件(哪怕他是那样的愿意效忠)。孙吴的君臣关系,向来是夹杂着合作与抗争的矛盾纠结体。
为了确保各大家族的支持。孙权允许地方发展部曲——私人武装。是魏、蜀、吴里唯一放任世兵制的国家(曹魏有,但限制颇多)。一旦此消彼长,当这些豪族实力达到临界点时,大帝又总能想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招数来“削藩”。
前有不可一世的吕壹被处决。中有顾雍、朱据被贬、被诛。即使是到其晚年也能折腾一出“两宫之变”。面对这样一个玩制衡、玩权术的高手,陆逊能施展的空间又能有多少?与之相比,“政由葛氏”的禅葛配就要单纯许多。
让人诟病最多的“两宫之变”,陆逊从头到尾就在避嫌。他本来就是受孙权所托,负责教导太子孙登。但孙登死后从相性出发,他手下的那批人又跑到“太子帮”孙和那里去了。他想独善其身何其难矣?为国献身沙场几十年。
最后一年多说了一句场面话——不可废长立幼,便惹来杀身之祸。何其可怜?其三,与诸葛亮的大公无私相比,陆逊确实也只能算是大公有私。私的是啥?家族利益。建安元年,孙策攻陷陆逊的家乡庐江,陆氏宗族在此役中殆亡大半。
祖父陆康亦以身殉难。时年13岁,避难于外郡的陆逊本可选择归隐,不与仇人合作。但仅存的陆家族长为了重振陆家,选择了他,而不是比他年龄更小的陆绩(陆逊的小叔)——来做宗系的代领人。已经承担了某些东西,就不可能保持纯粹之心。
不顾一切的大公至简,势必会牺牲家族的根本利益。陆逊很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此,便会出现既能抗击外辱,又能私募匪兵;既能营护俘获,又能为了军事万全屠戮敌国百姓。既能直言国君,又要顾及族人利益。
追求分了岔,想把国事家事一起扛上肩膀而已。从议改逊字来看,未免不是其一生隐忍分裂的真实写照。给关羽写的那封言辞卑微的信,也未必就不是自幼年开始,身长在复杂环境中养成的谨小慎微性格。他本来就是个简单的人。
只想老老实实累积军功,逐渐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以同时达到复兴陆家的责任。陆逊忠吗?忠。倘若换在蜀汉,他或许能轻装上阵。但在诡异云涌的江东政坛,只能是妥协兼顾了。比起死后,四川、云南、陕西等老百姓爆发的民间私祭孔明,陆逊算不得鞠躬精粹的典范。他足够优秀,但外因太多,仅仅停步于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