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卫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区的?哪些人封侯了

卫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区的?哪些人封侯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图帝 访问量:1525 更新时间:2024/2/2 16:42:49

公元前128年,正当卫青在雁门鏖战时,右贤王出兵西域。这年秋高马肥之际,右贤王出兵八万余骑,几乎倾巢而动,除了右贤王本部三万多骑,河套地区娄烦出兵两万五千,白羊出兵一万五千,河西走廊休屠部、浑邪部等各出兵数千,浩浩荡荡杀奔乌孙。

右贤王大军遭遇罕见的沙尘暴,来到博罗科努山北麓集结,只剩三万余人,战马只剩两万多匹。白羊、娄烦二王明知大军遭遇不测,不得已仍然拼凑了一万人马前去支援。

总的来说,这年河套地区白羊、楼烦两部陆续派出五万骑前往西域,而且冬天没有回来。这个消息对汉朝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图-卫青李息收回河套地区

公元前127年春,车骑将军卫青、材官将军李息领兵四万余出云中,以翕侯赵信为前导。

汉军兵力捉襟见肘,四万余人步骑各半,这已经是汉军在北方能调动的大部分机动力量。几个月前卫青和李息在雁门北鏖战,武帝得知右贤王西征,令两部人马原地驻扎,养精蓄锐准备从云中方向突袭后套平原,盘踞那里的是右贤王麾下的白羊部。

与两年多前四万骑兵分四路出塞攻击匈奴相比,汉军最大的变化就是战马损耗太多,河西六郡三十六个马场牧马也跟不上战损的速度。

随着战争全面铺开,汉军将士的经验也越发丰富。有人说唯有胜利者才有经验,失败者只有教训,甚至连教训都没有,因为战场失败意味着九死一生。卫青在战争中快速成长,在雁门北的鏖战中,卫青对李息的步兵车阵赞不绝口。如果不是李息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器和粮草补给,卫青的骑兵即使有数量优势,也奈何不了雁门北的漠南匈奴,战争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西征河套地区,卫青仍然将步骑分开,自己亲率骑兵攻击,李息率步兵拉着大量牛车、裸车,装备用之不尽的弓弩等兵器,以及大军口粮,为卫青军殿后。

大青山是阴山山脉东部的一座山,呈西南-东北走向,大青山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形地带,称为前套平原,属云中郡。从云中郡逆黄河西上,要穿越大青山与黄河之间一个相对狭窄的区域,最窄处只有十多里。

匈奴在这一带遍布骑哨,卫青率骑兵西进,很快就被白羊部的骑哨发现。

大军继续西行,在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窄之地,遭遇白羊部阻击。

乌拉山位于阴山山脉南部,也是一座西南-东北走向的山,长约94千米,宽约20千米。乌拉山与黄河之间通道狭长,只要堵住这个口子,汉军很难进入后套平原。

白羊部的将领,将两千多骑兵全部放在乌拉山南麓,隐藏在白桦林中。

如果在平时,白羊部完全可以将卫青的骑兵放过去,拉长汉军的战线,专攻李息的步兵。行军途中无论卫青军还是李息军,前后肯定拉得很远,若白羊部骑兵从山上呼啸而下,寻汉军薄弱局部攻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退回山上,汉军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后套平原。汉初前八十年,汉军从云中不能西进一步,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在形势不同了,白羊部的主力跟随右贤王出征西域,跨年度没有回来。负责山口阻击的白羊部,不得不拼死拖住卫青军,给后套平原的族人转移牛羊家产赢得时间。

汉军在马背上极目远眺,只见北边乌拉山松柏如涛,花香袭人,人人高度紧张。连续消失多名骑哨,说明山中隐藏匈奴大军。远处百鸟惊飞,说明危险已近在眼前。趴在地上的斥候耳力极佳,即使匈奴人用羊皮包裹马蹄,也瞒不住他们的耳朵。

此战毫无悬念,卫青军以优势兵力,加上有代差的强弩等兵器,几乎全歼敌人,重伤和阵亡仅三百多人。平时匈奴打不赢就跑,但这次是阻击战,即使飞蛾扑火也要上,只为迟滞汉军西进的时间。

图-卫青、李息取后套平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俘虏口中的得知,后套平原有数十万头牛羊,这比卫青估计的要多。

