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小说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而其中战功最卓著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人把河北四庭柱干掉了两个关羽关云长。当然赵云也是战绩骄人,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吕布在虎牢关前硬抗刘关张三人群殴而能逃活命,似乎更胜关羽一筹。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刘关张并没有参加虎牢关之战,关羽不是路痴,“逃归刘备”也不用绕路过五关,蔡阳其实是刘备杀的。长坂坡一战,曹营有名的将领一个都没死,曹纯还抓了刘备的两个女儿。既然演义小说给三国名将的战功注了水,那么在正史中三国第一勇将是谁呢?咱们还是来看看《三国志》等正史吧。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唐朝大诗人王维这首《老将行》中的黄须儿,指的就是曹操的黄须儿曹彰。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但这不是说他们一个人能单挑一万人,而是说他们是个优秀的将领、杰出的战场指挥家,在排兵布阵上很有一套。而曹操那个黄须儿曹彰,其强悍的战斗力是表现在征讨异族保家卫国上的:征代郡乌丸,曹彰“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惜墨如金的《三国志》这样描述曹彰的神勇,我们仿佛看到了巨鹿之战中的项羽。我们都知道,乌桓、鲜卑人的骑射功夫都是很了得的,曹彰能跟他们死磕并且打赢了,吓得作壁上观的蛮王轲比能磕头请降,实实在在扬了大汉军威。
王维说曹彰曾“射杀山中白额虎”,也是有史料佐证的,据晋朝史学家所写的《魏略》《拾遗记》《任城王旧事》,则说任城王曹彰不但能射杀猛虎,还能耍老虎玩大象,收拾蜀汉诸将猫头鹰抓老鼠那么简单。
当年曹魏一直以大汉臣子自居,伐吴征蜀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进行,而各郡县和藩属国进贡,一般也都送到曹操那里,至于曹操给不给汉献帝,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话说有一次乐浪郡献来了一头吊睛白额大虫(乐浪献虎,文如锦斑)——咱们还是插一句乐浪郡的介绍:那地方是汉朝的一个郡,始设于汉武帝时期,管着三代小胖子的大半地盘,直到后汉三国时期,乐浪郡的太守有什么好东西也得献给皇帝大人(估计实际是送给曹操的)——这一点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正文里不能多说。
其实乐浪郡离白山黑水不远,那里出产老虎不足为奇,于是乐浪郡选了一个比较强壮凶悍的老虎送到了曹操那里。虽然离开了深山老林被装进了铁笼子,但那老虎还是威风不减,即使曹营最凶悍的将士,见了老虎也腿肚子转筋,“枭殷之徒,莫敢轻视”。但是曹彰却跑到铁笼子旁边,抓起老虎尾巴缠到了自己手臂上,那老虎估计是感受到了曹彰身上的杀伐之气,被吓得一动不动,连耳朵都耷拉下来了(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
敢抓老虎尾巴不算啥,曹彰还敢揪大象鼻子。当年南越郡也是大汉地盘(现在有一半归猴子管),他们看乐浪献老虎,他们也表示忠心而献了一头大象——这摆明了是在跟乐浪争宠,因为谁都知道两头老虎也奈何不得一头大象。但是南越郡太守忘了曹操身边还有个淘气的曹彰呢,曹操看着献来的白象,还没让曹冲拉到船上称分量,曹彰先凑了上来,一把揪住了大象的鼻子,直接把大象吓趴下了:“手顿其鼻,象伏不动。”估计那头大象是被曹彰给玩儿死了,因为曹冲展示聪明才智的时候,用的是孙权献来的大象。
曹操经常把“黄须儿”挂在嘴上吓唬刘备,而魏文帝曹丕虽然对弟弟们很刻薄,但是一直没敢跟曹彰翻脸,因为他知道自己手下根本就没有人是曹彰的对手,一旦这个黄胡子弟弟生起气来,后果会很严重。曹丕对自己的曹彰也是掩饰不住欣赏喜欢,他曾在公开场合说:“以我弟弟的强悍勇武,去打刘备的巴蜀,就跟猫头鹰抓一只死耗子那么容易(如鸱衔腐鼠耳)!”
在三国正史中,曹彰并没有跟东吴蜀汉的名将们交过手,当年汉中之战,曹彰带领大队人马从北部边疆赶回来的时候,战役已经结束了:“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曹操)已还,从汉中而归。”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遗憾,以至于我们无从知道:如果曹彰参加了汉中之战,那么以曹彰抓老虎尾巴揪大象鼻子的神勇,带着扬威朔漠的百战雄师,跟张飞和赵云迎面对撞,又将胜负如何呢?笔者十分尊敬张飞和赵云,但是却莫名其妙地希望曹彰取胜,毕竟在对异族的作战中,曹彰十个英雄,套用《潜伏》里那个吴敬中站长的话:“英雄嘛,还是要照顾一些的(大意如此,全引用不行)!”那么请问读者诸君:咱们抛开演义小说不提而只按正史说话,黄须儿曹彰跟关羽张飞赵云带着同样多人马对决,谁的胜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