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死后,他的“黄须儿”曹彰拥兵10万,却为何不趁机反了曹丕?

曹操死后,他的“黄须儿”曹彰拥兵10万,却为何不趁机反了曹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3552 更新时间:2023/12/23 2:26:19

事实上,曹操去世后,曹彰确实是有反意的,他并不想曹丕继承大统!而他之所以最终并未付诸行动,和曹丕兵戈相见,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确有反意的曹彰

在不少的心目中,曹彰这个人就是个武夫,没什么弯弯绕绕,且曹丕和曹彰之间似乎关系还比较好,当年曹彰打了胜仗回来,曹丕还专门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别在曹操面前太骄傲,最终帮助曹彰成功获得曹操的赏识,可见两兄弟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另外,曹彰本人似乎并不在乎皇权,他似乎更加向往战场中的厮杀!

大家都知道,曹植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当年两人为了争夺世子之位可谓绞尽脑汁,但事实上,曹彰比曹植其实更有竞争机会!因为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中,曹丕是老大,曹彰是老二,曹植只是老三,只要曹彰愿意,他完全可以和曹丕竞争。只不过曹彰的梦想并不在此,他更加向往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南征北战。以至于当曹操想要考虑曹彰的前途时,曹彰竟然如此回答!

《三国志》: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问各个儿子的志向,其实就是想考校一下,看看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继承人,结果曹彰直接回答他想当将军,令曹操大为惊异,最终在曹操的大笑声中,曹彰失去了竞争储君的资格,因为一个只会打仗而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成为储君,真正的储君需要参与治国理政!

从志向上来看,曹彰根本不想参与众兄弟的竞争,他只想当将军,他和曹丕并没有利益冲突。再加上两兄弟的关系似乎还不错,按道理来说,曹彰应该是不会反对曹丕继位的,他是不应该怀有反意的。然而我们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当曹操去世后,曹彰确确实实地表现出了反意,令众人大为惊讶!

在曹操的印象中,曹彰是个典型的武人,没有过多的心机,且他军事能力不错,所以曹操对他非常喜欢。当年汉中之战,刘备的养子刘封表现亮眼,于是曹操心里不爽,直接大骂:“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从曹操的这番话便可以看出他对黄须儿曹彰的喜欢。遗憾的是,曹彰还未到达战场,曹操就已经撤退了。之后曹操便命令曹彰驻守在长安,防备蜀军进攻。

曹操去世前夕,非常想念黄须儿曹彰,于是他下诏让曹彰前来,想要临死前再看看这个儿子,结果曹彰还未到,曹操就已经去世了。按照常理来说,曹操去世后,大位应该让曹丕这个太子来继承,曹彰这个当弟弟的,应该在这种多事之秋做好分内之事,帮助曹丕稳定局面,敲打那些敢于跳出来的宵小,但是曹彰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干了两件令曹丕大为震怒之事!

曹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寻曹操的印绶!印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几乎就是曹操权力的象征,拥有了这玩意儿,那基本就可以号令曹魏了。这种东西,除了曹操,那就只有曹丕可以得到。曹彰虽然是曹操的儿子,但他并不是曹魏的继承人,他无权得到这种物品,甚至于说他都不该对这种物品有任何想法,但是他却当着曹操亲信贾逵的面,问出了这句话!

《三国志》: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曹彰向贾逵索要曹操的印绶,这本身就是逾矩之事,甚至说此次还反应出了曹彰的反意,正常臣子,怎么可能去染指印绶?曹彰究竟想干嘛?

如果说有人认为,曹彰此举是想保护印绶,等到曹丕前来再还给曹丕,那么接下来曹彰干的第二件事,就彰显出了他赤裸裸的反意!

《魏略》: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按照《魏略》的记载,在贾逵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的曹彰,又找到了曹植,而这一次,他直接劝曹植反了,想要拥立曹植为王,同曹丕竞争!然而曹植考虑到袁绍死后的袁家兄弟相残,导致袁氏彻底衰落,不愿意重蹈覆辙,选择了拒绝曹彰……

从曹操死后曹彰的种种不寻常反应来看,其实他确实是对曹丕存有反意的!他并不想让曹丕登基继承大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彰反意显露,且手中还有十万兵马,他为何不冒险试一下呢?他为何不选择和曹丕彻底撕破脸皮呢?

事实上,曹彰之所以不这么干,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彰缺乏众人的支持

曹操死后,曹彰前去向贾逵索要印绶,其实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试探贾逵,想要看看贾逵是否倾心于他,毕竟贾逵之前算是曹植的亲信,当年鼎立支持曹植去和曹丕竞争的人中,便有贾逵!贾逵当年就支持曹植,反对曹丕,现在只要他稍微露一下口风,让曹彰捕捉到贾逵确实不爽曹丕,那么曹彰就能够和贾逵合作,反了曹丕!

