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逊被孙权气死,他的儿子陆抗依旧死保东吴,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陆逊被孙权气死,他的儿子陆抗依旧死保东吴,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1681 更新时间:2023/12/21 11:05:04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在晚年时,跟麾下大臣、丞相陆逊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从《三国志·陆逊传》中的记载来看,陆逊后来是被孙权逼死或气死的:“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陆逊从大都督到上大将军,再到丞相高位,执掌东吴兵权二十余年,期间为东吴抵御蜀汉、曹魏等强敌来犯,立下汗马功劳。

即使不认可他的功劳,也不能忘记他的苦劳。

而且,陆逊本就是孙权上位后,才开始提拔和培养出来的将领,就连他的婚事,都是孙权指定的,《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权以兄策女配逊……

毫无疑问,陆逊算是孙权亲自提拔起来的嫡系,可孙权到晚年时为何要狠心对待陆逊?

从表象上来看,是陆逊深度参与进了东吴的继承人之争,跟孙权有了分歧。

不过,表象毕竟是表象,我认为,孙权跟陆逊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东吴政治势力集团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孙权不放心了。

本文就专门聊聊这个事,聊聊孙权晚年为何看陆逊不顺眼的真正原因,以及陆逊之子陆抗,明知道父亲是被孙权气死的,为何还要死保东吴政权?

一:东吴早期政治结构的组成

谈陆逊跟孙权的矛盾,需要先了解东吴集团的政治势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早在孙策初创业,谋划江东时,其麾下的将领和谋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孙氏宗亲和家臣。

当时,跟孙策一辈的兄弟们年纪都还不大,孙氏宗亲中能给孙策帮上忙的,主要是孙坚的弟弟孙静。

而家臣,主要是指很早就跟随孙坚一起东征西讨的那一批将领,著名的有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

其二是孙策创业期间,陆续招揽的人才,这些人才都非江东本地人,或因战乱躲避到江东,或主动投靠孙策。

他们在未来的东吴政治架构中,可以被称为外来派。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周瑜、张昭、太史慈、周泰、蒋钦等。

这两大派系,就是东吴政权最早期的政治势力架构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孙策虽然想以江东为根基,孙家本身也出自江东的吴郡,但孙策生前,却一直不愿意使用江东本地人才。

至于原因,不是本文重点,就不做分析了。

东吴政权正式大规模提拔和培养江东本地人才,要等到孙策死后,孙权上位。

二:孙权上位后,新的政治结构的组成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任江东之主。

新上任的孙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用人方针,在孙权时代,江东的政治势力结构,也有着重大改变。

孙氏宗亲,随着孙权一辈的兄弟们陆续长成,加上孙氏家臣,将继续为孙权主政江东保驾护航。

外来派,也继续在孙权的招贤纳士下发展壮大,鲁肃、诸葛瑾、甘宁等,都是孙权时代投奔江东的。

除上述两大派系外,孙权时代,东吴政治势力结构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孙权开始大力提拔和培养本土派。

所谓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孙家也是吴郡人),就是从孙权接任江东之主后,才陆续走进东吴朝堂,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新的一大派系。

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等吴郡四大家族中的代表人物,都是孙权提拔进自己的幕府中的。

从此,东吴集团内的政治势力结构,从孙策时期的二维结构变成了孙权时期的三维结构。

即孙氏宗亲、家臣是一大派系,外来派士人和将领是一大派系,江东本土家族是一大派系。

这三大派系,在东吴跟蜀汉、曹魏抗衡的初期和中期,都一直保持着权力上的平衡。

直到三国鼎足形成,东吴的人才来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平衡被打破。

三:东吴政治势力架构的平衡为什么会被打破?

在孙权执掌江东时的初期和中期,天下形势并不明朗,天下间的人才流动性也比较大。

北方战乱不止,导致好多北方的士族和人才南下躲避,分别去了蜀中、荆州和江东。

还有一部分士族和人才,是因为不喜欢北方的那些诸侯,所以南下寻找别的机会。

因此,至少在曹操一统北方前,江东的外来派人才是不缺乏来源的,有不断的补充。

但随着三国鼎足之势的形成,人才的流动也停止了,该投曹操的,该投刘备的,该投孙权的,已经基本固定化了。

比如,北方的人才在诸侯纷争停止后,基本不会南下了,就地被曹魏政权消化了。

由此,东吴政权中的外来派势力开始萎缩,没补充嘛,自然越来越弱小。

同时,孙氏宗亲和家臣这一派系的力量,也在萎缩中。

孙氏宗亲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孙权并不敢特别放心使用,大凡君主都会有这样的顾虑,不能苛责孙权。