卫青却不急于捕获牛羊,而是留数百伤兵在乌梁素海修整,余者全体沿着阴山山脉南麓西进,骑兵一天后便来到狼山脚下。

狼山的形成很有意思,地球的生命大约是45亿年,在地球25-28亿年的时候,狼山还在海底,当时海底火山群喷发,岩浆不断涌出,形成狼山硅铁沉积的基础构造。后来随着地球板块的不断漂移挤压,狼山不但从海底冒出水面,还形成一座山脉。

狼山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370千米,由于基底是岩石为主的,所有需要深厚土壤生根的高大树木都不能在狼山扎根。狼山上的土壤,实际是薄薄的表面尘土层,山上不但植被稀少,而且最高的植被也不会超过1米,属于荒漠地带。

狼山上的呼和巴什格山峰,高度为2364米,既是内蒙古最高山峰,也是方圆几百千米的制高点。

狼山得名源自这座山脉真正的主人,荒原野狼。狼的视觉比人要一览无余的多,相当于戴上望远镜的人类,屹立在狼山的各处高点,什么猎物都逃不出狼群的魔爪。

当年赵国在狼山上修筑高阙要塞,作为赵国长城西部起点。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壁立千仞,状如门阙。阙的意思是缺口,这里有数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几乎把狼山劈成东西两半。这些山谷通道是匈奴南下的捷径,否则要绕道狼山西部的腾格里沙漠。秦汉时期高阙要塞的战略地位,与明朝东部的山海关类似,都是当时天下雄关。

高阙塞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温都尔镇,有南北两城,北城是赵国修建,略成方形,南北长36.8米,东西宽35.2米,城墙高约6米。北城只有一座东门,不远处是南北走向的达巴图沟,沟中深幽寂静,高阙塞就像一个守株待兔的猎人等待匈奴从达巴图沟南下。如今内蒙古213省道就是沿着这条沟修建,南北穿过狼山,可达后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市。

卫青马鞭指向废弃的赵国高阙塞,感叹道:“若此处驻骑兵五百,匈奴未敢南下。”

匈奴南下有两大特征,一是秋天南下初冬班师,二是后队赶着牛羊做后勤支持,高阙塞则精准卡住匈奴这两个特点。匈奴秋天南下初冬赶回塞外,时间只有两三个月,若在高阙塞下耽搁太久,只能无功而返。若绕过高阙塞南下,匈奴后队的牛羊就成为高阙塞骑兵的猎物。

李息抵达高阙塞后,立即着手修复,并沿着北城的南侧修筑南城,为了节省石料,北城的南墙与南城的北墙部分重叠。

南城为长方形,东西长64米,南北宽48米,高度提升至7-8米。南北城共用墙有一扇门,两城浑然一体。

高阙塞的东面和南面是地势较低的两条沟,于是在在北墙和西面修筑一段300余米的石墙环绕,再加附近山峰上耸立多个烽火台,如此高阙塞固若金汤。

高阙塞南城还有一个南门,正对东南-西北走向的查干沟。这条沟斜穿狼山,一直往西南可抵达狼山西南侧,汉军又修筑了鸡鹿塞。

鸡鹿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建在一座壁立如墙高达18米的 台地上 ,东北方向是狼山,南边是乌兰布和沙漠,西边是亚玛雷克沙漠。鸡鹿塞呈方形,每边长68.5米,城墙高7-8米。鸡鹿塞只有一个南门,门外设有瓮城,前方空旷坦荡,不远处就是人类闻之色变的沙漠。

鸡鹿塞与高阙塞一样,既可阻击也可断后,匈奴若绕过鸡鹿塞,就得穿行乌兰布和沙漠。即使在匈奴秋高马肥之际,他们也不愿穿越深不可测的沙漠,何况带着战利品更不可能从沙漠返回。

鸡鹿塞和高阙塞,是北方大漠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虽深入虎穴,卫青却泰然自若,没有立即攻击白羊部和娄烦部。而是先堵住两个缺口,修筑高阙塞和鸡鹿塞,这样不但北御右贤王,南还能防止白羊和娄烦两部逃跑。好比下围棋,卫青先堵死外围缺口,对手在圈里怎么盘都是死局。

白羊和娄烦两部,有五万人马跟随右贤王西征,剩下约万余骑兵,还分散在后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等广袤的草原上,根本无力阻击汉军。

