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四岁让梨,妇孺皆知,但后面的故事老师却没有告诉你!

孔融四岁让梨,妇孺皆知,但后面的故事老师却没有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3564 更新时间:2024/2/9 5:49:36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对于孔融四岁就能让梨的故事,无疑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但是,孔融后面的故事,却几乎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

作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作为孔子这位圣人的后人,孔融成为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而就孔融的结局,更是和三国诸侯曹操形成了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所杀。那么,问题来了,孔融到底做了什么,一向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何要杀了他呢?

首先,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他因为孝行,从而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众所周知,汉朝以孝治国,并且还通过举孝廉的方式,以此来选拔人才,比如曹操就是举孝廉出身的。在成年之后,孔融因为自身的才华和孝行,所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

后来,权臣董卓篡夺了东汉王朝的大权,并且准备废掉汉少帝刘辩,这让孔融看不下去了,于是和董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董卓输掉了辩论,而孔融自然也被排挤出朝廷中枢,被派到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北海国,基本对应今日的山东省潍坊市一带。换而言之,孔融所担任的北海国国相,和郡守、太守差不多。

东汉末年,北海国一带受到了黄巾军的袭扰,于是,孔融派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刘备获悉后,立即发兵帮助孔融解围。在黄巾起义逐渐被平定后,袁绍和曹操成为中原地区两个强大的诸侯。不过,因为孔融看出来袁绍、曹操都不是真心忠于东汉王朝的,自然不愿意投靠袁绍或者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的长子袁谭进攻北海国,虽然孔融在治理北海国的过程中颇有成绩,但是,孔融在作战方面,却是一窍不通。在袁绍的大军已经攻入到城内时,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更让孔融饱受争议的是,很可能是他自己光顾着逃跑,他的妻儿都被袁绍大军俘获了。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自此之后,如果孔融安于职守的话,或许可以获得善终的结局。不过,一向直言不讳的孔融,不仅面对董卓时毫不退缩,在面对曹操时,更是无所畏惧。在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在得知这一事件后,孔融立即写信给曹操,表达了讽刺的态度。

虽然《三国志》等史料中没有记载曹操的反应,但是,遭到讽刺,总是会心中不悦的。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道:“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不久之后,因为战乱的原因,曹操上表汉献帝刘协,主张禁酒,但是,孔融又傲慢地驳斥了曹操的意见。

最后,对此,曹操已经对孔融起了杀心,不过,因为孔融名重天下,曹操只能表面上装着容忍。在此背景下,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而这,无疑给了曹操除掉孔融的借口。在此背景下,曹操派遣手下将孔融拘押起来,并定下了“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中记载:(八月)壬子,太中大夫孔融弃市。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孔融正式被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总的来说,对于孔融来说,晋朝葛洪在《抱朴子·清鉴》中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孔融、边让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也即虽然孔融在文学上拥有不错的成就,但是,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下,孔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来说,孔融生不逢时,所以落下了悲惨的结局。而这些事情,绝大部分老师自然不会告诉学生。

更多文章

  • 孔融被抓后,9岁儿子没有惊慌依旧玩耍,随后说8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孔融,曹操,董卓,何进,孔子,曹丕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父母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历史上,这个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政坛上颇有建树,可惜晚年还是被奸人所害。当时他的家中长子只有九岁,面对前来抓捕的官兵却依然面不改色,只随口说出了八个字,随后便引颈就刑,而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孔融到底为何

  • 一场政治风波,八个字长存千古!孔融九岁儿子名言感动世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涛说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刘备,北海,东汉,三国,汉朝,汉献帝,建安七子

    孔融的生平事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他是孔子的后代,生于公元153年。由于家族的底蕴和他本身的才华,他早早便成为了汉献帝的臣子,一直在朝堂上为汉室效力。然而,公元190年,董卓突然攻占洛阳,夺取了汉献帝的权力,成为了朝廷的最高权力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需要获得像孔融这样的名人的支持。但是,

  •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你知道长大后的孔融吗?难怪老师从来不说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汉献帝

    《后汉书·孔融传》中《融家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是家喻户晓,那长大之后的孔融又成了什么样子呢?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出名是13岁,此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过度,需要

  • 妇孺皆知的孔融,竟死于直性子?孔融:都怪我“想当然”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孔融,曹操,刘表,董卓,三国,诗人,汉献帝,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凭着感觉或者常规印象去推断一些事情的结果,我们就会说这些人犯了“想当然”的毛病。这往往会让他们对于之后存在的困难出现轻视的心理,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而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想当然”的东汉名士孔融也因为这句话遭受了灭顶之灾,只不过他的祸患并不完全是因为多嘴造成的,其背后还

  • 孔融以孝闻名于州里,为什么会说出''寄物缶中''这样的激烈言辞?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孔融,曹操,李膺,董卓,刘备,公孙瓒

    孔融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历史人物,他的让梨的故事也成为幼儿教育的典型案例。其实让梨只不过是孔融的人生轨迹中的早期的小插曲。孔融这个人物的经历很有意思,他以孝道闻名;在做官的时候杀死了一个''不孝''的人;最后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被处死。孔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寄物缶中

  • 曹操原本只想杀孔融,孔融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孔家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曹操,孔融,孔家,李膺,董卓,袁绍,诗人,东汉,汉朝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9岁的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却惨遭满门抄斩。孔融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曹操又是一个爱才之人,为何会在孔融投靠其12年后,将他杀了呢?而孔融被曹操派来的人抓走后,他的家族为何仅仅因为孩童的一句话,而被斩草除根了呢?孔融是儒学大家孔子的二十代孙,从

  • 孔融被处死之前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了八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术,汉献帝,曹丕

    说起孔融,他可是很有来头,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20世孙。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还有一个和兄弟争死的故事。那是东汉末期,朝廷昏暗,宦官迫害忠良,一个叫张俭的人被宦官追杀,张俭不得不四处逃命。宦官残暴,不顾国法,居然宣扬:只要有人窝藏张俭,一律治罪,有人

  • 孔融让梨:中国的道德典范,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孔融,儒家,中华,反面教材,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长河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它警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比如,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好品德,告诉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 孔融:以孝闻名,以不孝罪名结束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孔融,曹操,祢衡,李膺,袁术,刘备

    文:有点儿(读史专栏作者)我们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里就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为我们树立了从小就懂礼让知孝顺的榜样。而且孔融非常聪明,擅长诗词歌赋,文章写得相当漂亮,成年后就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儒,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见他的文采风流!可

  • 由于粮食紧缺,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女子误国,你咋不禁止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操,孔融,汉献帝,曹丕,刘表,妲己

    东汉末年,曹操要禁酒,孔融:“你咋不禁止结婚?”曹操想扩大地盘,孔融:“不符合古制!”曹操想征讨刘表,孔融:“刘表好着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事还得从曹操迎回汉献帝说起。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然后打着天子的名号招贤纳士。得知这一消息,名士孔融非常高兴,一改往日对曹操的拒绝,屁颠屁颠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