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三分册,将门关坦之。
英风冠寰宇,俊才任骋驰。
烈烈忠臣血,离离原上石。
犹有雄魂在,江流永不息。
作为蜀汉的将二代,关平可以算得上是年轻一辈中最优秀的将才了。从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关平拜在其膝下为义子,就一直追随于身畔,征战于沙场,历尽风雨坎坷,战火硝烟。
关平这个孩子性情忠厚诚实,非常孝顺,由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关羽身边,受到关羽的指点比较多,无论领兵打仗的才能,还是单挑厮杀的武艺,关平都是一流的。咱们看一下关平历次的战斗履历:
1.涪城宴关平和刘封生擒欲行刺的杨怀、高沛;
2.襄阳之战,关平追杀曹仁副将翟元,曹军,一刀斩于马下;
3.樊城之点,三十回合战平曹魏猛将庞德;
4.偃城阻击战,三合击败曹将徐商;
5.五六个回合打退吕建;
6.徐晃偷袭,关平与徐晃交锋,“战不三四合”,后寨火起,关平拔马退走;
7.四冢之战,关平夜袭敌营遭到徐晃伏击,关平与廖化杀出重围;
8.关羽追击吴军,被围南山岗,关平与廖化来援,击退徐盛、丁奉,救出关羽;
9.关羽兵困麦城,廖化出城求救,关平“奋力冲杀”打退丁奉,助廖化突围;
10.关羽从临沮小路突围,遭暗算绊倒被擒,关平来救,“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
大家可以看出,关平的武艺是相当不错的,樊城一战,力敌曹军猛将庞德三十合不分胜负。关平回营对关羽说“与庞德交战,不分胜负”,以关平忠厚诚实的性格,肯定是不会吹牛的。关平自认为能与庞德打平,说明他完全这个实力。后来关羽与庞德交锋,是关平首先发现了庞德欲施暗箭,说明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防御水平比他爹强。
由此可知,关平的武力值虽不如蜀汉五虎将,但也能与魏延、李严相当。这样优秀的一个年轻人,如果能够活下来,假以时日,完全可以成长为与魏延、姜维一样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将才。
那么,为什么关羽被困麦城时,不派关平突围去到上庸向刘封求救呢?
原因很简单,都怪此人突然请命。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关羽的贴身侍卫——廖化。
按正常情况,如果关平去求救兵,刘封是不会不发兵的:首先,刘封与关平相处多年,在刘备征蜀时他们还经常一起作战,是老战友了;其次,关平去向刘封求救,以两人之间的关系,孟达是插不上话的,也不敢反对;再次,刘封再不乐意也不敢不发兵,因为他如果不发兵,关平跑到刘备那里告状,刘封吃不了兜着走。
实际上,当我们细读原文,里面透露出来的一些情景还是非常令人心酸的。
关羽其实想让关平突围,但没有直接说出来。咱们看《三国演义》的76回,关羽兵退麦城,东吴军马团团围住。关羽的部下赵累出主意,劝说关羽派人向刘封求救兵。而关羽则问众人:“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
当时关羽麾下众将,要说武艺最高强,最有可能杀出重围的,就是关平了。关羽这样问,他心里很希望关平能自告奋勇杀出重围,前去上庸求救。但廖化冒出来了,不知道廖化心里是怎么想的。
虽然廖化请命,但关平仍然有机会跑出去,因为他表示要掩护廖化突围(以廖化的武艺独自突围没有什么希望),关羽立即同意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不错的。
关平和廖化出城,东吴大将丁奉率兵来拦截,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趁机就冲出去了。其实这个时候,关平干脆跟着廖化一齐杀出去就对了,历史就改变了,他也可以留活下来,蜀汉的未来就能多一枝擎天之柱。
但关平这孩子实在是太过实诚,他应该是不忍心将已经须发苍白的老父亲独自留在麦城内孤守。这一瞬间,关平也许想过些什么,但他仍然放弃了大好的生存机会,而是选择了又冒险杀回城中。
看到儿子关平去而复回,不知道关羽心中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波动,是深深的遗憾?是无言的责备?是难过?还是欣慰?也许更是一种完全的释怀吧。
关平留下了,人生就是这样,只在心念一瞬之间,你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而随之改变的可能还有许许多多人的命运。如刘封,如孟达,如张飞,如刘备,甚至诸葛亮。
假如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们多么希望,这位年轻人能够深深地望一眼那座重围中的孤城,然后向着西下的斜阳策马而去,再也不要回头。
惜哉,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