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东汉末年那个军阀混战、群雄并起的乱世年代,公孙瓒绝对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大人物,其实,公孙瓒在历史上并不太出名,但是虎踞幽州的他,一度成为令当时实力贵为全国第一的袁绍所忌惮。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仅仅是一个配角,一个为了引申和连接剧情需要的角色罢了,所以,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演义和小说里的公孙瓒其实和正史有很大出入,众所周知,我们是不能把小说当作历史来看的。
01
公孙瓒出身名门,在与北方乌桓人的战争中多次立功,后来,由于政种种因素,公孙瓒杀死德高望重的皇室宗亲刘虞,这很快引起了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和袁绍的不满,最后,在“界桥之战”中一败涂地,并在之后的“易京之战”再次被袁绍算计而死。
公孙瓒虽死,但其麾下有三员大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首先说说名气最大的赵云,“常山之龙”、“常胜将军”的名号,想必让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也会对他印象深刻。确实,赵云的确是从公孙瓒幽州阵营里一步步打拼出来的猛将,关于公孙瓒发现赵云一事还得追溯到“黄巾之乱”时说起。
当时,为了逃避战火,赵云带着家人和一小队人马投奔了公孙瓒,但公孙瓒虽然发现了赵云,却并未重用他,以至于同样身在幽州军中的刘备很快与赵云联系,并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刘备带着赵云和关羽张飞外出打拼创业,从此离开了公孙瓒。再后来,赵云跟随刘备东征西伐,立功无数,成为了蜀汉“五虎上将”一员。
第二位叫做田豫,此人早年同样依附公孙瓒阵营,田豫在为公孙瓒效力时与刘备关系不一般,田豫善于谋断且富有内涵,而后刘备带着公孙瓒一部分手下外出谋生再也不回来。田豫虽然与刘备交好,但却没能与其一同出走,公孙瓒对于田豫的态度比较恶劣。
此后,公孙瓒陷入与袁绍的北方大战时败亡,在“易京之战”中身死人手,田豫无奈之下投奔了袁绍,本以为时来运转的田豫,在袁绍阵营同样被冷落。
02
随着曹操的崛起,袁绍与曹操这对“好友”不得不为了权力而在战场上兵戈相见,双方大战于官渡,田豫作为袁绍手下幽州军一员,在“乌巢之战”中与阎柔、鲜于辅三人带领幽州军团临阵倒戈,造成了乌巢之战中袁绍集团的决定性失败,由于在乌巢立下大功,此后田豫等人在曹操阵营里平步青云。
北方平定后,田豫被曹操任命为南阳太守,负责指挥接下来对荆州刘表的讨伐,在南阳田豫多次取得成果,曹操爱惜田豫的才干,于是,再次将他派往北方抵御少数部落的袭扰,田豫很好完成了曹操布置的每一个任务。
第三位叫做严纲,相比于赵云,田豫之流,严纲似乎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这仅仅是人们对他的误解罢了,历史上的严纲在公孙瓒麾下战功显赫,并且还成为了统领公孙瓒麾下最精锐的辽东骑兵“白马义从”的指挥官之一,其实力丝毫不逊于前者。
这些来自辽东地区统一骑着高大白马的骑兵,在当时可以说是公孙瓒手中的王牌部队,在公孙瓒与北方乌桓人交战时,“白马义从”就打响了名号,而在严纲指挥下“白马义从”曾经一度将乌桓等北方部落打得溃不成军。但是,在接下来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在大好形势下被袁绍的西凉军团绝地反击打败,严纲落入敌手。
结语
公孙瓒作为东汉末年到三国乱世中一个北方重要军阀,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也曾被举为“孝廉”,以幽州为根据地的他,在“黄巾之乱”和“诸侯伐董”战争中斩获颇多,在袁绍还没能夺取冀州之前公孙瓒就已经是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从这一层面来说,公孙瓒的资历是要高过袁绍的,但是公孙瓒为人桀骜,刚愎自用导致手下离心离德,前有刘备携赵云外出奔逃,后有死后田豫举众投降曹操,这一切都与公孙瓒有着直接联系。
公孙瓒手下三大猛将,个个骁勇善战,可惜跟错了领导以至于四散而走,严纲由于在界桥之战中被鞠义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被俘,赵云在公孙瓒阵营里看不到希望而出走,田豫也遭到冷落,忍气吞声多年后终于在公孙瓒死后得以出仕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