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被抓后,9岁儿子没有惊慌依旧玩耍,随后说8个字,成千古名句

孔融被抓后,9岁儿子没有惊慌依旧玩耍,随后说8个字,成千古名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3580 更新时间:2024/2/9 5:50:00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父母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历史上,这个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政坛上颇有建树,可惜晚年还是被奸人所害。

当时他的家中长子只有九岁,面对前来抓捕的官兵却依然面不改色,只随口说出了八个字,随后便引颈就刑,而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孔融到底为何被杀?他的长子又说了怎样的八个字,才能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儒家学派的天才孔融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们家祖上大多受到皇帝的礼遇,因此入朝为官,身居高位的不在少数,他的父亲也是朝廷栋梁,从担任太山都尉一职。

拥有这样的身份背景,身上又流淌着大儒孔子的血脉,孔融自然也是天赋惊人,勤奋好学的他少时就已经博览群书,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公元169年,名士张俭因为得罪了朝廷的奸臣,遭到了陷害被秘密追捕,为了躲避风头,张俭便来到了孔家,想要投奔自己的好友,也就是孔融的哥哥孔褒

但他达到孔家之时,正逢孔褒在外游历,家中只有16岁的孔融留守。张俭觉得孔融少不更事,并不想与他细说,准备离开。却不想孔融看出了他的窘迫,表示哥哥不在,自己也是东道主,张俭这才放下心结住了下来。后来东窗事发,张俭虽然争取到了逃跑的机会,孔融兄弟却因此被捕入狱。当时朝廷要求找出主犯,兄弟二人乃至母亲纷纷拦罪,都说是自己的罪责。

县官游移不定,无法判决,便上报了朝廷,最终朝廷被他们三人的亲情感动,也查证到此事却与孔家并无太大关联,最终赦免了他们。因为这件事情,孔融的仁孝忠义之名传遍了当地,有的州郡听说之后,纷纷邀请他来到自己的地区做官,却都被孔融给拒绝了,因为他本身并不想争名夺利。后来司徒杨赐找到他,也想要邀请他入朝为官,一开始他是不愿意的,但听说工作内容是暗访调查那些贪官污吏之后,立刻犹豫地就上任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是为国为民的大事。

刚直不阿的政治生涯正所谓,一入朝堂深似海,孔融虽然本意是匡扶社稷,为国尽忠,但是等他真的进入朝堂之内,才明白里面的尔虞我诈,千难万险。光和七年,河南尹何晋升为了大将军,杨赐朝事繁重,便派遣孔融带着贺礼与名片前去祝贺。可能是因为主人地位超凡,连带着门童也仗势欺人,对孔融这样的小官爱答不理的,甚至都懒得通传。

孔融一生知节守礼,对门童这样的行为非常气愤,一怒之下直接选择了带着东西回到了住处。孔融的态度让河南尹属的官员们觉得丢了面子,想要派遣剑客去追杀孔融。幸而何进身边还有懂礼明事的人,提示他孔融好名声在外,结交好处远大于结怨。何进觉得很有道理,不仅对孔融的甩手离去不恼怒,还升了他的官。但孔融终究与他们这伙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快选择了称病脱身。

几年之后,能力超群的孔融再次被朝廷用入朝为官。当时皇帝完全就是个傀儡,朝中的大半权势都掌握在奸臣董卓一人手中,而他对其他朝臣的态度完全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朝中众臣为了自保,即使心里再愤恨,也不会在明面上与董卓起冲突,唯有刚直不阿的孔融坚决与董卓对垒。董卓怀恨在心,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将他调到了匪徒猖獗,危险落后的北海国自生自灭。

董卓本意是想让孔融被混战的起义军杀死,这样既解恨,又保全了他自己的名声,毕竟孔融这样的孔儒后代,他也不敢随便就杀了。但董卓没想到的是,孔融达到北海之后,竟然将混乱的北海得井井有条,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孔北海”。孔融的名声传开之后,想要拉拢他的阵营不在少数,其中最强的势力莫过于袁绍与曹操等人。然而孔融却并不爱搭理他们,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谋朝江山社稷的奸佞,唯有出身汉室的刘备能够得到他的一丝好感。

脾气倔强惹杀身之祸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封孔融为将作大匠,很快又升任少府,因其曾经的贤良仁善之名,朝中众臣乃至汉献帝都很尊重他的意见,许多原本定下的旨意都因他的劝阻,改变了主意。然而孔融即使人到中年,身居高位,也是改不了他有些执拗的性格,面对同朝为官的权臣曹操,他是一百个看不惯,经常明里暗里对他进行嘲讽。

