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禅让,总得有个正经的仪式,正经的仪式往往得有个嘴皮子特别溜的司仪。大汉经历了四百年的时光,终于走向了他的末日,而站在台前终结了“汉”这一金字招牌的司仪,竟然是汉朝自己养的德高望重的名士,这个主持了汉魏禅让仪式的人叫作华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歆长着一副给太君带路的汉奸嘴脸,而有趣的是,在《三国志》华歆的传记中,这个身居魏国庙堂高位的国家级干部充满了道德与正直的光芒,那么历史书中的华歆是怎样的呢?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早年拜汉朝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师兄弟。要说能年纪轻轻拜在国家领导人之一的门下做学生,华歆本人的学识和他家族的实力可见一斑。按照后来刘玄德所声称的,他做过大儒卢植的弟子,那么论资排辈,刘备还得算华歆的师侄了。
至于在朝廷里讨个孝廉的头衔,到地方上去当个长官,这些对华歆来说都不叫事儿。在他早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曾劝同郡的朋友不要掺和王芬政变,后来王芬果然身败名裂,他对当时实力强劲的董卓和袁术都不看好,不肯在他们手下效忠尽力,不得不说华歆看人的眼光十分独到。
后来汉献帝下诏让华歆去江东当豫章太守。在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在孙策的兵锋威逼下郁郁而终,整个扬州士族都推举华歆为刺史。华歆以没有皇命不能随意做州郡长官为由拒绝赴任,甚至士族百姓们在门口蹲守了好几天,无奈华歆又亲自出面将他们劝回,可见其得人心如此。我们一方面看史书的记载,一面也得自己动脑筋想想,华歆作为地方官不打扰百姓,搞清静无为那一套,谁得利最多?肯定不是百姓,是当地的地头蛇士族嘛,老百姓都是他们管的,有了地头蛇们的全力支持,华歆想不要好名声都难,要知道在那个没有新闻媒体的时代,所谓的名声和道德完全可以靠几个名士在小圈子里吹捧起来。
除此之外,想要好名声就得有真刀真枪的纸面记录的政绩,而且在汉末江东,什么是最大的政绩?毫无疑问,华歆作为大汉钦定的地方大员要组织队伍把来犯的孙家军阀打败,这就是最大的政绩,但华歆的做法是直接投降,不仅如此还要整理衣冠欢迎孙策打进来。当然这一切只是我们的猜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华歆很聪明,人家刘繇一是名士有能耐,二是正经的皇亲国戚,三是大汉正式的扬州刺史能调动一切扬州资源,就这仍被孙策打得屁滚尿流,活活气死,这帮江东的地头蛇们为了自己一如既往的利益,就算把华歆推到一线,华歆能怎么做?
华歆:把我推到台前让我跟孙策去拼,当替死鬼,拜托,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跟谁演聊斋呢?没有皇上的指令,这个扬州刺史我是不做的,程序在那,咱按程序办事嗷。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即位,曹操已经在官渡战胜袁绍,北方乃至天下的形势逐渐明朗,于是曹操手中的大汉朝廷征召华歆到许昌任职。华歆名满天下,孙权刚刚当上总经理,屁股都没坐热,肯定不想让大高管华歆离职。于是华歆对孙权说:“老板你看哈,这次是大汉集团总部下发的文书,你要是遵守了,不就显得你跟总部一条心么,还能因此和总部的CEO曹公结下友谊,我到总部肯定给你说好话加深这份友谊,你这江东分公司总经理的位子不就做的更稳了吗?”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华歆北上。
华歆在曹操手下真是如鱼得水,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甚至在荀彧死后代替荀彧做了尚书令,成为整个曹魏文官集团的话事人,足见其在曹操心中的分量。后来,曹操征讨孙权时,还任命华歆为军师。
孙权一脸懵逼,华大哥,当初说好的增进友谊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啊。
最后汉朝禅让曹魏的大戏由华歆亲自登台并主导。四百年大汉,这个奠定了华夏主体民族名字的大一统王朝就这么结束在一个德高望重的华歆手中。华歆在史书中的相关道德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最后咱们分享一个和他有关的著名典故--割席断义,意为朋友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此绝交。
典故是这么说的,管宁和华歆是同门师兄弟也是好朋友。最初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赶忙拣起来,又瞥见管宁的鄙夷脸色,感觉不好意思,就扔了金子离开。这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院子外有一辆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读书如旧,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于是管宁就把坐席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就《世说新语》记载的这个故事,著名的三国史学家毛宗岗评论说:以名士如华歆,而助操为恶至于如此之甚,原其初不过为荣利之心未忘也。拾金而观之,利未忘也;见乘轩者而视之,荣未忘也。止此贪荣慕利之心,遂成其党恶助虐之心。管幼安知割席分坐,殆逆料其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