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急于逼反马超等关内诸侯,都是十年前钟繇冒进战略惹的祸

曹操急于逼反马超等关内诸侯,都是十年前钟繇冒进战略惹的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白话三国正史 访问量:3663 更新时间:2024/1/9 13:12:55

钟繇奉曹操之命经营混乱的司州,拥有主断裁决之权,是位伟大的政治家,被比之为萧何,又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官至太尉、太傅,可谓出将入相,人臣之极。

但这样伟大的人物也有失误的时候,正是他十年前的一个冒进战略,让曹操不得不提前逼反关中诸侯。

钟繇与卫觊入潼关战略的争议

197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钟繇开始为司隶校尉,州治所设在洛阳。当时曹操控制的许都朝廷,对函谷关以西的弘农、长安影响很小。

199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卫觊被曹操派去镇抚关中(此时为函谷关以西,后面为潼关以西),他以古义对待诸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于是建言让钟繇的司隶校尉府往西搬迁到弘农,对司州的统治跨进了一大步。

钟繇这期间在弘农华阴县修建了潼关,以防御关西诸侯。从此函谷关废弃,“关中”指潼关以西的三辅地区。

(钟繇经营司州由东往西分三步递进)

由于关中马腾等大小诸侯拥兵自重,不能信任,钟繇上书曹操请求带三千兵马入潼关,进驻残破的长安。

然后对外借助关中诸侯的力量讨伐张鲁,对内让这些诸侯把儿子送到朝廷做人质,以控制三辅,攻略益州。

曹操就让荀彧去问问早已调回许都的“关中通”卫觊,对钟繇上书的看法。

卫觊说关中这些诸侯安于现状,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只要朝廷给他们厚加爵位,满足他们的洗白的愿望,没有特别大的变故,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会反。放在天下将定时再处理就行了。

但是如果钟繇兵入潼关,按照他的设想讨伐张鲁。张鲁的汉中位于深山之中,道路不通,那些关中诸侯必然怀疑。一旦发生变故,这些诸侯依托险要的地势,而且兵强马壮,那就难办了!

(“关中通”卫觊指出钟繇战略的问题)

荀彧把卫觊的意见转告给了曹操,曹操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考虑到交给了钟繇在司隶的自主大权,最后还是依从了钟繇的请求。

以上战略争议细节出自裴注《三国志·卫觊传》引《魏书》。

关中形势随时可能爆发,必须提前逼反关中诸侯

《三国志·钟繇传》中钟繇入长安,说服韩遂、马腾等诸侯送儿子到朝廷,在200年官渡之战前。

可见,钟繇入长安就在从洛阳搬到弘农的第二年,这步走得实在匆忙。

一晃到208年,曹操要大举南征刘表。八九年过去了,钟繇对关中诸侯的掌控并不见大进展,马腾等诸侯虽有遵从王命讨伐郭援、张白骑等叛乱,但却是首鼠两端(裴注《三国志·钟繇传》引司马彪《战略》)。

这些诸侯一直在提防压制钟繇的发展,而且立场很不稳定。所以曹操在出征前,对马腾非常不放心,一定要把他弄到邺城。(《三国志·张既传》)

因为对钟繇的提防猜疑,关中实际已经成了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被当年的卫觊全说中了。本来可以最后处理的关中,必须要在没有外敌的时机提前引爆,才能避免将来背后暴雷的可能。

另一方面,曹操先后在荆州和扬州南下的受挫,他也有了真要讨伐张鲁,从益州南下的打算。

但如果大军深入汉中,被关中诸侯截断退路,将是致命的。

(曹操调动兵马做出要攻打张鲁的样子)

211年三月,曹操命令钟繇讨伐张鲁,让刚在并州太原郡讨灭商曜的夏侯渊,沿汾水经河东去长安与钟繇会合。(《三国志·武帝纪》)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认为这是曹操故意装作要讨伐张鲁,逼反关中诸侯,从而他再进行征讨就师出有名了。

这不是阳谋,这是大阴谋,为了师出有名,连朝堂众臣都是瞒着的。

高干的堂弟高柔是直谏之臣,反对此时讨伐张鲁,认为应先稳定三辅(关中),张鲁可传檄而定,不然三辅必反。(《三国志·高柔传》)

关中问题晚一点解决,就可能会出现无法承受的变数。而且这十余年钟繇已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在稳定这些诸侯上收效不大。

曹操没有听从高柔先稳定关中的建议。

《三国志·高柔传》说“后来钟繇入关,韩遂、马腾果然反叛”,说钟繇211年才去长安疑有误。

205年弘农张琰响应高干叛乱,当时为弘农渑池县令的贾逵误入张琰城中,得知已反后假装为他出谋划策,取得信任,逃回自己的城。还骗来张琰派来士兵帮自己修城。(《三国志·贾逵传》)

如果当时钟繇还在弘农,贾逵应该赶紧跑去报告老大,而不是回去。之所以回去,钟繇应该已在长安,贾逵才不得已修城坚守。

另外,如果211年钟繇才入关,马腾全家除了马超都已在邺城,还需要劝说他送儿子入朝吗?