孙氏家臣随着老一辈的老迈和故去,下一辈的不成器,也没有了早期的辉煌。

特别是这些家臣们的家族都不在江东本地,儿子不成器,想找个族侄出来接班,都找不出来。

比如,孙策部将邓当死后,其部曲就是被小舅子吕蒙继承。

这两大派系的力量在弱小中,唯独江东本土派的力量却在不停发展壮大。

江东本土家族扎根在本地,族中人口多,出现人才的几率也大,他们又通过互相联姻形成政治联盟。

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江东本土派发展到孙权执政晚期时,几乎快一家独大了。

最明显的事实是,顾雍为相十九年的同时,陆逊也掌军二十余年,顾雍死后,陆逊接任丞相,他们已经挤压的其余派系只能待在山脚下。

孙权精心打造的三维政治结构的平衡被打破,孙权担不担心?他肯定担心。

所以,孙权晚年横看竖看,都看以陆逊为首的江东本土派势力不顺眼,打压是必须的。

这才是孙权气死或逼死陆逊的根本原因,即使陆逊没有参合孙权的继承人之争,也会被孙权强硬的打压。

孙权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中,领衔的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以及孙氏宗亲中的孙峻

包括其余辅佐的几人中,属于吴郡四大家族中的人一个都没有,这就是孙权意志的体现。

孙权晚年就是要打压被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江东本土派势力,至于有没有什么后果,他死后也看不到了。

四:陆逊的儿子陆抗为何依旧死保东吴?

陆逊死后,陆家扛鼎的是他的儿子陆抗。

陆抗后来也成为东吴最后的顶梁柱,生前一直竭尽全力,力保东吴不被晋朝灭掉,直到他死后,东吴才被晋朝消灭。

按理说,陆逊被孙权气死,陆抗不可能对孙权及其政权没有一丝芥蒂,哪怕孙权曾当面向他表示过忏悔,《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

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这种政治姿态的真实性,陆抗还是看得出来的,要说他不恨孙权,绝对不可能。

可陆抗为何依旧死保东吴政权?即使父亲陆逊是被孙权气死,即使他看得出来,东吴末代君主孙皓不是个明君,他也不愿意投降晋朝?

其实,原因无非就六个字,即“无东吴,无陆家”。

虽然孙权气死了陆逊,可陆抗也明白一个道理,陆家的权势是依附在东吴政权上面的。

在孙权提拔吴郡四大家族前,谁知道陆家啊?陆逊的祖父陆纡,只做过城门校尉,陆逊的父亲陆骏,不过是个九江都尉。

没有孙权及东吴政权的存在,陆家人想当大将军?想当丞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晋朝要是灭掉东吴,北方士族们是不会允许江东本土家族继续掌控江东地方的大小事务的。

包括陆家在内,江东本土家族在原东吴地域的位置,全部会被北方士族替换掉。

他们运气好,不被晋朝追责,也就是做个地方普通豪强,一朝会被打回到当初孙权执掌江东之前。

东吴灭亡后,陆抗的四子陆机、五子陆云,以及顾雍的孙子顾荣想入仕晋朝,都需要主动北上洛阳去展示才华和攀附权贵才行。

这要是东吴还存在,他们需要这么势利吗?

这就是陆抗明知道父亲被孙权气死,陆家被打压,可他在东吴被晋朝攻打时,依旧死保东吴的根本原因。

东吴政权存在,陆家就算被打压,权势和地位依旧能保证,东吴不在,就只能看晋朝权贵的脸色了。

陆抗病死后,他的长子和次子也都为东吴战死。

五:总结

孙权气死陆逊,不是为继承人之争,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大局,即政治势力结构的平衡。

同样,陆逊之子继续保东吴,也是为了心中的大局,只有保住东吴才能保住陆家乃至江东本土豪族的地位。

所以,孙权气死陆逊,陆逊之子依旧死保东吴,不为别的,两人心中都有各自的一笔账,都是为了自家的利益而已。

参考文献:《三国志》

推荐阅读:三国:孙策死后,孙权如何稳定江东局势?为此砍出了哪三板斧?

三国:魏、蜀、吴三份登基诏书表述的玄机,是谁让孙权底气不足?

晋朝灭掉东吴后,陆逊家族退出顶层权力圈,但后来为何被灭族了?

