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犯了两个大错,漏杀一奸臣错杀一忠臣,否则蜀汉可能一统,在世人眼中,刘备无疑是一位英勇善良,深得民心的人物。他的身世本是曾经辉煌的汉朝的贵族后代,然而家境的败落使他失去了所有贵族的尊荣和权利,甚至在生计艰难之下,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选择卖草鞋以维生。然而,他并不因此而自怨自艾,反而深入民间,亲身感受并理解他们的苦难,这种生活的贫苦和民间的疾苦深深打动了他,也在他心中燃起了一种要匡扶社稷,救济天下的决心。
正如他选择在乱世之中挥舞长戟,带领着关羽、张飞等忠诚之士,与他一同向那个理想挺进。而后来的三顾茅庐,更是证明了他不畏艰难,坚持追求梦想的决心。诸葛亮的加入,更是让他的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建立了蜀汉,成为了一代明君。而这一切的实现,除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也离不开他博爱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他尊重才能,广泛地接纳各种人才。这其中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他对庞统的待遇,尽管他曾遭庞统的拒绝,甚至想要离开,但他却没有放弃,还将自己的宝马赠给了庞统,这种举止彰显了他的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也吸引了许多人的敬仰和投奔。
然而,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在新野之战中,他的决策错误导致了战败。然而,当城市面临危机,当他的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了舍身保护他的人民。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军队,也要确保城里的百姓能够安全撤离。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战争中显然是不合理的,甚至被诸葛亮等人反对。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性格,一直在历史的浪潮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即使在一次战役中蜀汉军队受到重创,他仍不改初心,继续带领人民走向光明。这次事件的结果,反倒为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的人格魅力,贤德深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靠他,这其中既有寻常百姓,也有汉朝时期的老臣。刘备的形象如同一位慈爱的老好人,深深地烙印在了民众心中。
然而,刘备作为一个人,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在创建蜀国的历程中,他的两次判断错误对蜀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
他误放的是一位叫李严的奸臣。李严并不出名,他的身份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只是一个负责运输粮草的小官。然而,就是这样的小角色,他的决定影响了整个战局,影响了蜀国的命运。
当诸葛亮率军北伐时,他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加上巧妙的军事战略,让敌军节节败退。当他们成功占领卤城后,原本计划继续进攻,以获取更大的胜利。然而,由于粮草不足,他们不得不选择撤军。即使在撤军过程中,诸葛亮还是成功击败了张郃的军队,并且将他斩首,给了曹魏政权重重一击。
曾经,蜀国的北伐之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一场粮草危机将诸葛亮所领军队推向了退却的边缘。李严,这位一手掌管粮草的官员,却用权力和职务作为掩护,对刘禅王进行了欺诈。当北伐军队退兵时,他却坐享其成,以至于诸葛亮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眼睁睁看着曹魏政权抓住了喘息的机会。然而,李严的所作所为并未结束,他更在诸葛亮归来后,又虚伪地假装好人,假惊诧地询问诸葛亮为何撤军。李严的这一系列行动使他成功地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也因此使蜀国错过了一次大败曹军的机会。
在刘备的眼中,李严曾是他极为信任的人。刘备认为李严具有才能,能够在未来协助他建立蜀国。刘备对他的信任甚至使他忽视了李严所犯的错误,多次包容他。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甚至任命他为托孤大臣,让他统领内外军事,之后又晋升他为前将军。然而,谁能想到,李严并未成为一个能够辅佐刘禅的臣子,反而成了一名败坏蜀国的奸臣。
而在这一切背后,被冤枉的,却是刘备曾经收养的义子刘封。刘封的成为刘备的义子,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据说,在刘备战胜樊城后,樊城县令刘泌为他设宴,旁边站着一个英俊的少年,这就是刘泌的外甥寇封,也就是后来的刘封。他的命运却因李严的奸计而生变,遭到了错杀,这一切都是刘备和蜀国未能料到的。
在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上,热闹的气氛中藏着一段小插曲。大厨忙碌中,一块炖肉意外地从托盘滑落,寇封的目光随之落在了这块肉上。他迈步前行,低头捡起了地上的肉,用力吹走上面的尘土,然后义无反顾地将其放入口中。对于在场的众人来说,他的行为无疑令人惊讶,毕竟落地的食物在大多数人眼中已经不再适合食用。但寇封有他自己的道理,他向刘备解释,作为一名将领,他要时刻提醒自己粮食来之不易,体恤民众的艰辛。
这种品行与责任心,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使他决定将寇封收为义子,并赐予他刘姓,更名为刘封。这其中并非没有波折,关羽的失荆州事件就直接涉及到刘封。关羽因其骄傲和疏忽,在荆州的防守上大失所望,他没有做好防备,反而轻率地发起了襄樊之战。结果吕蒙白衣渡江的计策使关羽被战败,荆州失守。在此关键时刻,关羽请求刘封出兵支援,但是刘封却做出了拒绝。
他清楚地知道,即使他出兵,也无法改变已经败坏的战局,他可能会丧失更多的士兵。所以,他选择了保守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领地。然而,他的决定也间接导致了关羽被东吴俘虏,最后惨死敌手。这也是他被刘备处决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