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分魏蜀吴是不科学的历史断代?陈寿:《三国志》不是我写的!

三分魏蜀吴是不科学的历史断代?陈寿:《三国志》不是我写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菜就关起来 访问量:2254 更新时间:2023/12/29 14:42:54

我们从小就会背的古代历史朝代表就是: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三国这段历史,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三分魏蜀吴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然而关于三国是从何时开始的,一直存在争论。因为《三国志》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的,在一些版本的《三国志》序言中,直接将三国这段历史认定为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开始。

也有人认为是董卓进京时期才开始,因为董卓进京之后就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干预东汉中央政权的举动,在废了汉少帝刘辩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开始把持朝政。也有人认为三国是从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的时候开始的,因为当时曹操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东汉已经是傀儡政权,人们将这个政权称为曹魏,跟东汉还是要划分界限的,不然其他军阀跟曹操打仗不就是违抗中央,名义上吃亏。还有人认为三国是在公元前208年赤壁之战后才划分的,赤壁之战后,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是如果按照这种划分方法的话,实际上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要曹丕没有篡汉,东汉就是存在的,东汉政府就是名义上的正统,这是毋庸置疑的,把汉献帝当作傀儡也好,随意控制汉献帝也好,他都是名义上的天子,是完全能够代表东汉政权存在的一个人物。而曹操不过是丞相,刘备不过是皇叔,官渡之战也好,赤壁之战也罢,实际上都应该算作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他们之间的战争,跟黄巾起义后的那些地方势力摆脱中央纷纷自立,没有什么区别,袁绍公孙瓒袁术刘表,甚至是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等等,都是一样的。比较严谨一点的说法,三国应该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开始,连魏国都没有的三国,算哪门子的三国。

当然,曹丕篡汉也不过出现三国中的一国,并不符合“三国”这个词的表面意思,真正三国鼎立局面的生成是在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后,这时,曹魏、蜀汉、东吴都已经称帝。这种划分方法虽然严谨,也符合“三国”这两个字,但却没有意义,因为早在孙权称帝之前,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孙权称帝实际只是一种形式追加,即使我们答应,好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不会答应,你告诉我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赤壁之战没有发生在三国?探讨到底什么时候形成了三足鼎立,又会陷入前面的死循环,这就很让人抓心挠肝,三国这段历史到底应该怎样划分?

用魏晋来进行断代,最为科学,为何引发千年正统之争?不管怎么说,用三国一词来进行历史断代,本身就有很多争议,因为历史学家通常会用魏晋来进行断代,也就是说,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魏政权后,就是一个朝代,司马篡魏后就是晋,这又是一个朝代,晋朝之后就进入南北朝时期。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历史断代,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冲突,也完全符合历史学界的说法。后世史学家通常“魏晋南北朝”来统称这段历史,如果大家查看这段历史的资料,都是“魏晋风流”“魏晋名士”字眼。可以说,以“魏晋南北朝”来断代,完全比“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时间上更清晰。

至少在宋代之前,这种断代一直是史学主流,而三国一词提之甚少,当然,魏晋这个词,其实是从骨子里已经认为魏国代表了那个时代。陈寿作为西晋的史学家,也以魏国年号为纪年,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在当时,魏国都更像是一个王朝,而蜀汉和东吴都是割据政权。从法理上来说,曹丕的皇位是汉献帝禅让而来的,曹魏政权得国自汉朝,这可比袁术弄块传国玉玺就敢称帝是两码事。即使是从实力上来说,曹魏也占据了有利地位,汉朝时期,天下一共十三州,曹魏政权占其九州,还包括荆州和扬州部分地区,而东吴只有交州,和荆州、扬州部分地区,反观蜀汉只有益州一部分。

当然,蜀汉和东吴在地盘面积上从地图上好像跟曹魏形成对抗的局势,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三国那个时期,蜀汉和东吴都是荒芜之地,尤其是东吴,虽然面积大,但是可用土地并不多,更不用说人口了。曹魏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主要原因就是当时造船业不发达,蜀汉和东吴利用地利和天险阻挡了曹魏大军。用魏晋来断代,事实上承认了曹魏才是这个时期的王朝,虽然时间上没有瑕疵,但是,“魏晋”是没有考虑过蜀汉和东吴的感受的,忽视东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忽视蜀汉,这就是“魏晋”目中无人了,因此引发千百年来的正统之争。