遗憾的是,贾逵直接告诉了曹彰,印绶这玩意儿,并不是曹彰这种王侯应该染指的,这就相当于直接告诉了曹彰,贾逵他并不支持曹彰!与此同时,和贾逵在一起的人还有夏侯尚,这可是曹魏的宗亲,他背后代表的是曹魏宗亲势力,如果他看好曹彰,此时必定会对曹彰有所回应,遗憾的是,夏侯尚自始至终都并未说话,可见曹魏宗亲都并不支持他!于是曹彰放弃了自己抢夺大权的机会,转而去寻求曹植的帮助!

在曹彰看来,贾逵是曹植之前的亲信,如果曹植愿意起来反对曹丕,那么贾逵肯定会支持曹植!以曹植在曹魏的势力,加上曹彰的兵马,他们完全可以和曹丕一较高下。哪知道此时的曹植早已心灰意冷,他并不想让曹家陷入当年袁家的悲剧,直接拒绝了曹彰!

事实上,自从曹植竞争失败,曹丕被选为太子后,曹植似乎就已经认命了,他并不想再继续和曹丕竞争了。当年襄樊之战,曹仁被关羽打得狼狈不已,急需救援,此时正是曹植掌兵的好机会,恰好曹操也给了曹植这个机会,想让他统兵前去救援曹仁。多么好的机会啊,结果曹植直接把自己喝得大醉,不接这道命令,可见曹植心中是何想法,他是彻底地认命了,不愿意再继续和曹丕争斗了!

说白了,贾逵这种曹操身边的亲信,夏侯尚这种曹魏宗亲,曹植这种最有号召力的王侯都不支持曹彰,单靠曹彰根本不可能成事,于是最终曹彰只能按兵不动,压制自己的反意!

二、曹魏的大多数猛将都还活着

曹彰虽然能打,但是放到整个曹魏集团,曹彰的能力还不够看!不说曹魏宗亲内部那些名将,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等人,就说曹魏的外姓将领,徐晃、张辽、张郃,哪一个是善茬?曹彰对上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一定能够稳赢,更何况这些人都还活着!曹彰本身没有得到曹操的传位诏书,也没有拿到曹操的印绶,号令不了曹魏众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贸然起兵,反抗曹丕,岂不就是在与天下为敌?曹彰打得赢那么多猛将吗?

三、袁家兄弟的教训

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击败了袁绍,但袁绍集团家大业大,实力仍然非常强悍,甚至直到袁绍去世,曹操仍然不敢对袁氏集团展开强攻,可见袁氏的强大!面对强大的袁氏,曹操选择了分化打击的方式,成功使得袁家兄弟反目,最终彻底击败袁氏集团。往事历历在目,曹彰这些亲历者的感触尤其深刻!

曹彰手握十万兵马,即便没有曹植等人的支持,他仍然有一战之力,但战争过后呢?曹家会受到多大的伤害?当时曹魏的处境,可并不是非常好啊!曹魏之外,孙权、刘备蠢蠢欲动,想要趁着曹操去世有所作为,曹魏之内,汉献帝的那帮老臣可还没死啊,他们也想趁着曹操去世,抢夺大权。如果此时曹彰和曹丕翻脸,曹魏必将陷入一场浩劫之中,最终受到损害的一定是曹家!所以说,正是考虑到袁家的前车之鉴,曹彰最终被曹植说服,放弃了反抗曹丕的计划!

结语

总的来说,曹操死后,曹彰确实对曹丕心存反意,但他最终之所以没有选择和曹丕彻底翻脸,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彰缺乏众人的支持;二、曹魏的许多猛将都还活着,曹彰不是他们的对手;三、曹彰不想重蹈袁家兄弟的覆辙!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标签: 曹操曹彰曹丕黄须儿曹植

更多文章

  • 敢抓老虎尾巴揪大象鼻子的曹彰与蜀汉名将张飞赵云对决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彰,张飞,赵子龙,曹操,关羽

    在演义小说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而其中战功最卓著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人把河北四庭柱干掉了两个关羽关云长。当然赵云也是战绩骄人,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吕布在虎牢关前硬抗刘关张三人群殴而能逃活命,似乎更胜关羽一筹。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刘关张并没有参加虎

  • 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而不是曹丕?-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魏,刘备