图解关中诸侯为什么必反

钟繇要经关中讨伐张鲁,没必要走难走的小道搞偷袭。

从诸葛亮北伐路线,我们可以看出相对好走点的路有三条:绕道凉州、陈仓道、褒斜道。

(诸葛亮选择的路线都是相对好走的路线)

三条路都要途经关中大部分的诸侯地盘。如卫觊所言,因担心曹军假途灭虢,这些诸侯必然人人自危,不得不反。

所以一得到夏侯渊要出河东的消息,马超等关中联军立即东进占据潼关而反。

(征张鲁的路线与关中诸侯都切身相关)

这些诸侯的分布位置,可看看笔者另一篇文章《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的领地分布》。

总结

虽因钟繇的冒进失误,造成这样大规模的叛乱提前,曹军损失上万,曹操都后悔当初没听卫觊的意见。(裴注《三国志·卫觊传》引《魏书》)

但瑕不掩瑜,钟繇的伟大依然光耀夺目。

可能正因为这个失误,《三国志·钟繇传》对潼关之战只提了他迁移关中人口到洛阳,为曹操征马超奠定了基础,而不提其他。

更多文章

  • 曹魏肱骨-钟繇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钟繇,曹操,曹魏,曹丕,袁绍,荀彧

    曹魏势力的建立离不开很多汉室旧臣,他们在最初都认为曹操是会选择扶持天子,是兴复汉室的忠臣,毕竟当时天下,唯有曹操发兵迎奉天子,而且曹操早年在洛阳为官,名声也不错。后来随着刘协想要获取权利,和曹操对抗过,加上一些小动作以及曹操功劳越来越大,退无可退之时,曹操就离开洛阳到邺城了,这个时候大臣们也都看出来

  • 楷书鼻祖钟繇,因知关羽被杀所书《贺捷表》,怎会成为楷书范本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钟繇,贺捷表,楷书,关羽,隶书,王羲之

    导语: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卫夫人、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王——钟繇、王羲之。王羲之当然是家喻户晓,然而钟繇,却鲜为人知。但是,能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功臣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三国时期魏大臣,

  • 张昌蒲:26岁时为75岁魏臣钟繇生下钟会,曹丕也无法将两人拆散!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曹丕,钟繇,钟会,魏国,曹髦,魏臣,汉朝,张昌蒲,司马昭,书法家,史说三国

    225年,魏文帝曹丕将75岁的老太尉钟繇唤进宫中质问:“你刚刚喜得贵子,怎么可以休掉孙氏呢!快把你的休书收回来!”钟繇不仅在书法艺术和军国大政上成就非凡,是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和魏国三公之一的太尉,并且在身体保养这一块也是出类拔萃。钟繇活到了80岁的高寿,还曾在75岁的年纪里铁树开花,喜得贵子。而这个

  • 山村男教师将小楷写到极致,钟繇为宗,清雅俊逸,又不失险绝姿态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钟繇,小楷,书法,俊逸,楷书,欧阳询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一般情况下,女教师都能够写得一手温润的字迹,虽然这样,但是擅长书法的教师却很少,而能够写得一手精妙绝伦的小楷的男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而这位山村男教师,却将小楷写到了极致,他的小楷,以钟繇为宗,清雅俊逸,同时,又不失险绝的姿态,让人眼前一亮,相信谁看到这样的小楷,都会感觉到眼前一

  • “楷书鼻祖”钟繇小楷《宣示表》高清单字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钟繇,宣示表,楷书,书法,小楷,王羲之

    钟繇《宣示表》钟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

  • 钟繇小楷超级放大,浑厚美俊!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钟繇,小楷,楷书,王羲之,书法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颖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官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官至相国,位列三公;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钟繇小楷书,章奏体。《快雪堂帖》刻本中作:“传为王羲之临本”。小楷8

  • 钟繇小楷《贺捷表》,学习小楷好范本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钟繇,贺捷表,小楷,隶书,宣和书谱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

  • 楷书鼻祖钟繇,文与王羲之并称开创不朽书体,武可助曹操成就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钟繇,曹操,楷书,三国,晋朝,王羲之,宣示表,贺捷表,书法作品

    导语:钟王——钟繇、王羲之。王羲之当然是家喻户晓,然而钟繇,却鲜为人知。但是,能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在河南长葛市老城镇小南门里面,有一个长60米、宽30米、深三四米的池塘,池塘常年不涸,相传为钟繇当年练字洗砚的地方,故名钟繇洗砚池。民国时期池中曾建亭、榭、曲桥,今

  • 王羲之和钟繇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会发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坦腹斋标签:书法作品,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兰亭序,钟繇,三国,晋朝

    ▲钟繇书法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 接触新思想或是掌握新技能, 都离不开“老师”, 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 ▲王羲之书法 ▲钟繇书法 在书法界也离不开书法传承的教与学,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 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

  • “正书之祖”钟繇只会写楷书?他这件神作,将楷、行、草融为一体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钟繇,楷书,行书,草书,正书,三国,王羲之,宣示表,书法家,书法作品

    三国时期的名臣钟繇,也是我国书法史上开山祖师式的人物。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书谱》当中说:钟繇楷书“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他在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楷书从隶书的体势中脱离出来,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我们最熟悉的钟繇的作品就是这件《宣示表》,虽然《宣示表》真迹也已经不存于世,我们看到的是后人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