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孔融是汉朝的坚定支持者,每天和曹操耍嘴皮子。普通意义上:大多关注孔文举兄和曹老大玩嘴上功夫,而往往忽视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三国志孔融传》:融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得封之诸侯。操疑其言论渐广,益惮之。
根据孔融的请奏:首都周围1千里的地方应该隶属于皇帝。那么武平侯曹操恐怕得担心被举家迁徙。这是从仪轨上要拆他家的宅基地。孔融的声誉举世闻名,此举也是承旧改革,站在光明的道德平台上,调拨得曹老板快要不行。
公元208年以前,“在北方刻大印”的那家人住在河北期间,东汉和曹操的目标姑且一致,曹操不是必须也无精力去收拾孔融。只是日常锤锤边鼓,穿穿小鞋罢了。到了二袁俱灭,北方已经确定。至少在曹操看来,天下的统一就在眼前。
而丞相曹显然没有兴趣成为伊尹、周公或者霍光。孔融,东汉的铁杆粉之一就不再有活着的必要了。所以,读《本传》就能理解:操累积恨忌,拓郗虑构其罪行,虚状融之罪。
不孝的提法,大概率是:如果领导认为你错了,你就莫须有了而已。更有趣的是,除了“父母无恩论”,还说他雄心勃勃,暗地策划想要取得天下:见王室不静,欲招合聚众,欲谋不轨,曰:”我大圣之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你不是圣人之后的孝子吗?我要控告你越轨。你不是拥汉派的顶梁柱吗?我要控告你叛逆。从根本理论上否认庙堂敌人,本来就是家传手艺。但只要好好想想,其实天下很少有人能相信孔融是反贼。
无缘无故杀掉一位著名学者,朝堂和公众的争论一定会非常激烈。所以老曹也紧张了,赶紧补上:融以为父母与子无亲,譬若鲊器,寄盛其中……乃违天反道,败伦乱理。遂以此事列上,及见诸军将校掾属,皆得以示。
这部告示非常有趣,至少揭示了两条信息:首先,叛国罪明显比言语不当更加严重,但曹操仅仅提及后者。很可能是,栽脏其造反多半是哄鬼,而孔融关于礼孝的诸多超前理论的确存在并名声在外,可以拿来说道。
合法继承孔圣人的孝子孔融明确反对愚蠢的孝道,著名的飞鹰走狗哄叔父的曹阿满,却以铁杆卫道士的身份出现。它不充满着黑色幽默吗?自然,这绝对不是一个有伤风化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庙堂之争。说你黑,可不管你是不是黑。
第二,这次布告通知的对象是军队将领、校尉及其家属。可以看出,孔融作为天下著名学者,不仅在庙堂,在军队也都有影响。孔融被砍的径直原因是:融从孙权使,有讪谤之言。然后来看看时间顺序:秋七月,曹公征刘表。八月,操杀大夫孔融,夷其族。
显而易见的,除掉孔融是曹操计划之外的考虑。否则,他不必在军队出发后才采取行动。曹操南伐表面是对刘表的攻击,但实际上也把孙权纳入了进攻范围,孔融与孙权有着密切的使节联系,这无疑使曹操提前采取了杀戮行动。
试想一下,孔大圣人在朝廷享有广泛的声誉,还能影响军队,如果南征全面展开,稍微张张嘴皮子,曹操的头皮估计会烦的发麻。此外,公然杀害孔融可以恐吓庙堂和公众,使亲汉派不敢在后方鲁莽行事。
另一方面,即使他没有犯对孙权这个错误,待阿满从南凯旋,孔融也没几天可活。呵呵,想死在荀彧之后?恐怕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除非像司马懿一样,前面的脚是踏在汉朝,当不想让曹家屈服的忠臣,在操贼的虚张声势下,他后脚就能成为大魏的开国重臣,笑了。
谈谈对“无恩理论”的个人看法:在家里,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不要看表面意义。在学校,老师教我们联系上下文。有些人这两个都没有。我还以为他有很高的论断。断章取义地取了一句话,还是说他通常阅读地摊文学作品?
这确实是《后汉书》中所记载的。可惜孔融是著名的孝子。一次孔融去游学时,看到有人在坟包哭泣,他直接杀了人家,因为这人没有流露悲伤的表情。所以搬出论据,你说他到底是不是支持孝道?
后来,孔融被灭族。他9岁的儿子本可以逃命,但认为自己的性命与父亲攸关。遂放弃求生的努力引颈就戮。这就是俗语“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由来。搬出论据,你说他是否是用孝道来教育他的儿子?
孔融的“无恩论”有一个前提。是因为汉代有一个制度,只要孝子的名声到了一定层面就可以当官,所以有很多愚蠢的孝道引发的可怕事件,有些人为了出仕可以毫无底线地做任何事,如:埋子救母、易子而食。这就是为什么他写了这个没有父母恩惠的理论。
易言之,反对的是在2000年前的城邦社会:强行以“恩典”为名,而建立的所有背后都是奴从的关系。“你对我很好”:意味着我发誓服从你。“我对你很好”意味着:我命令你必须服从我。与此类似,还有过于夸大的皇恩、国恩、老板恩和大哥恩。
问题在于,孔融的想法太先进了,只适用于现代。是的,从现在80、90很多年轻的父母来看,都是按照这个理论来教育子女的!如果这句话当年没有被阉割,那肯定是网传八方的杰作。
当然了,扩充到现实世界,不可否认存在有生无养、养儿防老,甚至是长期虐待、遗弃的现象。这些不合理的事情足以让旁观者咬牙切齿,义愤填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真的看不出这些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任何善意。恐怕不是“无恩”,而是有仇。
如近代胡适曰:树本无心结子,我亦无恩与你。此乃胡适对子女的认知。清楚表明,胡适并不想要儿子,但并没有抛弃他,而是抚养他。胡适对待儿子的态度不是传统意义的要求儿子尽孝,而是告诉儿子会以平等的态度相处,并希望他做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