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最后的结局是惨遭曹操杀害,世人尽皆批评曹操。但是孔融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其实当我们细说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孔融的死并不是由于曹操的暴戾,而是由于他自己的
“三不知”
才导致自己的不测之祸。
孔融由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而被我们熟知,且其出身自名门世家。所以他自小就有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他20岁进入政坛,担任过中军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将作大相,少府等职务。少府已位于九卿,可以说是国家一级领导人。虽然孔融宦海沉浮很多年,但是他并不是一位明白人。
他不知人,不知世,更不知自己
。这三不知不仅给他带来了很多的羞辱,而且最终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
(一)不识人,更不会用人
孔融没有识人用人的经验,但是他又非常自负。他不肯遵循识人用人的常规,而是要按照他自己那一套来选拔人才。这就导致了孔融选的人大多都是一些华而不实浪得虚名之流,他让这些人参与政事。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表面上恭敬有加,惜才爱才,但是从来不让他们参与政事。说白了,他让那些华而不实的人参与政事,无非是在卧室里放几只鲜艳但易枯萎的花,用以彰显主人的品味罢了。
(二)好颁布闭门造车的政令,却并不督促检查
孔融任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东南部)期间,经常发布高调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看起来辞藻华丽,但是具体到下面的人贯彻执行就比较难了,因为和实际情况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高调子还是得喊,这不是给下面人做的,这是孔融喊给上级和天下人听的。他在任期间,经常喊这些看似美好的论调,但是他眼皮子底下的混乱他却充耳不闻:“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九州春秋——孔融》)这些现实的情况他却无法治理,与他唱的高调相违背。所以生活在北海的老百姓,无法容忍执政者的无为,纷纷出逃到其他地方。随着大批老百姓的逃亡,北海的赋税大幅度减少。他不找自己的不足反而因为“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一天杀五个人证明孔融作为执政者是相当残暴的,而且他将政治治理的失败全部尽数推给手下人,作为一个执政者,他也是无能的。
(三)荒唐的三军统帅
孔融任职北海期间,从不将军事放在心上,但是他所管辖的北海又是军事要地,是当时的叛军黄巾军欲要收入囊中的军事要地。后来对抗黄巾军时虽然侥幸取得过一次胜利,但是不练兵种下的恶果已经开花。当管亥率领起义军再次抢夺北海时,孔融于喝醉的时候匆匆前往前线指挥战事。结果可想而知,孔融大败,北海沦为黄巾军的统地。孔融不得不率领军队南下,南下途中,士兵对于孔融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发生了士兵大逃跑的迹象。
当时的东汉政权已经彻底的没落,任用官吏的标准已经完全失去了客观的标准。丢了一个国家属地的人不仅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反而因为刘备的推荐,使他这个丧地辱国的人摇身一变,变成了青州刺史,成了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大吏。在这期间,袁谭率兵攻打青州。然而孔融并不吸取之前北海失利的教训,依然自负的既不做任何防御准备,也不运动转移。结果和北海一役一样显而易见,这次甚至更为严重,被困在了青州之中。可以说青州那时候已经危如累卵,但是孔融依然一副临危不惧的样子,仍旧“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
(《九州春秋——孔融》)。到了青州被攻破的时候,孔融再也不敢搞政治作秀,而是率先逃跑,家人却被袁谭活捉。
这种虚伪,无能的执政者,也受到了同僚的耻笑。孔融任少府时,当时的皇帝当着郗(xī)虑的面问孔融郗虑这个人怎么样,孔融回答说:“外强中干,华而不实。”郗虑反讽孔融道:“您当年在北海任职的时候,政治和教育以及军事都是一地鸡毛,造成民众士兵逃亡的现象,敢问您的实干能力到哪里去了呢?”
孔融这些“不知“,我认为是被曹操杀掉的主要原因。
至于为何曹操杀了这么多人,唯独杀孔融让世人觉得惋惜。我认为是由于孔融小时候表现的实在是太过于优异:谦虚、奋发、智慧、孝顺。他具有同龄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优点,所以孔融让后世的人大肆赞美宣扬,查遍历史,幼时就有如此表现的实属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