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父母无恩论”开始受欢迎,孔融对“愚孝”的反对,值得解读吗

“父母无恩论”开始受欢迎,孔融对“愚孝”的反对,值得解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2346 更新时间:2024/2/9 7:11:12

事实上,孔融是汉朝的坚定支持者,每天和曹操耍嘴皮子。普通意义上:大多关注孔文举兄和曹老大玩嘴上功夫,而往往忽视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三国志孔融传》:融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得封之诸侯。操疑其言论渐广,益惮之。

根据孔融的请奏:首都周围1千里的地方应该隶属于皇帝。那么武平侯曹操恐怕得担心被举家迁徙。这是从仪轨上要拆他家的宅基地。孔融的声誉举世闻名,此举也是承旧改革,站在光明的道德平台上,调拨得曹老板快要不行。

公元208年以前,“在北方刻大印”的那家人住在河北期间,东汉和曹操的目标姑且一致,曹操不是必须也无精力去收拾孔融。只是日常锤锤边鼓,穿穿小鞋罢了。到了二袁俱灭,北方已经确定。至少在曹操看来,天下的统一就在眼前。

而丞相曹显然没有兴趣成为伊尹周公或者霍光。孔融,东汉的铁杆粉之一就不再有活着的必要了。所以,读《本传》就能理解:操累积恨忌,拓郗虑构其罪行,虚状融之罪。

不孝的提法,大概率是:如果领导认为你错了,你就莫须有了而已。更有趣的是,除了“父母无恩论”,还说他雄心勃勃,暗地策划想要取得天下:见王室不静,欲招合聚众,欲谋不轨,曰:”我大圣之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你不是圣人之后的孝子吗?我要控告你越轨。你不是拥汉派的顶梁柱吗?我要控告你叛逆。从根本理论上否认庙堂敌人,本来就是家传手艺。但只要好好想想,其实天下很少有人能相信孔融是反贼。

无缘无故杀掉一位著名学者,朝堂和公众的争论一定会非常激烈。所以老曹也紧张了,赶紧补上:融以为父母与子无亲,譬若鲊器,寄盛其中……乃违天反道,败伦乱理。遂以此事列上,及见诸军将校掾属,皆得以示。

这部告示非常有趣,至少揭示了两条信息:首先,叛国罪明显比言语不当更加严重,但曹操仅仅提及后者。很可能是,栽脏其造反多半是哄鬼,而孔融关于礼孝的诸多超前理论的确存在并名声在外,可以拿来说道。

合法继承孔圣人的孝子孔融明确反对愚蠢的孝道,著名的飞鹰走狗哄叔父的曹阿满,却以铁杆卫道士的身份出现。它不充满着黑色幽默吗?自然,这绝对不是一个有伤风化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庙堂之争。说你黑,可不管你是不是黑。

第二,这次布告通知的对象是军队将领、校尉及其家属。可以看出,孔融作为天下著名学者,不仅在庙堂,在军队也都有影响。孔融被砍的径直原因是:融从孙权使,有讪谤之言。然后来看看时间顺序:秋七月,曹公征刘表。八月,操杀大夫孔融,夷其族。

显而易见的,除掉孔融是曹操计划之外的考虑。否则,他不必在军队出发后才采取行动。曹操南伐表面是对刘表的攻击,但实际上也把孙权纳入了进攻范围,孔融与孙权有着密切的使节联系,这无疑使曹操提前采取了杀戮行动。

试想一下,孔大圣人在朝廷享有广泛的声誉,还能影响军队,如果南征全面展开,稍微张张嘴皮子,曹操的头皮估计会烦的发麻。此外,公然杀害孔融可以恐吓庙堂和公众,使亲汉派不敢在后方鲁莽行事。

另一方面,即使他没有犯对孙权这个错误,待阿满从南凯旋,孔融也没几天可活。呵呵,想死在荀彧之后?恐怕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除非像司马懿一样,前面的脚是踏在汉朝,当不想让曹家屈服的忠臣,在操贼的虚张声势下,他后脚就能成为大魏的开国重臣,笑了。

谈谈对“无恩理论”的个人看法:在家里,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不要看表面意义。在学校,老师教我们联系上下文。有些人这两个都没有。我还以为他有很高的论断。断章取义地取了一句话,还是说他通常阅读地摊文学作品?

这确实是《后汉书》中所记载的。可惜孔融是著名的孝子。一次孔融去游学时,看到有人在坟包哭泣,他直接杀了人家,因为这人没有流露悲伤的表情。所以搬出论据,你说他到底是不是支持孝道?

后来,孔融被灭族。他9岁的儿子本可以逃命,但认为自己的性命与父亲攸关。遂放弃求生的努力引颈就戮。这就是俗语“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由来。搬出论据,你说他是否是用孝道来教育他的儿子?

