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谈历史,不演义。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收获。
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争夺战从192年到199年,足足打了8年,成为诸侯割据时期,两军拉锯战时间最长的对战。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正式拉开二人对抗赛序幕的,竟然是本来和他们二人都没有直接关系的“小事”——刘虞派兵迎接献帝。这件事之所以称为小事,一是演义中没写,很多人根本就没听说过;二是他所造成的直接影响确实太小,所以只好称之为“小事”。
一、派兵这件“小事”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及山东诸将谋划迎立刘虞为帝,被刘虞拒绝。袁绍等人不死心,为了便于关东诸将顺利得到封官,又劝刘虞领尚书事,但再次被拒绝。而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刘虞,因为他发现关东联军原来并非真正忠心于大汉,而是只顾抢地盘捞官位。于是他派遣田楷、鲜于银出使长安拜见献帝。汉献帝自然是大喜过望。正好刘虞的儿子刘和当时就在朝中做官,献帝便找机会偷偷把刘和放跑,让他回去找刘虞派兵接自己东归。
汉献帝、刘虞父子都不会想到,刘和的这次出逃,竟然会牵扯出未来一连串的大事件。因为是出逃,所以刘和时刻小心提防董卓的部队,也不敢走北方近路回幽州,而是计划绕一个大圈,从南阳路过,走中原路线。但谁曾想,就在南阳境内,刘和被袁术拿住。一方面扣押刘和,一方面谴使去向刘虞要兵,说是刘虞离得远,自己离得近,两兵和一处好救援献帝。刘虞哪里知道袁术的小九九,大手一挥,几千幽州铁骑便奔赴南阳。
二、秘结袁术、结仇袁绍
公孙瓒是一个政治嗅觉高于刘虞的人,他发现袁术有不臣之心,所以曾力劝刘虞不要派兵。可惜刘虞不听。但公孙瓒同时还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他担心袁术事后知道自己曾经诋毁过他,便偷偷派出自己的堂弟公孙越率领上千骑兵前去结交袁术,并指使公孙越提醒袁术继续扣押刘和夺其兵马。突然之间,袁术多了几千精锐骑兵,还有常在公孙瓒左右,熟悉骑战的骑兵统帅公孙越,自然雄心大发。于是出兵攻打袁绍。
不知道是袁术有意为之还是单纯的巧合。公孙越出师未捷身先死,首次出兵便被流矢射中身亡。消息传回北方,公孙瓒震怒,发誓要给公孙越报仇(不知道公孙瓒这怒火到底是指向袁绍还是袁术,但他确实需要一个好的出兵借口攻打袁绍)。恰好当时公孙瓒在渤海境内讨伐黄巾残党,于是发兵槃河,准备找袁绍报仇。这时袁绍的日子远没我们想象中好过,才夺了冀州牧一职不久,本来就要花费时间精力来稳定冀州政权,偏偏又遇上这么一档子事。对手又是实力强大、善于用兵的公孙瓒。于是袁绍赶紧将渤海太守印拿出来,送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以示交好。
三、才打袁绍又杀刘虞
但公孙瓒那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和袁绍死磕的。所以公孙范前脚才到渤海任职,后脚便举兵配合公孙瓒反攻袁绍。袁绍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袁绍的退让也很是助长了公孙瓒的嚣张气焰。所以拿下渤海后,公孙瓒一口气将青州、兖州和冀州刺史全部任命为自己人,虽然这都只是空头支票,但足见公孙瓒的野心和自大。紧接着,他便兵锋向西,从槃河一口气带兵闯到了界桥。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当时的袁绍,虽然名义上是冀州牧,可是离幽州近的地方如中山、河间,早在公孙瓒殴打韩馥的时候已经姓了公孙了。如今渤海成了公孙瓒的地盘,盘踞在常山的张燕倒向公孙瓒,再加上两次进军冀州,多有郡县判降公孙瓒。总共9个郡国的冀州,一半多都不在袁绍手里。这当的哪门子冀州牧?
所以,当公孙瓒把兵马带到界桥的时候,袁绍再也不能退了。一旦让公孙瓒把界桥拿下,以此为界,冀州北部可就彻底不姓袁了,仅凭南边那一小疙瘩地盘,袁绍怎么玩?所以,界桥之战,袁绍不避箭矢,亲自率军迎战公孙瓒。战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但这一战其实并没有伤到公孙瓒的元气。可大家不要忘了,刘虞老爷子这会儿可还活着呢。作为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总管幽州一应军政大事的幽州牧,刘虞可管着公孙瓒呢。偏巧双方理念不合,早先时候又因为刘和的事情正式交恶。此战过后,公孙瓒索性放开手脚,杀掉了刘虞。
尽管这时候公孙瓒被中央任命为青幽并冀四州的军事总督,但杀害刘虞让他彻底失去了幽州的民心。北有阎柔等人为报刘虞之恩发兵,南有袁绍为却强敌而攻,再加上从袁术那里逃出来又被袁绍劫持的刘和一心要为父报仇。公孙瓒四面楚歌。他能坚持6年实在是难得。可惜,如此不得人心的公孙瓒,再配上后期作死一样的玩法“保守易京”,最后自焚而亡一点都不可惜。
结语:公孙瓒不像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从他后来经历了几次战败便退守易京就看得出来。公孙瓒与袁绍的争夺更像是对权力的高度渴求,他害怕袁术却与袁绍交恶,或许与他卑贱的出身不无关系——袁绍同样是侍婢所生。而且,仔细琢磨公孙瓒的作为,很有点董卓的意思——从早期的放纵士兵劫掠、有勇无谋到后期安于享乐,都与董卓很像。所以,公孙瓒是否能够被称为英雄,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