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的猛将,除了吕布马超、关羽、张飞、赵云、许褚等人,孙策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位。对于孙策的骁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称其勇猛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孙策:“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曹操则表示:“猘儿,谓难与争锋。”至于孙策的主公袁术,则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无疑和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袁术虽然深知孙策骁勇,却放虎归山,也将让孙策去一统江东,进而,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那么,问题来了,袁术深知孙策骁勇,为何会放他去一统江东?袁术到底怎么想的?
首先,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因攻打荆州而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在孙坚被杀时,孙策不过17岁,至于孙权,则更加年幼了。于是,孙策一家举家迁到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并且,为了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孙策只能违心地投靠袁术。在东汉末年,袁术作为起步较早的诸侯,加上出生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所以在当时拥有强大的势力,也即可以和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相提并论。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在此基础上,孙策逐步平定了江东地区,为孙权留下了建立东吴的基业。
至于袁术之所以放虎归山,容许孙策去一统江东,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袁术实在有亏欠孙策地方。就孙策的父亲孙坚,当年是奉袁术的命令去攻打刘表,这才战死沙场的。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此战,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基于此,袁术自然冷血无情的诸侯,对于孙策失去父亲的痛苦,自然抱有一定的恻隐之情。同时,面对前来投奔自己的孙策,袁术曾许诺让孙策任九江太守。不过,不久之后,袁术就反悔了,改用了自己的心腹。之后,袁术派遣孙策去攻打庐江郡,而且又一次开出了空头支票:等你攻下庐江郡,就让你担任庐江太守。
既然袁术借兵给孙策与传国玉玺毫无关系,那么袁术为什么借兵给孙策呢?这与当时扬州地区的复杂而混乱局势有着很大的关系。袁术占据淮南后,积极向扬州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任命故吏惠衢为扬州刺史,企图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赶走。但惠衢却很不争气,与刘繇交战数年都难以获胜。眼看自己对扬州的图谋难以实现,袁术心中非常焦急。就在此时,孙策及时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要求帮助袁术平定江东。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载,孙策告诉袁术:“家有旧恩在东,原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孙策的这番表态,令袁术左右为难。自从孙策委身自己后,屡立战功,袁术却一直在提防孙策,既不归还孙坚的旧部给孙策,也不让孙策掌握实权,只想让骁勇善战的孙策继续做自己的炮灰。孙策对于袁术的做法非常气愤,早就想离开袁术自立门户。对于孙策的想法,袁术心里也非常清楚。孙策提出出兵江东,袁术心里很不情愿。但他又认为扬州刺史刘繇坐镇曲阿,王朗镇守会稽,单凭孙策的力量难以攻占江东,“故许之”。
因此,当孙策进军江东之初,袁术并没有给予多大的援助。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单凭这点力量,的确难以对付刘繇。幸好孙策未雨绸缪,早就和舅舅吴景商量好。当孙策来到历阳后,吴景提供了数千兵力,好友周瑜又及时提供了兵员和粮草,这才让孙策有了一支五六千人的队伍。至此,江东之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