    公元220年,曹操抵达洛阳。在洛阳期间,曹操身患重疾,在临终前,曹操并没有召见太子曹丕,而是召在长安的曹彰来见。而曹彰未到,曹操已经病逝。曹操在临终前为什么不召太子曹丕而召了掌握兵权的曹彰?真的如有些演义中所写,是曹操临终改变了主意?想让曹彰扶持曹植即位嘛?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的相关记载。

  • 曹彰支持曹植继位,后来在洛阳暴毙,果真是曹丕用毒枣毒死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曹彰,曹植,曹操,诗人,曹丕用,洛阳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病重弥留之际,急召留守长安的曹彰前来洛阳,可惜未等曹彰到达,曹操就已经病逝。当时曹植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在邺城,曹彰认为曹操急召自己返回洛阳,是为了让曹植继位,让自己手中的大军成为曹植继位的武力保障,于是曹彰劝曹植继位,但曹植却以袁绍兄弟旧事为由拒绝曹彰的提议。黄初四年

  • 曹彰作战勇猛,膂力超群,他单挑厮杀的武艺又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彰,武艺,曹操,刘备,徐晃,刘封,黄忠,汉朝,三国

    魏武有异子,壮哉曹子文。邺下黄须儿,猛力绝万人。千军共一呼,执锐不顾身。力伏乐浪虎,生降轲比能。只为问玺授,文皇忌刚锋。宝剑悬蛛迹,雕弓日生尘。惜我好男儿,蹉跎几青春?广大三国迷们心中都存有一个遗憾,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国后半段,那些武艺高强,擅长在阵前单挑的猛将是越来越少了,激烈厮杀的场面屈指可数。

  • 曹家老三 ‘黄须儿’—— 任城王曹彰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彰,曹操,曹丕,刘备,汉朝,曹魏,三国,黄须儿,霍去病,任城王

    众所周知曹老板在生儿子这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几位公子都在不一样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天赋。老大曹昂年少随父出征熟读兵法擅长军略;老二曹丕精于算计,城府深城;老三曹彰虽然不爱读书但是曹小就立志为将,天生勇武过人号称可搏猛虎,臂力过人;老四曹植大家都知道大文人、诗人,七步成诗。而今天

  • 三国中打败赵云的猛将,连赵云都自叹不如,可惜“站错队伍”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赵子龙,姜维,诸葛亮,蜀汉,刘备,钟会

    在三国时期,有一名著名的蜀汉名将,人们称他为“常胜将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云。赵云自幼有名师教授,实力非凡,然而在随诸葛亮北伐之时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姜维。姜维是何许人也?又因何要坚持北伐最后落的惨死的下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常胜将军赵子龙,英风锐气敌胆寒。赵云为人忠义,又

  • 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一生不肯重用赵云,临终才告诉赵云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刘备,赵子龙,一代枭雄,曹操,庞统

    说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那真是多如过江之鲫,文臣武将灿若繁星,每一位都有一段独特的传奇经历。虽然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很多,但是能称得上是枭雄的却屈指可数,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曹操了。曹操作为实力最强大的一方,他身边当真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尤其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更是

  • 他是赵云的跟班,赵云死后深得诸葛亮赏识,指出姜维的致命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赵子龙,诸葛亮,姜维,刘备,赵云,三国,天文学家

    要说把,人品、武艺、道德、法令,胆气,此5者集于一身的大将,在三国时期,恐怕也只有赵云可以担当。赵云这个人,不但有七出七进,两扶幼主的佳话。更有着,“大臣局量,有着统观全局的眼光与见识”,被后世称之为儒将。赵云虽然有着忠义之名,但其实他一辈子是没有得到蜀汉朝廷的重用的,特别是刘备在世之时,老是让赵云

  • 赵云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始曼冬看萌娃标签:蜀汉,姜维,刘备,刘禅,关羽,黄忠,赵云,三国,赵子龙,曹操手下

    五虎上将,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还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将。在蜀汉五虎上将中,关羽和黄忠都在公元220年去世了。在关羽和黄忠之后,张飞于公元221年去世

  • 赵云适合戍守荆州吗?如果赵云替代关羽守荆州,是否能守得住?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关羽,刘备,荆州,赵云,三国,汉朝,赵子龙,诸葛亮,曹操手下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看,赵云的名气很大,长坂坡七进七出曹军阵地,如入无人之境,气贯长虹。陪刘备东吴娶亲,让战将如云的东吴不敢妄动。汉中之战,三进三出曹军阵地,救出受伤的张著,被刘备赞扬说“子龙一身都是胆”。赵云戍守公安,在长江上拦截孙夫人,救回刘禅的壮举,让《三国演义》的读者为之倾倒!诸葛亮第一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