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地王刘谌:后主刘禅之子,如果劝动父亲死战不降,能否拯救蜀汉

北地王刘谌:后主刘禅之子,如果劝动父亲死战不降,能否拯救蜀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清川知行 访问量:4790 更新时间:2023/12/31 0:00:48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邓艾逼近成都,蜀臣谯周于是力劝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自此灭亡。但刘禅之子刘谌(chen)却十分有骨气,力劝父亲力战不降。如果刘禅采纳刘谌之策,能否避免蜀汉灭亡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出身皇室

刘谌出身蜀汉皇室,为后主刘禅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性格刚烈。景耀二年(259年),刘谌与两个弟弟刘恂、刘璩同时获封,自己受封北地王,刘恂获封新兴王,刘虔获封上党王。

二,反对投降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了提升声望而派大将邓艾、钟会等人伐蜀,引发了魏灭蜀之战。然后魏军进展迅速,钟会率领的主力与蜀军在剑阁对峙;邓艾率领的偏师则发动奇袭,走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女婿诸葛瞻出击,结果其兵败身死。

刘禅见形势危急,急忙召群臣商议对策。蜀汉群臣对此莫衷一是,分为出城降魏,投奔东吴,退守南中等三派。光禄大夫谯周于是劝刘禅投降,认为魏强吴弱,东吴早晚为曹魏所灭,所以投吴不行;魏军逼近成都,逃往易守难攻的南中已来不及了,还不如早日投降;曹魏志在一统天下,为了招抚东吴,必定会善待蜀汉君臣。

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汉晋春秋)

刘禅思虑再三,认为谯周说的十分有理,便决定向邓艾献城投降。刘谌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出言劝谏说:“如果到了穷途末路,国力耗尽的地步,祸患一定会降临。那我们父子君臣就应该背水一战,为江山社稷而死,那死后也就有面目去见先帝了。”

[图片9]

但刘禅不听儿子刘谌之言,执意派谯周带着玉玺等物品出城向邓艾投降。刘谌对此感到十分绝望,于是先去祖父刘备的庙里大声痛哭,然后杀掉妻子与孩子,随后自杀。刘谌的下属对此感到十分痛心,无不为他的死嚎啕痛哭。

三,能否拯救蜀汉

如果刘禅采纳刘谌的建议,死战不降,那蜀汉极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而避免灭亡,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诏诸军大举伐汉,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馀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馀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图片11]

首先邓艾是孤军深入,兵力只有三万多人,加上沿途损耗及驻军,围攻成都的兵力并不多。况且江油守将马邈等人投降邓艾没多久,人心未附,所以邓艾对他们也不敢十分信任。如果邓艾攻打成都不利,那马邈极有可能再次叛变而回投蜀汉。另外邓艾是从江油小道进军,轻装急进,没有携带攻城器械,自然无法围攻成都。

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三国志·刘璋传)

[图片13]

其次成都是蜀汉都城,城池坚固,足够刘禅据城坚守多日而与邓艾抗衡。益州之战时刘璋原本就能凭借成都固守一年,但他性格懦弱,加之不忍百姓再遭受战火,这才主动投降。如果刘禅能够固守成都,那邓艾短时间内必然无法破城,双方就会陷入长期对峙。魏军是异地作战,粮草补给艰难,自然无法长期作战,只能退军。

再次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将姜维率军死守,钟会的大军毫无办法,只能是驻兵不前。如果姜维留部分兵力死守,一部分兵力回救成都,那邓艾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必然无法完成灭蜀大业,只能是兵败而还。况且东吴也派援军救蜀,只要吴蜀两军汇合,必然能击退魏军。

[图片15]

最后蜀汉在巴蜀之地经营近五十年,是刘璋父子据有该地时间的两倍,在治理当地方面也比刘璋好得多。虽然蜀汉一贯采取打压益州世族而不得当地世族的支持,但却对百姓好不少。只要刘禅选择坚守,再有城内民众的支持,固守三年五载不成问题。刘禅的形势与赤壁之战前的孙权相似,但形势比他要好不少,孙权都能选择力战击退曹操,那刘禅死战自然也能保蜀汉不亡。

标签: 刘谌刘禅后主蜀汉邓艾钟会

更多文章

  • 蜀汉最后的脊梁——北地王刘谌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刘谌,蜀汉,刘禅,姜维,诸葛瞻,刘备