从东晋到南宋,为何总有“蜀汉正统论”的说法?事实上,用魏晋作为历史断代,一直到宋代都是主流说法,但是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认为曹魏政权没有合法性,蜀汉才是正统政权。最开始提出这个议题的是东晋时期的学者习凿齿提出的,他在《汉晋春秋》中公然提出,曹魏政权是篡逆,得来不正,不是正统。要说正统还是人刘备的蜀汉,毕竟人家是汉室宗亲,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即使没有占据中原,即使只有益州一块土地,那也是正统。当然,东晋是沿袭西晋的政权,如果曹魏篡汉是篡逆,那西晋篡魏也是篡逆,又如何解释?习凿齿直接表明,西晋虽然是篡逆自曹魏,但是咱是心存汉室,强行将晋朝政权的合法性扯到汉朝身上,简直是太无耻了。

但是这种论调,对东晋是有帮助的,毕竟当时东晋已经被赶到南方,丧失了中原,只有尊蜀汉为正统,才能为东晋正名。东晋只是短时期的一个政权,习凿齿的观点也未成为主流,毕竟当时的士大夫还要脸。到北宋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十分有开创性地提出,魏蜀吴都不算是正统,但是为了方便纪年,司马光还是采用了魏国年号来纪年,也被很多人认为司马光是尊曹魏为正统。说实在的,司马光虽然迂腐,但是也凸显了北宋士大夫的刚强,没有统一就不算是正统,实际上对北宋统治者给予厚望,燕云十六州都没有收复,提正统是有点为时过早。

到了南宋时期,似乎面对和东晋一样的史学难题,毕竟中原已经沦陷,南宋与金国的关系也很微妙,赵构为求自保,曾向金国称臣,为了维护正统地位,战场上打不过,嘴上也要较量一番。为此,以朱熹为代表士大夫,极力鼓吹“蜀汉正统论”,人家刘备是刘氏子孙,尽管被打到了角落里,但是人家国号是汉,是真正承接东汉的政权,你不承认刘备,那我南宋赵构怎么算,我虽然被也被打到了东南的角落里,丧失了中原,但是我姓赵啊!我这个政权肯定是承接自北宋的啊!所以,南宋之后有一场关于曹魏与蜀汉的正统之争,在这个阶段,曹魏一方的人物被极力抹黑,蜀汉一方的人被极力抬升,比如关羽的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

到明清时期,为了强调忠君爱国思想,也比较推崇蜀汉为正统,这种政治上的定调,也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作方向,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就极力吹捧蜀汉,在老百姓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三国”只是一个历史“非主流”的特殊用词其实,“三国”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就不断发生变化,在开始的时候,“三国”并不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只是代表魏晋时期的“魏蜀吴”三个政权,用法也是很模糊的。比如《隋书》中曾记载中写道“三国争强,兵革屡兴,户口减半。”说的应该就是三个国家相互征伐,而不是特指一个时期。“三国”这个词,真正开始代表一个时代,其实也是宋代之后才有的事情,很多人肯定要说,陈寿早在西晋的时候就已经著了《三国志》,怎么可能不是指一个历史时期。

一个大家必须要知道的知识点就是,陈寿其实并没有写出“《三国志》”,陈寿当时根据当时的一些史书编纂了《魏书》《吴书》《蜀书》,都是以单本的形式流传,一直到宋朝时期,有人将此三书合在一起,合称为《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一词在宋代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但是用法并不强烈。一直到宋代之后,《三国志》被正式合成一本书,也比较符合司马光的观点,三国都不是正统。而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爆火,却将这段历史凸显了出来,为老百姓所熟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国的历史划分方法,本身就跟学术进行的历史划分方法不一样,三国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囊括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

这一点就好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不是根据某一朝代更迭进行的历史断代,而是人为的以某个事件为标准进行的断代,真正让历史学家来说,他更愿意将秦朝之前的历史统称为先秦史。啰嗦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理解了,以“三国”来断代,其实是与“魏晋”来断代,是有着一定矛盾性与冲突性的。当然,以三国来断代,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倒是其背后持续上千年的正统之争倒是值得去考量。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有一些王朝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以历史为突破口进行篡改历史,也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事情。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

标签: 陈寿曹魏蜀汉魏蜀吴三国志曹操

更多文章

  • 陆逊得到陈寿的认可,又被裴松之抨击?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陆逊,陈寿,孙权,三国,裴松之,诸葛亮,历史学家

    举个例子先:项羽。王安石的评价是:“江东子弟今由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嘲讽。到了李清照这儿却成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啥?因为到了南宋,“齐解甲、无男儿”是常态,北方河山已成了金人地盘。才女怒的是其不争!政略弱点都是次要的,国家孱弱,反而觉得男子气概珍贵了。裴松之是南朝人,南朝宋人。南