孔融的“无恩论”有一个前提。是因为汉代有一个制度,只要孝子的名声到了一定层面就可以当官,所以有很多愚蠢的孝道引发的可怕事件,有些人为了出仕可以毫无底线地做任何事,如:埋子救母、易子而食。这就是为什么他写了这个没有父母恩惠的理论。

易言之,反对的是在2000年前的城邦社会:强行以“恩典”为名,而建立的所有背后都是奴从的关系。“你对我很好”:意味着我发誓服从你。“我对你很好”意味着:我命令你必须服从我。与此类似,还有过于夸大的皇恩、国恩、老板恩和大哥恩。

问题在于,孔融的想法太先进了,只适用于现代。是的,从现在80、90很多年轻的父母来看,都是按照这个理论来教育子女的!如果这句话当年没有被阉割,那肯定是网传八方的杰作。

当然了,扩充到现实世界,不可否认存在有生无养、养儿防老,甚至是长期虐待、遗弃的现象。这些不合理的事情足以让旁观者咬牙切齿,义愤填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真的看不出这些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任何善意。恐怕不是“无恩”,而是有仇。

如近代胡适曰:树本无心结子,我亦无恩与你。此乃胡适对子女的认知。清楚表明,胡适并不想要儿子,但并没有抛弃他,而是抚养他。胡适对待儿子的态度不是传统意义的要求儿子尽孝,而是告诉儿子会以平等的态度相处,并希望他做一个独立的人。

更多文章

  • 让梨的孔融为什么却守不住一个北海?-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孔融,李膺,孔子,资治通鉴,何进

    很多人都听说过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为此孔融作为儒家的典型人物,其故事被编入三字经。但孔融生活的时代属于东汉末期,群雄争霸的时代,孔融后来成为北海国相,也曾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但为什么孔融却在乱世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导致北海国被袁谭所破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东汉末年的孔融的理想与现实。01《资治通鉴》

  •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很真实

    历史解密编辑:小彦人生路标签:孔融,三字经,尊长

    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知名度很高。故事中,四岁的孔融,面对一盘子梨,自己拿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被称赞为“尊长爱幼”、懂谦让。但是,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孩子小的时候,睡前必读《三字经》,给孩子讲解里面的故事。但是,据他说,每次读

  • 孔融被处死前,求曹操放过他的九岁儿子,儿子说八字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爱搞笑的内登标签:孔融,曹操,孔子,商鞅变法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前言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很深的国家,所以在从小的时候我们就听着各种各样的礼仪长大,要尊敬长辈,爱护儿童。其实长在中间年龄的人们就会觉得很苦恼,毕竟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尊敬老的,也要带好小的,尤其是人到中年这样的压力太大了,有的时候就会

  • 问政回音 “孔融”变“孔隔”宣传栏上错字多 官方:已整改

    历史解密编辑:郭杨爱音乐标签:孔融,孔隔,宣传栏,宣传板

    “在漂亮的高新区石板镇公园里,四块宣传版面竟然分别出现了多个错别字,实在是太不雅观!”网民:出现多个错别字 贻笑大方“当时看到宣传栏词语还以为是看错了,仔细对照后觉得这些错误实在可笑,不知是自创的新名词,还是工作态度不严谨造成的。”王先生表示,经常经过这里,这个“另类”宣传栏就在眼皮底下很长时间,竟

  • 三国故事:孔融让梨与孔融让兄,孔融,一个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孔融,曹操,李膺,孔子,何进,儒家,曹丕,东汉,艺术家,三国故事,建安七子

    孔融是儒家理想悲壮的殉道者,犹如后来本可以苟且逃生的谭嗣同选择血染菜市口。在曹操虑伪的忠诚与大度面前,孔融无法忍受。他宁愿去死,也不想再忍。东汉未年,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是孔子的后裔。这在推崇儒家文化的三国时期,让孔融的出身显得非常不一般。更何况,孔融自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7岁女儿临刑前说的13个字,至今仍很受用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诸葛亮,刘备,曹丕

    东汉末年,汉皇室的声势已经低落到了谷底,再也不能钳制其他的军阀以及诸侯王。在这群雄并起的乱世,涌现出了非常多的英雄人物,也有非常多的事迹被人们所熟知之后演化成了成语,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刘备求见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以及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三国时期还有一个成语竟然是从一个7岁的

  • 孔融被满门抄斩,乞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E君标签:孔融,曹操,汉献帝,何进,董卓,刘备

    提起孔融,不少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四岁让梨的故事。那么孔融长大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可能不少人就不知道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父亲曾担任过太山都尉,这是一个七品武官。孔融自幼聪明,博览群书,当时的名士李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他将来必能成大器。13岁那年,孔融的父亲去世,

  •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孔融,吕温,北海,吕布,刘备,刘皇叔,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却说献计之人,乃东海朐县人,姓糜,名竺,字子仲。此人家世富豪,尝往洛阳买卖,乘车而回,路遇一美妇人,来求同载,竺乃下车步行,让车与妇人坐。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行及数里,妇人辞去;临别对竺曰:“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教,往烧汝家。感君相待以礼,故明告君。君可速归,搬出财物。吾当夜来

  • 历史上那些骂过曹操的狠人之汉臣孔融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操,孔融,汉臣,刘备,董卓,诗人,汉朝,曹魏,汉献帝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在历史上和曹冲一样年少成名,而且经常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人物,他就是我们小学必学的一篇课文《孔融让梨》故事的主角——孔融。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期的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手握实权的官僚,官至北海相,所以在当时人们提起他总是将其称为“北海孔融”或是“孔北海”。孔融在三国志中的评价

  • 让梨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所杀?-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孔融,曹操,东汉末年,司马懿,曹丕,孙权

    曹操在灭掉袁氏父子,彻底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一方面拉拢关内西凉军马腾,韩遂,另外一方面,开始改组政府,废掉三公,设置丞相,将朝政大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而这时就与扛着儒家大旗的孔融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孔融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礼贤下士的曹操为什么不能容下孔融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曹操杀孔融的背后的故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