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皇位争夺战不像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参与者是三位皇子的母亲:戚夫人、吕后、薄姬。
她们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戚夫人输了,虽然她曾凭着年轻美貌和能歌善舞,打动了刘邦废长立幼的心思,但最终却输得一败涂地。儿子刘如意被毒杀,自己还被剁的支离破碎,扔进了厕所,号曰“人彘”。
谁赢了?
吕后吗?也不是,她只是战胜了戚夫人。到头来,儿子死在前,九族亡在后。两汉之交,遗体又被乱军凌辱。她残忍、血腥的政治手段还让她背负了一世的骂名。
笑到最后的其实是一个存在感超“薄”,处世又很“润滑”的女人。她似乎不想参与,但却是最后的赢家。虽然史记中对她的记录只有只言片语,但透过这些细碎的文字,我们依然能体会到这个女人非同寻常的智慧。
薄姬成功的‘一次性’
薄姬是刘邦从魏王豹那里抢来女人,虽然史书上说,刘邦“见薄姬有色,诏内後宫”。但据我猜测,薄姬相比较其他女人应该不算特别漂亮。因为刘邦是好色的,而且喜欢能歌善舞的女人。想当年进了咸阳,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漂亮女人睡觉,如同孙猴子专挑大而甜美的仙桃,就像老首长往往都喜欢文艺兵。
当初薄姬有两个闺蜜,管小姐和赵子儿。那时的女人没啥大用,无非是靠取悦男人,然后换来一生富贵。薄姬望着这两个姐妹的网红般的整容脸,傻傻的求她们约定“富贵勿相忘”。
熟悉史记的朋友也许会记得,陈胜在寒微之时也曾经说过同样的话,却遭来同伴好一通奚落。而陈胜则用了一句名言怼了回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心中始终有展翅高飞的理想,这便是‘先贫贱后富贵’与‘终生贫贱’的最大区别。不忘初心,理想的境界即使终不能至,但依然心向往之。
当时楚汉战争还没结束,但前线的紧张并不影响刘邦泡妞的心情。在河南宫的成皋台上,性高采烈的刘邦,点了一套二美双飞,并指名管小姐和赵子儿相陪。
经过一番云雨,姐妹俩为刘邦活血化瘀之后,便戏谑的聊起了当年的薄姬那个傻傻的‘约’。刘邦听后,心中非常难过,居然后宫还有我没睡过的女人,不对,这个女人还真是可怜,居然成了姐妹的笑柄。叫来吧,让朕好好疼爱一下这个‘小可怜’。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後薄姬希见高祖。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昨天梦到有条大青龙在我身上”。闻召而来的薄姬并没有因长期冷落而矫情,只有笑脸相迎,全身心的配合。说好听的话,做爱做的事。
刘邦也是风月老司机,这种鬼话虽然骗不了他,但是床上的男人往往对这种风流的语都受用。汉高祖一边按摩腹股沟准备东山再起,一边无耻的附和道:“我现在就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
颠鸾倒凤之后,薄姬就怀孕了,枪法也太准了!让我怀疑这一切都是个阴谋:算好了危险期的薄姬,让好姐妹管小姐和赵子儿故意在刘邦的面前演苦情,欲擒故纵,之后一次性成功。也许你要问,那个时候的女人就会算日子?不要怀疑女人对于自己身体的理解,什么时候能怀孕,她们天生有一种第六感。
怀孕之后的薄姬,安心养胎去了。她知道,将来可以母以子贵,她一生的富贵就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了。自己没有高贵的身份,更加没有强大的娘家。费尽心思的争宠,只会自讨苦吃。躲在一个安稳的去处,谁也不见,把孩子养大教好就OK了。
果然,刘邦去世后,由吕后主持批斗会召开了。入选条件:“戚夫人之属”,就是像戚夫人一类那样受宠的狐狸精们。至于薄姬,谁啊?没听说过,好像色鬼老公在世时没怎么睡过她。看来跟哀家一样,是个可怜的女人,走吧,跟儿子去封国吧。
吕后的‘美人计’
虽然吕后心狠手辣,干掉了刘邦的四个儿子。但吕后对待刘氏的态度其实还是以联合和控制为主,方法就是给你送美女,让她时时刻刻的盯着你,凡是又反动言论的立即统统弄死。
琅琊王刘泽、朱虚侯刘章、赵王刘友、刘恢先后成了吕家的女婿,被间接的控制了起来。此时,吕后回头一看,吕家已经没有适龄的女子可以送出去了。
