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温岭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以“东南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温州市有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这个特别文艺范的美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贬到永嘉县,遍历诸县且多有题咏,在此写下了中国第一批山水田园诗,或许因此后来与温州有关的古诗多是描写山水风光。
陶宏景曾在《答谢中书书》里说温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陈之上有“孤城长绕水,高阁易成秋”,郑世源有“云拥千山画,城浮万井烟。莫嫌归棹晚,月色满中川”的句子;这些古诗句句没有温州二字却句句不离温州,也给温州增添了不少的魅力。
唐朝·温州
作为沿海重镇,温州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她悠久的历史底蕴也是很值得称道的,众所周知温州市的名字是沿用了古代温州之名。这片土地从唐朝中期开始就开始以温州为名,至今已有1348年的历史;不过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御捍认为温州的地名则很有可能是因一个山西人而得名的,为何这样说呢,请继续往下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由括州析置温州,以永嘉县为州治,下辖原属括州的永嘉县和安固县(今瑞安市的前身);温州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太平寰宇记》记载温州以温峤岭为名;《寰宇通志》记载以其地自温峤以南恒温少寒而得名;温州市政府官网则有“其地处温峤岭南,虽隆而冬恒燠,意为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润,故名温州”的记载,由此可知温州市政府对于温州地名的由来是综合了上述两种说法,相当而言还是比较权威的。
不过这并非我国最早出现的温州,新洲在西魏废帝二年 (553) 因境内有因温水而被改为温州,治所角陵县即今湖北省京山市,但她在隋大业初年就被废;唐武德元年(618)在沙河县(今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镇)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温州,但她在武德四年被废,应了东边如此西边雨这句话,这一年原来在湖北京山温州又重新设立直到贞观十七年(643),由于具体存废的月份不确定,因此当时全国范围内很可能有一南一北两个温州并存。
温州虽然不是最早出现在今天的浙江,但是浙江的温州却是唯一穿过历史的河流而走到如今的;中唐设立之后,尽管中途也曾短暂地改名,温州在经过温州路、温州府等阶段之后最终在1949年5月从永嘉县析置了省辖温州市以及温州专区(后来改为温州地区),1981年地市合并之后形成了如今的温州市。
温峤岭不仅是温州市的地名源头,还是温岭市及温岭市温峤镇的命名理由,因此这三个同处温峤岭下的地方有了更为亲密的联系。不过虽然温岭也姓温,但她与却是属于温州市的邻居台州市而不是属于温州市的一部分。
温岭市的前身是明成化五年(1469)析黄岩县南境太平、方岩、繁昌三个乡所置的太平县,以其中的太平乡得名,明嘉靖《太平县志》记载太平岩(太平山)在县东十五里,乡名太平取此;1914年为避与安徽、山西、四川三省的太平县同名,取县西峤山别称温岭而改名为温岭县;下属的温峤镇在1930年代就因位于温峤岭之下而被改为温岭镇了,后来改为温峤镇大抵也是为了避免与温岭县同名的局面。
作为温州与温岭这两座城市的命名缘由,比较少见的是温峤岭的地名由来并无比较权威的记载和出处,御捍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温峤岭是否是因为东晋名将温峤而得名的分析”;温峤岭与温峤岭同名,而且峤字还是比较生僻的,也难怪会有如此猜测。
出身太原温氏的温峤是东晋太原祁县人(今山西祁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意味着在地名二次溯源的情况下,温州与温岭这两座浙江城市是由山西人的名字而得来;不过这个问题仍旧没有权威的考证和解答,或许温峤岭与温峤同年真的仅是一种巧合。
温州·江心屿
晋明帝太宁元年临海郡分出温峤岭以南的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罗江五县设立永嘉郡,此为御捍见到的温峤岭最早的记载;可见此前已有温峤岭,而当时温峤在朝中任侍中、后为中书令及王敦帐下左思马等职位。
虽然地位不是特别显赫,但是温峤有劝进南渡、扶持太子等中兴功绩,因此尽管没有权威资料证明温峤到达过今温州市,但由于受到晋明帝倚重又是当时名士以及后世评价颇高等原因,当时及后世统治者以温峤之名来命名温峤岭也是极有可能的;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