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父母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历史上,这个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政坛上颇有建树,可惜晚年还是被奸人所害。
当时他的家中长子只有九岁,面对前来抓捕的官兵却依然面不改色,只随口说出了八个字,随后便引颈就刑,而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孔融到底为何被杀?他的长子又说了怎样的八个字,才能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儒家学派的天才孔融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们家祖上大多受到皇帝的礼遇,因此入朝为官,身居高位的不在少数,他的父亲也是朝廷栋梁,从担任太山都尉一职。
拥有这样的身份背景,身上又流淌着大儒孔子的血脉,孔融自然也是天赋惊人,勤奋好学的他少时就已经博览群书,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公元169年,名士张俭因为得罪了朝廷的奸臣,遭到了陷害被秘密追捕,为了躲避风头,张俭便来到了孔家,想要投奔自己的好友,也就是孔融的哥哥孔褒。
但他达到孔家之时,正逢孔褒在外游历,家中只有16岁的孔融留守。张俭觉得孔融少不更事,并不想与他细说,准备离开。却不想孔融看出了他的窘迫,表示哥哥不在,自己也是东道主,张俭这才放下心结住了下来。后来东窗事发,张俭虽然争取到了逃跑的机会,孔融兄弟却因此被捕入狱。当时朝廷要求找出主犯,兄弟二人乃至母亲纷纷拦罪,都说是自己的罪责。
县官游移不定,无法判决,便上报了朝廷,最终朝廷被他们三人的亲情感动,也查证到此事却与孔家并无太大关联,最终赦免了他们。因为这件事情,孔融的仁孝忠义之名传遍了当地,有的州郡听说之后,纷纷邀请他来到自己的地区做官,却都被孔融给拒绝了,因为他本身并不想争名夺利。后来司徒杨赐找到他,也想要邀请他入朝为官,一开始他是不愿意的,但听说工作内容是暗访调查那些贪官污吏之后,立刻犹豫地就上任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是为国为民的大事。
刚直不阿的政治生涯正所谓,一入朝堂深似海,孔融虽然本意是匡扶社稷,为国尽忠,但是等他真的进入朝堂之内,才明白里面的尔虞我诈,千难万险。光和七年,河南尹何晋升为了大将军,杨赐朝事繁重,便派遣孔融带着贺礼与名片前去祝贺。可能是因为主人地位超凡,连带着门童也仗势欺人,对孔融这样的小官爱答不理的,甚至都懒得通传。
孔融一生知节守礼,对门童这样的行为非常气愤,一怒之下直接选择了带着东西回到了住处。孔融的态度让河南尹属的官员们觉得丢了面子,想要派遣剑客去追杀孔融。幸而何进身边还有懂礼明事的人,提示他孔融好名声在外,结交好处远大于结怨。何进觉得很有道理,不仅对孔融的甩手离去不恼怒,还升了他的官。但孔融终究与他们这伙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快选择了称病脱身。
几年之后,能力超群的孔融再次被朝廷启用入朝为官。当时皇帝完全就是个傀儡,朝中的大半权势都掌握在奸臣董卓一人手中,而他对其他朝臣的态度完全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朝中众臣为了自保,即使心里再愤恨,也不会在明面上与董卓起冲突,唯有刚直不阿的孔融坚决与董卓对垒。董卓怀恨在心,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将他调到了匪徒猖獗,危险落后的北海国自生自灭。
董卓本意是想让孔融被混战的起义军杀死,这样既解恨,又保全了他自己的名声,毕竟孔融这样的孔儒后代,他也不敢随便就杀了。但董卓没想到的是,孔融达到北海之后,竟然将混乱的北海得井井有条,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孔北海”。孔融的名声传开之后,想要拉拢他的阵营不在少数,其中最强的势力莫过于袁绍与曹操等人。然而孔融却并不爱搭理他们,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谋朝江山社稷的奸佞,唯有出身汉室的刘备能够得到他的一丝好感。
脾气倔强惹杀身之祸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封孔融为将作大匠,很快又升任少府,因其曾经的贤良仁善之名,朝中众臣乃至汉献帝都很尊重他的意见,许多原本定下的旨意都因他的劝阻,改变了主意。然而孔融即使人到中年,身居高位,也是改不了他有些执拗的性格,面对同朝为官的权臣曹操,他是一百个看不惯,经常明里暗里对他进行嘲讽。
曹操攻占邺城之后,曾大肆屠杀百姓,又任由手下军将掳掠妇女姑娘,当时他看上了袁熙的儿子甄宓,却没想到被儿子捷足先登。孔融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幸灾乐祸的写信嘲讽,还以武王与周公来比喻他与儿子曹丕。公元207年,曹操出征乌桓,看不惯他的孔融继续嘲讽,还在他上奏请求禁酒的时候,一味地与他对着干。曹操多疑狠辣,从来不是好欺负的,作死孔融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终局,最终以多项子虚乌有的罪名将其处死。
结语:出身孔儒世家,自身又满腹经纶,孔融确实是当代大家,但他也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为人性格过于执拗,这才最终落得断子绝孙,全家抄斩的惨痛结局。本来贤名远扬四海的他,是自带“保护伞”的,起码上位者因为这个名声不会轻易杀他。但实在架不住他自己作死,不仅不愿意向强权低头,更是要主动讥讽对手,不断挑衅,简直就是当代“杠精”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