于是,吕后把身边婢女中年轻貌美又聪明伶俐的窦漪房送给了后来汉文帝,当时的代王刘恒。虽然薄姬母子看起来很低调,但安插个自己人,吕后心里的踏实。
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最能反映吕后的这种心计。
《史记·外戚世家》家在清河,愿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窦漪房因为是赵国人,所以她跟主管分配的宦官说,希望能被派遣到赵国工作,这样可以离家近。结果宦官给忘了,反而把她送到了代国。手续核准以后,窦姬痛哭流涕不肯去,最后是被强逼着才上路的。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个宦官给忘了,而是吕后的主意。在吕后看来,你到是离家近了,没事常回家看看,还能有心思替我当好间谍么?
所以司马迁在前后的行文中用了一句“籍奏,诏可。”来暗示,后面又用“相强乃肯行”来加以肯定。说白了,最后的分配核准权在吕后的手里,你不去,我就逼你去。
窦漪房是哪年送来的,《史记》里没提。只能推测。汉文帝是公元前203年出生的,他的长子汉景帝刘启是他和窦漪房在公元188年造出来的。对了,景帝前面还有个同母的姐姐刘嫖。在今天,无论多么高效的夫妻,最快也是三年造两个。所以吕后把窦漪房送来的时候,汉文帝最大不过十二岁。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懂啥政治套路,阴谋阳谋。不过没关系,老妈薄太后懂。
“儿啊,吕后送来的这块‘好地’,你可劲的耕,别怠慢了。”
“娘啊,为啥呢?”
“乖,听话。记住不耕地,死全家!”
薄姬是懂政治的,更是懂女人的:你疼她,她就跟一心;你跟她有孩子,她就被你栓牢了。她不出卖你,你自然就安全了。
吕后的这个阴招,就这样被薄姬轻描淡写的化解了。
《汉书·外戚传》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暴,皆称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为皇帝
公元前180年,吕氏一族被大臣全部诛杀,皇位空虚。大臣们由于担心再出现吕后那样的女主,便推举代王刘恒继承大统。原因就是薄太后贤良,她培养出来的儿子也仁孝。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大臣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文帝继位后,有人告太尉周勃谋反被下狱,危机之中,正是薄太后出面解救,才最终使周勃被释放。
历史的结局就是这样讽刺:
受尽万般宠爱的戚夫人不仅没有夺到皇位,反而母子皆遭到了吕后的毒手;
心狠手辣,令人畏惧的吕后,在她去世以后,吕氏一族也被满门抄斩;
在一番腥风血雨之后,长安恢复了平静,西汉迎来了一代圣主,默默无闻的薄姬后来居上。
薄姬看着儿子登上皇位的背影,自己则含饴弄孙,怀中抱着后来的汉景帝。在这场争夺战中,她笑到了最后。她不是刻意去争,而是做好自己。就像《孙子兵法》里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最后的感慨
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
陶母截发筵宾,教育出一代名将陶侃;
欧母画荻教子,教育出一代文人楷模欧阳修;
好像还有个岳母刺字,把儿子送进了风波亭,做了忠臣死鬼,不提也罢。
我不能完全否定岳母,因为主流价值观就是这样的。
只是觉得薄母更胜一筹。
她在残酷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了儿子,并一起携手活了下来;
她的儿子也很疼她,二十四孝其中之一就是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可谓母子佳话;
她把儿子教育成一代明君,开创了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可谓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从今天的现实角度来说,她的成就要远远高于岳母,甚至强于其他三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