把缺口堵住后,卫青才兵分五路,自己率一千六百多骑(包括伤兵)在屠申泽沿岸修整,设将军府运筹帷幄。翕侯赵信率三千骑兵分散在黄河与乌加河之间,驱逐牧民。苏建等五校尉率五千骑沿乌加河北岸扫荡,张次公等五校尉率五千骑兵沿黄河北岸扫荡,李息率军修筑要塞接手俘虏和牛羊。简而言之,卫青率伤兵修整,顺便收拾附近的白羊牧民,赵信在中间扫荡,苏建和张次公在南北两头收割,李息负责建要塞和安置俘虏牛羊。

数日内,汉军斩首和俘虏白羊部2300级,捕获战马数千、牛羊数十万头。

收复原本秦朝的五原郡后,武帝把后套平原从五原郡分离出来,建朔方郡,又在上郡北部靠近黄河之处设西河郡。

图-五原郡、朔方郡、西河郡

五原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一要塞。太守府仍在九原;然后在黄河北岸从西往东的三座城西安阳、成宜、宜梁,置三都尉;在九原的北部,置石门障要塞。

朔方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两要塞。太守府在黄河南岸的朔方,位于后套平原边缘。朔方郡东部黄河南岸的渠搜城,置一都尉府;中部后套平原黄河北岸的广牧城,置一都尉府;西部屠申泽南岸的窳浑城,置一都尉府。两大要塞高阙塞与鸡鹿塞,一东一西,高居狼山上。

西河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一属国。太守府在平定;西部从北往南的三座城增山、大成、虎猛,置三都尉;东北部的美稷城,置属国都尉,安置匈奴降卒。

待李息率步兵赶到,卫青立即重组军队,步兵变骑兵,骑兵达到两万九千四百多骑,步兵反而减少到万余人。卫青率骑兵两万走黄河东岸南下,翕侯赵信率骑兵五千在西岸侦查,李息则率剩余步骑运送辎重。

汉军从屠申泽南下,理论上可沿着黄河逆水而上,可这一段有多处壁立千仞的悬崖挡路,没有军队能顺利通行。因此只能在屠申泽与黄河结合部渡河,屠申泽对黄河水流有调节作用,这附近水速变缓,是渡河绝佳地点。

黄河虽长,但渡河点很少,因为这几百里河段水流湍急,唯有桌子山西侧有十几里地,河道稍宽,水流也慢了不少。

汉军用四个木筏拼成一组,分上下两层,四周再立四个木筏当挡箭墙,等于一个渡河木筏用掉12个小木筏。这样一个渡河木筏可搭乘两匹战马和四名战士,或者搭乘八个战士。

渡河木筏下水后,调整木筏的角度,可利用水流漂向对岸下游。两三里宽的河道,往往要漂流十几里才能抵达对岸。再往后河道变窄,流速加快,一不小心就会葬身河底。

娄烦人在这十几里河道的末端,建了一道防御体系。这里树木被砍伐一空,视野豁然开阔,战筏和登陆人马无所遁形。沿河有十几座可三人同时射击的箭楼,后方是一个可容纳五百人的木寨。

当汉军第一个木筏靠岸,一百多个娄烦骑兵呼啸而至,较近者将手上的长矛投至,随后马蹄踏筏墙而入,狼牙棒一顿挥舞,八名汉军几无抵抗之力。

当汉军三十几个木筏渡河,木筏靠岸点拉长有几里,双方战力才算达到平衡。如果汉军木筏是依次在同一个点登岸,那就只有挨宰的份。

当汉军六十几个木筏全部渡河,便占据绝对上风。战斗结束时,汉军五百人有两百多阵亡或重伤,娄烦一百多人全部阵亡。

方才战斗激烈时,娄烦木寨内升起三股浓烟,汉军将士随好奇却无无暇顾及。杀光河岸敌人,赵信冲进空寨,这才发现对方烧的是三个大木筏。

从残骸和余烬来看,这三个大木筏比汉军的木筏大上三四倍,足可容纳二三十人,木筏四周的墙上有射箭的垛口,墙下则固定有十六个木桨以对抗水流。原来娄烦的防御体系是这样的,先在大木筏上射击来犯敌人,甚至可以撞击小木筏,岸边骑兵则对付漏网之鱼,再加上箭楼上的神射手,水面地上空中立体防御。