    说起三国蜀汉末期最让人扼腕叹息的除了幼麟姜维以外还有一位,他就是蜀汉最后的脊梁——北地王刘谌。刘谌是汉怀帝刘禅的第五子,他并不是蜀汉的下一任太子而是一位王爷,刘谌的性格不同于其父刘禅的软弱,自小便性情刚烈,胸有大志。在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后,魏将邓艾奇袭取得了绵竹之战的胜利,蜀汉朝堂中降魏的呼声越来越大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刘禅为何选择了投降,而刘谌却选择了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刘禅,刘谌,蜀汉,曹魏,姜维,刘备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在,谁云汉已亡。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第二任国君。刘谌,刘禅的第五子,在公元259年被封为北地王。在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作为君主的刘禅为何选择了投降,而儿子刘谌却选择了殉国呢?在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认为蜀汉国

  • 三国故事:三国后期,刘禅投降,刘禅儿子刘谌最有骨气,自杀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得丑活得久PLUS标签:刘禅,刘谌,曹操,司马昭,邓艾,诸葛瞻

    三国风云百家谈!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势力,本来曹操很快能够一统天下的,谁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火烧赤壁,重挫了曹魏,开始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三国鼎立的格局,并没有维持多久,最先被灭亡的,是蜀国。起初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是先占有荆州益州,发展壮大,再联合孙吴,等待有利的时机(曹魏内部出现

  • 刘禅投降,刘谌手拎妻子、儿子人头,跑到刘备的昭烈庙拔剑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刘禅,刘谌,刘备,谯周,诸葛亮

    263年,刘禅之子刘谌手拎妻子和三个儿子的人头,跑到供奉爷爷刘备的昭烈庙,失声痛苦一番后,拔剑自刎。魏将邓艾从崇山峻岭的阴平小路进军,攻下绵竹后,眼看着成都唾手可得。此时,刘禅赶紧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这时,有人向刘禅提出建议:先放弃成都,撤入南中七郡之地,依靠地势之险,借助蛮兵之力,他日可再图收复

  • 曹魏最后的忠臣:西晋宗室司马孚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司马孚,曹魏,蜀汉,吴国,司马炎,司马懿

    三国时期,三国里面,国力最强大的,莫过于曹魏——当时的蜀汉,不过割据着荒芜的巴山蜀水,而吴国虽然看起来地盘很大,但是,总体上,吴国也都是一些蛮荒之地——最起码蜀汉和东吴两国总体上能动员的力量,都不及曹魏——毕竟,曹魏占据着中原,而中原,则堪称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最肥沃的土地。看形势,曹魏统一中国,那是没

  • 司马孚为了郭照终生不娶?西晋开国功臣司马望表示很惆怅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司马孚,司马望,曹操,姜维,司马炎

    司马孚终身不娶,让西晋开国功臣之一司马望很惆怅啊。西晋开国后第一次分封宗室,获益最大的就是司马孚家族,他一家的各种王公加起来有十一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司马望。司马望是司马孚的二儿子,很早就过继给司马朗为嗣,所以晋升也是比较快的。在司马昭掌权时,司马望已经是征西将军了,邓艾当时还只是安西将军,都要听司马

  •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实际不过是司马懿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司马孚,司马懿,司马昭,贾充,司马师,曹魏

    必须确定司马孚是一个大大的伪君子,整个司马家都没有一个好人,但为了掩饰,必然得有这么一块遮羞布,谁能干,只能有脸皮最厚的司马孚来“出演”了,虽然司马家的人都会演戏。但能超过司马懿的也只有这位比司马懿小一岁的司马孚了。因为二人的经历实在是太像了,他那句到死都是大魏纯臣的话,和司马懿手指洛水发誓,都有异

  • 司马儁84岁,司马孚93岁,难怪司马懿能熬过三代君王夺取曹魏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司马孚,司马懿,曹魏,曹操,曹丕

    司马懿活了73岁,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曹魏君王,最终从曹芳手里夺取了军政大权,成为了曹魏说一不二的相国。反观老曹家,一代不如一代,这寿命也是短得惊人。曹操算不错了,活了68岁。曹丕一下子就给降到了40岁,曹叡更不给力,只活了36岁。由此可见,老曹家的天数其实就这么两三代的样子,司马懿凭借一己之

  •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到底是不是曹魏的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司马懿,司马孚,曹魏,曹爽,司马昭,曹操

    《晋书》中记载:及武帝(司马炎)受禅,陈留王(曹奂)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控制自己,忍不住说道:“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

  • 三国最隐忍的人物是司马懿?不,而是活到93岁才说出实话的司马孚

    历史解密编辑:飞飞酱故事标签:司马懿,司马孚,曹魏,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

    世人皆以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能隐忍的人物,多次装病,逃过曹操及其后人的猜忌,于60多岁高龄才反戈一击,夺走曹魏江山。可是,有一个人比他还能隐忍,一直没露出真面目!直到临终前,93岁的他才道出真心话,实现了辅佐司马家族夺取江山的重任!这个人就是司马懿的弟弟,自诩一辈子忠于曹魏的司马孚。公元26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