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女训之祖”班昭,是怎么大坑特坑中国女性的?(五)

“中国女训之祖”班昭,是怎么大坑特坑中国女性的?(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子国学 访问量:1176 更新时间:2024/1/16 10:54:12

上回我们说到:

“中国女训之祖”的大学问家班昭,她的《女诫》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下降和社会风尚的转移。极大的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也束缚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女诫》的核心思想就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和忠贞守节。

班昭的思想,其实来自周代。她对周代“圣人思想”产生了严重误读。而这种误读,也是根源于那个时代儒生很普遍的严重隔膜,造成的误读。

我们看她在《女诫》中,是如何解读《诗经》的?

《诗经·斯干》有这样的句子: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如果我们已经明白:周人顺应“阴阳”的哲学思想,就会明白:

男孩子放床上,是顺应“高上”之位,因为男子属于“阳刚”之性;

给他穿上端庄的外衣,是让他学会端庄的品格,因为“男主外”;

给他玉璋玩耍,是让他从小懂得“玉”的美德(古代人认为“玉有五德”),因为“君子如玉”。

女孩子放在地上,是因为女子属于“柔顺”之性,属于“坤”,以“卑下”来顺应她的位置;

给她穿上内衣,是让她学会柔顺的美德,因为“女主内”;

给她“瓦”玩耍,是让她早点接触女红,因为女性的职责,就是“采葛丝麻”之事。

这里描写的男孩和女孩,都是帝家的孩子。

周代男女是平等的,同一家族的子女,尤其是帝王之家的男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可是,汉代的思想,和周代已经隔膜了。

到了班昭这里,她的解释是: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这样,原本是适应“坤德”的“卑下”,转换成了地位的“卑下”。

同样,《女诫》“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前面两句还符合周代的理念,但是后面两句中“女以弱为美”,翻遍《礼记》和《诗经》,没有一点观念思想,是“以弱为美”的。

以“柔顺”为美德,就这样,悄无声息,转换成“以弱为美”。

比如,《礼记》:“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信,事人也;信,妇德也。

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信,就是诚实不欺骗。“信,事人也”,就是男子对女子要“以信相待”,平时周人强调要“谦逊”的谦逊词,诸如敝庐、鄙人、贱物等谦逊词都不准说了,对将要迎娶的妻子,一定要诚信,聘礼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可以欺骗,也不谦称;

同样的道理,女子对男子也要“以信相待”,“信,妇德也。”

一旦夫妻成就婚姻,就要平等对待,真诚不欺,以求白头偕老。

所以夫君诚信对待妻子,而妻子也诚信相待。一旦夫妻关系确立,就终身到老。丈夫死了,妻子也不再改嫁。

周代人将婚姻当作慎重而严谨的大事,追求婚姻的长久性和稳固性。“夫死不嫁”是一种倡导性的美德,是夫妻之间的人伦,并不是禁令。

周代女子再嫁很多,这一点,在《诗经》中也有表现。

但是,在班昭的《女诫》里,变成了这样:

“《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这样,周代由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敬重,转换成

男方拥有再婚权力,而女方丧失再婚权力的不对等关系。

又有“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

这里,夫君已经变成了“夫主”,是妻子的主子了。

班昭的“合理性转化”之后,周代的“夫妻平等”的美好家庭关系,

已经转变成夫君为主子,妻子为奴仆一般的“礼义”关系了。

文人害人,还能比这更厉害的吗?

继班昭之后,汉儒再度将周代圣王思想,进行“误解”的,还有臭名昭著的“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一样是被严重歪曲的。这种歪曲后的思想,使后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以至于视为毒草,破口大骂,竭尽全力去毁灭。

其实,真的只是“误读”而已。预知后事,且待下回。

文子国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179篇原创内容

18个

收录于合集#诗经

上一篇三大穷儒,误了多少中华前程(四)

更多文章

  • 清水洗历史:从班昭看婕妤,才女的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深秋浅巷白衬衫标签:班昭,班婕妤,赵飞燕,孝成皇帝,班固,太后

    清水洗历史,樱桃小果上桌:从班昭看婕妤,才女的不同作者:伊君班婕妤是祖姑,班昭是孙侄女。孙侄女和祖姑都是才女。才女似乎也有着才女的不同,各自的同和不同。相同的都是才女,不同的也就是时代,就是经历。经历自然属于各自。在经历中有着相似,在相似中又有着差异。差异的也就是班婕妤就是班婕妤,而班昭还就是班昭。