娄烦人没有拿出这个大杀器,因为兵力实在不足,烧掉则是感觉到必败无疑,不留给汉军使用。娄烦人甚至没有使用箭楼,因为所有兵力都投入到阻击登陆战当中去了。

娄烦只要有一千人镇守此处,大木筏和箭楼都投入使用,漫空箭矢下,汉军就不能渡河。因为汉军的木筏数量有限,一次只能投放五百步兵,登陆后要将木筏拖到上游十几里处才能再次渡河返回。

当卫青主力尚在桌子山与黄河之间,赵信军就把西套平原侦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既无军队也无牛羊,娄烦人赶着牛羊全跑了。

图-卫青、李息取西套平原

于是卫青分兵多路,持续扫荡河南地和卫宁平原,斩首和俘虏娄烦人3071级,捕获战马数千、牛羊数十万头。

娄烦这个部落在战国时便存在,当时娄烦与林胡盘踞在雁门、云中一带,赵武灵王兼并这两部,林胡融入赵国,娄烦的一部却西迁投奔匈奴。在秦汉雁门郡南部,筑有娄烦城。秦末匈奴南下,娄烦为前驱,取得西套平原和河南地。娄烦人擅骑射,汉初阳都侯丁复就是娄烦人,食邑7800户。

武帝将西套平原并入北地郡,又在北地郡西部设安定郡,还在上郡增置两都尉府。

图-北地郡和安定郡

北地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太守府仍在南部的义渠;在西套平原北部黄河以西置浑怀障,开都尉府;在毛乌素沙地东部置神泉障,开都尉府;在西套平原南部黄河以西置北典农城(上河城),开农都尉府。

北典农城为银川市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上河农都尉府将田地、荒滩划成条块,分给屯军、农户、流民等人耕种,又将草场划成区块,分给屯军和牧民。农都尉虽与其他都尉平级,但不属太守管辖,上级是朝廷九卿之一的大农令。农都尉除了保有少量军队,往往管辖数万民夫,掌控的人力物力比一般都尉多,属地方封疆大吏。

安定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太首府在萧关附近的高平,原来萧关、朝那是汉朝西北边塞,随着河南地与西套平原、后套平原收复,这里不再是边塞,成了安定郡的腹心地带。安定郡东部参县,置主骑都尉,为汉朝训练骑兵。安定郡北部的三水城,置属国都尉,安置匈奴降卒。

上郡西北部增置两都尉府,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毛乌素沙地东北部的高望城,开都尉府;毛乌素沙地东南部,开匈归都尉府,安置匈奴降卒。

卫青与李息西征河套,围歼匈奴白羊王、娄烦王两部,斩首和俘虏匈奴5371级,捕获战马上万、牛羊百万计。汉军折损不到千人,可谓全甲兵而还。

武帝恢复五原郡、新设朔方郡、西河郡、安定郡,补强上郡,修复蒙恬当年所建要塞,徙十万人居其地。

战后论功行赏,卫青封长平侯,益封3800户,总食邑4000户。不久武帝觉得难嘉其功,再次益封3000户,总食邑7000户。校尉苏建封平陵侯,食邑1100户。校尉张次公封岸头侯,食邑1100户。赵信原本是匈奴一名相国,投降汉朝后封翕侯,食邑不详,此战益封至1680户。

李息率军虽杀敌很少,但苦劳甚多,擢为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

标签: 卫青匈奴河套地区汉军

更多文章

  • 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何诛杀了整个卫氏家族?不仅仅因为巫蛊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鸢飞九天标签:卫青,刘彻,卫氏,霍去病,匈奴,平阳公主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对困扰内地已久的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在这个过程中,出身寒微的卫青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一生七次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对于卫青的功勋,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的描述: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基本上是为西汉王朝扫清了边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一代将

  • 从奴仆到大将军,战神卫青的传奇是怎么造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痒不趣标签:卫青,匈奴,李广,霍去病,大将军,刘彻

    卫青的出现,为昏暗的汉朝带来了朝阳的光芒。他凭借横扫匈奴的功绩,打响了强汉之名,为汉武帝的雄图霸业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卫青的军事才能,古今也只有白韩李岳等不到20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至于其他朝代的名将,与之相比就略显平庸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名将,理应受到后人们崇高的敬仰。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他徒有虚名、进而