  • 三国中曹操手下将领中,死得最可惜的一位是谁?陈寿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奈斯趣世界标签:陈寿,典韦,吕布,张绣,樊哙,三国,诗人,汉朝,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当中,曹操谋士武将无数,帮助曹操称霸中原、制胜克敌。但武将也不是铁打的,其中就有不少战死沙场的,比如张郃、夏侯渊等。但是要论战将死后,曹操的痛苦程度,那典韦是当仁不让的存在。就连陈寿在《三国志》对典韦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典韦应是曹操手下中死去最可惜的一位。素材来源网络01 典韦三救曹操清史学家潘眉

  •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5次北伐全部失败?56年后陈寿说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诸葛亮,陈寿,蜀汉,刘备,曹魏,李严

    熟读《三国演义》的诸位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刘备建立蜀汉也就无从谈起。公元208年,刘备刚刚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就使出了“火烧博望坡”的妙计,让曹军损失惨重。而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5次出兵北伐中原,虽然都无功而返,但是却也让曹魏惊惧不已。那么问题来

  • 圳青年|深圳警犬训导师陈寿才的铁骨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陈寿才,深圳,小粉,朱洪波,安宁,小龙,警犬训导师

    圳青年丨深圳警犬训导师陈寿才的铁骨柔情中等个头,身材适中, 皮肤被晒得黝黑,身着蓝色的警察制服,陈寿才端坐在椅子上,腰杆挺得直直的,双手端放在大腿上,紧抿着嘴唇。初次面对镜头,他显得有些紧张。带着警犬“小粉”训练一圈后,陈寿才的神情明显放松了不少。脸上露出笑意,开始侃侃而谈,向我们分享着他的理想与快

  • 历史上赵云只是个保镖吗?看下陈寿怎么评价赵云,答案就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静欲沉香呦标签:赵子龙,陈寿,刘备,刘邦,关羽,张飞

    就《三国演义》而言,赵云绝对是位完美无缺的名将。论武艺,赵子龙一生不败,可以在长坂坡上演单骑救主的好戏;谈忠心,赵云为了刘备的霸业一辈子任劳任怨;谈长相,赵云的颜值也算前列了;比较智商,赵云才智过人,没有让人担心过。可最近些年却传出了这样的言论:“历史上的赵云只是个保镖,被演义神话了,根本不能算得上

  • 赤壁之战的一个真相,让后人难以相信,学者:陈寿美化了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小小的雨大大我标签:陈寿,曹操,赤壁之战,刘备,周瑜,孙权

    东汉末年,曹操和孙权、刘备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人们对这场战争肯定是不陌生的。现如今人们已经将赤壁之战看成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大部分人了

  • 他才是三国第一谋士,几次献计让曹操稳定大局,陈寿对他评价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曹操,陈寿,贾诩,张绣,董卓,曹丕,三国,东汉,艺术家,曹操麾下

    三国中出了不少的谋士,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除此之外鲁肃、司马懿、贾诩、庞统等人也都是谋士中的佼佼者。这些人之中有一个人比较特别,他曾是武将,多次易主之后才发掘出了谋士的才能,最终成为了曹操的左膀右臂,多次献计都得到了重用,堪称三国第一谋士。尽管名气不大,但陈寿对他的评价却很高,这个人就是贾诩。

  • “五虎将”中为何赵云排名最后官职最低?陈寿一语点破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赵子龙,陈寿,五虎将,刘备,关羽,张飞

    一部三国演义,其中君王、谋臣、猛将无所不包,其中蜀国的“五虎将”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关张赵马黄,几乎成了万人之敌的代称。但实际上,所谓五虎将不过是小说家言,历史上刘备从未正式封过五虎将,而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确实将这五个人的传记放在一起,只不过顺序有所不同,是为《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所以,就

  • 陆逊得到陈寿的认可,为何又被裴松之抨击?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陆逊,陈寿,裴松之,裴松,诸葛亮,东吴,三国,科学家

    举个例子先:项羽。王安石的评价是:“江东子弟今由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嘲讽。到了李清照这儿却成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啥?因为到了南宋,“齐解甲、无男儿”是常态,北方河山已成了金人地盘。才女怒的是其不争!政略弱点都是次要的,国家孱弱,反而觉得男子气概珍贵了。裴松之是南朝人,南朝宋人。南

  • 陈寿说诸葛亮没有奇谋,不是公报私仇,也不是为了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陈寿,诸葛亮,司马懿,刘备,法正

    文/小冷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他的辅佐之下,刘备才得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取得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多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之后,不仅仅是刘备佩服诸葛亮,就连后世很多人看完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都对诸葛亮佩服不已。再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