  • 东汉才女班昭,续写《汉书》青史留名,晚年《女诫》充满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成博士旅游频道标签:女诫,班昭,班超,汉书,班固,邓绥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女子,以诗书文字延伸自己的心灵。千年的文明在时间里湮没,亘古不变的历史在岁月中沉积,尘埃里仿若有一个身影,逐渐清晰......我独自躺在床上,静待人生最后一刻的到来......一刹那间,我的记忆涌上心头。公元45年的一天,在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的一处人家,伴随着一阵阵啼哭声

  • 万茜登《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一个人演完班昭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讲故事的80后媒体人标签:班昭,典籍里的中国,万茜,汉书,柳如是,正史

    近日,演员万茜因为一则#万茜一人演了老中青三代班昭#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万茜一人分饰女史家班昭青中老三个年龄阶段,舞台呈现引人入胜,感动了无数网友。《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

  • 班昭:中国第一位修正史的女史学家,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通透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班昭,班固,班超,汉书,女诫,班彪,汉朝,司马迁,曹大家,修正史,科学家,女史学家,历史学家

    一位名人说过:“认真的精神,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钰姐深以为然,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清醒,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班昭即如此。班昭是中国第一位撰修正史的女史学家,班氏一门文武英杰,两代史学巨擘。父亲班彪是著名史学家,兄长班超著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未竟而亡。班昭继承父兄遗志修《汉史》,后被皇帝召进宫教授皇

  • 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守寡后写一本书,祸害中国女性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过去的梦呀标签:班昭,班固,女诫,汉书,史书,邓绥

    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守寡后写一本书,祸害中国女性两千年天下将令2022-07-2411:58四川天下未来车官方百家号关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不少史学家心中,一直都有很高的评价。相较于其他史书而言,《汉书》言简意赅且事事完备,堪称中国史书的模范代表作品,与《史记》《后汉书》《三

  • “中国女史学家第一人”班昭,我欣赏这样活着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班昭,女诫,班固,汉书,史书,范晔

    有书君说在中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女子虽说不多,但总有那么几位“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凭借自己的德行和才华,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但仔细想想,古往今来,能诗善文的才女不在少数,而蘸墨写史的女子却寥寥无几。在古代,有资格讲经著史的多为男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史”的作者,几乎清一色都是男子。不过,

  • 寡妇班昭为何受到了世人及太后的追捧?

    历史解密编辑:爱骑行的张标签:班昭,班固,太后,汉书,大儒,汉朝,科学家,历史学家

    班昭,字惠班,家学渊源,才华横溢。她的父亲班彪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班昭本人也经常被召入宫中,教皇后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他为师。十四岁嫁给同县曹师叔,后人称班昭为“曹大家”,生活幸福美满。班昭是中国古代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女性,她是女赋作家、女史学家、女政治家,甚至有人称她为数学家。而关于她的一

  • 蔡文姬嫁过三个男人,还是曹操对她好,她是曹操的白月光吗

    历史解密编辑:飞云如水标签:曹操,匈奴,丞相,董卓,汉朝,诗人,曹魏,三国,蔡文姬

    208年,35岁的蔡文姬由曹操做主,嫁给了22岁的董祀。洞房花烛夜,董祀看了看这个三婚的新娘,连盖头都没揭,转身离去。直到曹操要砍他的头,董祀才追悔莫及。蔡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丫闯进曹府,跪求曹操饶董祀一命。曹操望着眼前的女子,长叹一声,这还是当初那个才情卓绝,面若桃花的小师妹吗……他的小师妹是大儒

  • 浙江一萌娃扮成蔡文姬去逛商场,路人纷纷被萌翻:边走边“回奶”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撒哥标签:蔡文姬,回奶,萌娃,萝莉,游戏

    导语:萌娃扮成游戏里的人物蔡文姬,卡姿兰大眼睛太可爱了,网友:太可爱了,搭配一个婴儿车,简直就和游戏里面一模一样。近日,在浙江丽水,有网友给大家分享了一段非常可爱的视频。原来在丽水某商场内,一个小女孩打扮成了游戏里面蔡文姬的样子,蔡文姬本身就是一个萝莉的形象,所以让这个年幼的小女孩来cosplay那

  • 曹操喜欢蔡文姬,为何从匈奴赎回她后,要将她嫁给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曹操,蔡文姬,董卓,甄宓,匈奴,关羽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李三观《野史纲目》第2045期——野史纲目——曹操从不做亏本的买卖,所以在蔡文姬这个事上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谜团。他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却为何让她另嫁了他人呢?蔡文姬容貌不俗,且被评作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之首,女子中才华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数,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