曹操攻占邺城之后,曾大肆屠杀百姓,又任由手下军将掳掠妇女姑娘,当时他看上了袁熙的儿子甄宓,却没想到被儿子捷足先登。孔融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幸灾乐祸的写信嘲讽,还以武王与周公来比喻他与儿子曹丕。公元207年,曹操出征乌桓,看不惯他的孔融继续嘲讽,还在他上奏请求禁酒的时候,一味地与他对着干。曹操多疑狠辣,从来不是好欺负的,作死孔融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终局,最终以多项子虚乌有的罪名将其处死。

结语:出身孔儒世家,自身又满腹经纶,孔融确实是当代大家,但他也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为人性格过于执拗,这才最终落得断子绝孙,全家抄斩的惨痛结局。本来贤名远扬四海的他,是自带“保护伞”的,起码上位者因为这个名声不会轻易杀他。但实在架不住他自己作死,不仅不愿意向强权低头,更是要主动讥讽对手,不断挑衅,简直就是当代“杠精”没错了。

标签: 孔融曹操董卓何进孔子曹丕

更多文章

  • 一场政治风波,八个字长存千古!孔融九岁儿子名言感动世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涛说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刘备,北海,东汉,三国,汉朝,汉献帝,建安七子

    孔融的生平事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他是孔子的后代,生于公元153年。由于家族的底蕴和他本身的才华,他早早便成为了汉献帝的臣子,一直在朝堂上为汉室效力。然而,公元190年,董卓突然攻占洛阳,夺取了汉献帝的权力,成为了朝廷的最高权力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需要获得像孔融这样的名人的支持。但是,

  •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你知道长大后的孔融吗?难怪老师从来不说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汉献帝

    《后汉书·孔融传》中《融家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是家喻户晓,那长大之后的孔融又成了什么样子呢?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出名是13岁,此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过度,需要

  • 妇孺皆知的孔融,竟死于直性子?孔融:都怪我“想当然”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孔融,曹操,刘表,董卓,三国,诗人,汉献帝,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凭着感觉或者常规印象去推断一些事情的结果,我们就会说这些人犯了“想当然”的毛病。这往往会让他们对于之后存在的困难出现轻视的心理,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而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想当然”的东汉名士孔融也因为这句话遭受了灭顶之灾,只不过他的祸患并不完全是因为多嘴造成的,其背后还

  • 孔融以孝闻名于州里,为什么会说出''寄物缶中''这样的激烈言辞?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孔融,曹操,李膺,董卓,刘备,公孙瓒

    孔融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历史人物,他的让梨的故事也成为幼儿教育的典型案例。其实让梨只不过是孔融的人生轨迹中的早期的小插曲。孔融这个人物的经历很有意思,他以孝道闻名;在做官的时候杀死了一个''不孝''的人;最后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被处死。孔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寄物缶中

  • 曹操原本只想杀孔融,孔融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孔家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曹操,孔融,孔家,李膺,董卓,袁绍,诗人,东汉,汉朝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9岁的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却惨遭满门抄斩。孔融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曹操又是一个爱才之人,为何会在孔融投靠其12年后,将他杀了呢?而孔融被曹操派来的人抓走后,他的家族为何仅仅因为孩童的一句话,而被斩草除根了呢?孔融是儒学大家孔子的二十代孙,从

  • 孔融被处死之前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了八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术,汉献帝,曹丕

    说起孔融,他可是很有来头,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20世孙。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还有一个和兄弟争死的故事。那是东汉末期,朝廷昏暗,宦官迫害忠良,一个叫张俭的人被宦官追杀,张俭不得不四处逃命。宦官残暴,不顾国法,居然宣扬:只要有人窝藏张俭,一律治罪,有人

  • 孔融让梨:中国的道德典范,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孔融,儒家,中华,反面教材,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长河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它警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比如,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好品德,告诉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 孔融:以孝闻名,以不孝罪名结束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孔融,曹操,祢衡,李膺,袁术,刘备

    文:有点儿(读史专栏作者)我们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里就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为我们树立了从小就懂礼让知孝顺的榜样。而且孔融非常聪明,擅长诗词歌赋,文章写得相当漂亮,成年后就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儒,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见他的文采风流!可

  • 由于粮食紧缺,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女子误国,你咋不禁止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操,孔融,汉献帝,曹丕,刘表,妲己

    东汉末年,曹操要禁酒,孔融:“你咋不禁止结婚?”曹操想扩大地盘,孔融:“不符合古制!”曹操想征讨刘表,孔融:“刘表好着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事还得从曹操迎回汉献帝说起。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然后打着天子的名号招贤纳士。得知这一消息,名士孔融非常高兴,一改往日对曹操的拒绝,屁颠屁颠地跑

  •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为何长大后会弑母?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青檀子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曹丕,孔子,诗人,三国,汉朝,东汉末年

    《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听过吧,这是从小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习的范例,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四岁的孔融每次吃梨时,总拿最小的,从而把大的那一个让给哥哥。”这一段也被收录至《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千百年来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就拥有良好美德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