  • 卫青:斩杀5万胡人,由奴隶成公主驸马,死后不久被姐夫诛灭三族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卫青,匈奴,刘彻,霍去病,平阳公主,李广

    本文一共7300多字,阅读用时7分钟。本文讲述了大将军卫青奇迹的、伟大的一生,望读者朋友和品鉴官多多点赞支持。在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种茂陵,他是一代雄主汉武帝的陵墓。而在茂陵东北一公里处,有一座中最大且“起冢象庐山”的大墓。他的主人曾是一个卑贱的私生子,一个任人欺凌的奴隶,而这个人便是卫青。一、卫青

  • 卫青家族:从西汉功臣到满门抄斩,期间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卫青,匈奴,刘彻,霍去病,卫太子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卫青是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击溃匈奴、保卫了大汉天下。他娶了汉武帝的姐姐,是汉武帝的姐夫,汉武帝的皇后又是卫青的姐姐,他又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从某个角度来说,卫青既是功臣,又是皇亲,更是外戚,地位显赫一时。然而,卫青去世后,家族便受到了打压,最终卫子夫、外甥刘据身死道消,卫家也差点被

  • 卫青为何会同意迎娶比自己大十余岁,而且还是三婚的平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卫青,平阳公主,刘彻,卫子夫,陈阿娇,匈奴,平阳公主(汉景帝之女),汉朝

    汉武帝时期最有名的将军当属卫青了,出身寒微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却在战场上多次击败匈奴,为汉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完成了名垂青史的成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卫青,对待感情方面却颇让人感到不解,他最后娶的女人是比他大十多岁,而且还是有过两段婚姻的平阳公主。卫青为何会娶这样一个女子呢?他对平阳公主是真心的吗?

  • 卫青:远征匈奴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卫青,武帝,汉朝,匈奴人,霍去病

    汉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不从事农事而以放牧为生,因而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于是匈奴就将目光瞄准了刚刚建立的中原王朝汉朝。匈奴自古民风彪悍、多产战马,时常在汉匈边境劫掠,这让当时百废待兴的汉朝苦不堪言。为了稳固刚刚诞生的汉王朝,汉朝自高祖起至文、景之时,对内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策略,对外则与匈奴

  • 卫青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卫青,霍去病,刘彻,匈奴,平阳公主,卫太子

    文/子玉卫青的一生都被童年的经历支配左右着。因为同为汉武帝时代出击匈奴的战神、级别相当、又是舅甥关系,所以卫青和霍去病经常被拿来比较。其实,这两人一生都没有走出童年的围城。卫青一出生就被贴上了私生子的标签,他最沉重的那段岁月正是在生父郑季家中度过的。他的那些兄弟们根本不拿他当人看,他们的目光和行为时

  • 在卫青死后,为什么汉武帝立即屠杀其族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卫青,刘彻,平阳公主,霍去病,卫子夫,卫太子

    卫青,从一个私生子,到平阳公主的骑奴,再到大将军,到成为汉武帝的姐夫,真的是一个传奇。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死后,卫氏也被清算了。卫青,由私生子到大将军,靠的是什么?卫青的身世,其实挺可怜的,他是个私生子,是母亲卫媪和一个叫郑季的私生子,原名郑青。《汉书·帝国双璧传》中记载:“季与主家僮卫媪通,

  • 卫青去世汉武帝悲痛,赋谥号、亲选墓地,为何转眼便灭了卫家满门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卫青,刘彻,匈奴,卫子夫,霍去病,李世民

    在帝王家,没有长久的情感,只有永恒的利益,可能前一刻还是盛宠在身,下一刻就是人头落地。现在回想当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后,全身而退是正确的,要不然到后来就可能面临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的待遇。说到这,笔者就不由得想到一位有名的将军——卫青,西汉时期红遍四方的民族英雄。就是这样一个报效祖国的将军,生前风光

  • 卫青养马出身?用用脑子,别再被屁股决定脑袋的“史记”忽悠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飞文史标签:卫青,刘彻,匈奴,军队,爱戴,汉朝,汉高祖刘邦

    卫青,西汉初年杰出的将领,为汉武帝时期的战争贡献良多。他出生于养马人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身份低微。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中,养马人是十分重要的一群人,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繁衍马匹,还要训练、保养、贩卖马匹,以及与周边各地的商人进行交流。因此,卫青从小就接触到了许多商人和军人,这为他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