标签: 陆逊孙权东吴孙策陆抗曹操汉朝三国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智慧:陆抗料敌机先惩叛将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陆抗,孙吴,东吴,陆逊,西陵,重兵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西晋初年,司马氏灭曹,平定内部后,又攻下蜀川,刘禅投降,只剩下一个江南孙吴了。孙吴守卫西陵(今湖北浠水)的将领步阐献城降晋,形势十分危急。东吴大将陆逊之子陆抗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西陵,完成了对西陵的战略包围,但还没等发起攻击,晋便派大将杨肇来救西陵。陆抗一见,先派都督俞赞率

  • 孙吴名将陆逊,人所共知;其子陆抗,孙陆机、陆云,你熟悉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陆逊,陆云,孙吴,陆机,陆抗,孙权

    提起三国孙吴名将陆逊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很多读者声称了解陆逊的生平事迹,但他们了解的内容,或许主要来自《三国演义》。此书关于陆逊猇亭之战(夷陵之战、彝陵之战,今湖北宜都北)、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之战的有关叙述,虽不乏文学虚构成分,但属实的部分也比较多。不过,《三国演义》对陆逊事迹的描

  • 西陵之战,陆抗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陆抗,西陵,陆逊,东吴,司马炎,南郡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67西晋泰始八年(272年)九月,洛阳城迎来两位特殊的来客,他们是东吴西陵督步阐的两个侄子步玑与步璿。原来就在一个月之前,孙皓将步阐征召到建业去做绕帐督,这引起了他的恐慌,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趁自己有些本钱干脆举城降晋了。步玑与步璿就是他为表诚意送到洛阳的人质

  • 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陆抗,东吴,陆逊,孙权,孙皓,蜀汉,羊祜

    这期我们来讲讲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陆抗是我们上一期讲的陆逊之子,在历史上他和父亲陆逊被一起并称为‘逊抗’,是东吴两代人中毫无疑问的中流砥柱,而以历史来说陆抗为将的时期东吴的国力与比之前差上很多,正处于吴末帝孙皓当政时期。大家应该都知道孙皓可以说的上是整个三国时期最残暴的君主,在他当政时期大兴土木

  • 陆抗有力护吴国,姜维无力卫蜀汉,所以陆抗能力姜维能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姜维,陆抗,蜀汉,吴国,邓艾,钟会

    说起陆抗和姜维,前者是吴国名将陆逊之子,后者则是曹魏降将,是丞相诸葛亮最重要的继承人。然而,许多人总以成败论英雄,姜维作为战败国的将领,加上许多人因为他多年北伐,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至于陆抗,他和晋军将领羊祜一时瑜亮,并且陆抗却作为吴国将领护住了吴国一时,加上陆抗后期却上了武庙。所以,许多人认为,同

  • 陆抗和羊祜,三国时代的谢幕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羊祜,陆抗,东吴,诸葛亮,陆逊,司马炎

    陆抗和羊祜,三国时期最后的名将,二人最后的去世,也代表着三国时代名将的集体谢幕。二人更是缩小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唐朝评过六十四名将,二人都在其中。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人,大都督陆逊次子。三国时期东吴最后的中流砥柱。公元245年,在其父陆逊病逝以后袭封江陵县侯,起家官职是建武校尉,此后迁镇军将军,镇

  • 陆抗,东吴最后的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二的十次方标签:陆抗,东吴,陆逊,孙权,诸葛恪,刘备

    十八年基层打磨今天我们来说说陆逊的儿子陆抗,陆逊绝对算的上是晚婚晚育,在公元226年他43周岁这年才有了陆抗。陆逊不但晚婚晚育,还优生优育,由于陆抗的大哥早夭,陆抗就成了陆家未来的家主,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陆抗后来的表现,陆逊对于儿子的教育是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的。陆逊死的时候陆抗才19周岁,

  • 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孙策外孙陆逊之子,东吴最后一位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孙权,陆抗,吴国,孙策,陆逊,诸葛恪

    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者。——何充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代魏,公元280年晋灭吴。称帝建国最晚的吴国,居然是三国之中最晚消亡的一个,也是非常有意思。除了长江天险,各种客观因素之外,人力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今天我们来聊聊东吴最后一位名将——陆抗。出身大族,忍辱负重陆抗(226年—274

  • 大连艺术学院 女神 :张允儿

    历史解密编辑:美少女写真收集标签:大连艺术学院,张允儿,拉丁舞,女神

    女神 :张允儿坐标:沈阳学校:大连艺术学院身高体重:166/50兴趣爱好:拉丁舞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绪 这场人生 就赢了一大半 其余的其余 人生自有安排”

  • 张允熠 | 从孟子到朱熹、戴震—试析孟学发展的心路(一)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孟子,朱熹,戴震,儒家,孔子,韩愈

    摘 要:孟子之学在先秦属儒家八派之一,秦火之后,其徒被灭。西汉时司马迁始为孟子作传,至东汉列《孟子》为传记博士,不及五经博士。有赵岐其人推崇孟子,始得“亚圣”之称。唐代韩愈为抗衡佛教而矢志接续儒家道统,提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子之学才发扬光大。至宋代朱姜“始著”,继承了孟子的心性之学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