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高望重的华歆为何将大汉卖的一分不剩

德高望重的华歆为何将大汉卖的一分不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682 更新时间:2024/1/18 18:02:01

汉魏禅让,总得有个正经的仪式,正经的仪式往往得有个嘴皮子特别溜的司仪。大汉经历了四百年的时光,终于走向了他的末日,而站在台前终结了“汉”这一金字招牌的司仪,竟然是汉朝自己养的德高望重的名士,这个主持了汉魏禅让仪式的人叫作华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歆长着一副给太君带路的汉奸嘴脸,而有趣的是,在《三国志》华歆的传记中,这个身居魏国庙堂高位的国家级干部充满了道德与正直的光芒,那么历史书中的华歆是怎样的呢?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早年拜汉朝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师兄弟。要说能年纪轻轻拜在国家领导人之一的门下做学生,华歆本人的学识和他家族的实力可见一斑。按照后来刘玄德所声称的,他做过大儒卢植的弟子,那么论资排辈,刘备还得算华歆的师侄了。

至于在朝廷里讨个孝廉的头衔,到地方上去当个长官,这些对华歆来说都不叫事儿。在他早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曾劝同郡的朋友不要掺和王芬政变,后来王芬果然身败名裂,他对当时实力强劲的董卓和袁术都不看好,不肯在他们手下效忠尽力,不得不说华歆看人的眼光十分独到。

后来汉献帝下诏让华歆去江东当豫章太守。在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在孙策的兵锋威逼下郁郁而终,整个扬州士族都推举华歆为刺史。华歆以没有皇命不能随意做州郡长官为由拒绝赴任,甚至士族百姓们在门口蹲守了好几天,无奈华歆又亲自出面将他们劝回,可见其得人心如此。我们一方面看史书的记载,一面也得自己动脑筋想想,华歆作为地方官不打扰百姓,搞清静无为那一套,谁得利最多?肯定不是百姓,是当地的地头蛇士族嘛,老百姓都是他们管的,有了地头蛇们的全力支持,华歆想不要好名声都难,要知道在那个没有新闻媒体的时代,所谓的名声和道德完全可以靠几个名士在小圈子里吹捧起来。

除此之外,想要好名声就得有真刀真枪的纸面记录的政绩,而且在汉末江东,什么是最大的政绩?毫无疑问,华歆作为大汉钦定的地方大员要组织队伍把来犯的孙家军阀打败,这就是最大的政绩,但华歆的做法是直接投降,不仅如此还要整理衣冠欢迎孙策打进来。当然这一切只是我们的猜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华歆很聪明,人家刘繇一是名士有能耐,二是正经的皇亲国戚,三是大汉正式的扬州刺史能调动一切扬州资源,就这仍被孙策打得屁滚尿流,活活气死,这帮江东的地头蛇们为了自己一如既往的利益,就算把华歆推到一线,华歆能怎么做?

华歆:把我推到台前让我跟孙策去拼,当替死鬼,拜托,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跟谁演聊斋呢?没有皇上的指令,这个扬州刺史我是不做的,程序在那,咱按程序办事嗷。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即位,曹操已经在官渡战胜袁绍,北方乃至天下的形势逐渐明朗,于是曹操手中的大汉朝廷征召华歆到许昌任职。华歆名满天下,孙权刚刚当上总经理,屁股都没坐热,肯定不想让大高管华歆离职。于是华歆对孙权说:“老板你看哈,这次是大汉集团总部下发的文书,你要是遵守了,不就显得你跟总部一条心么,还能因此和总部的CEO曹公结下友谊,我到总部肯定给你说好话加深这份友谊,你这江东分公司总经理的位子不就做的更稳了吗?”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华歆北上。

华歆在曹操手下真是如鱼得水,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甚至在荀彧死后代替荀彧做了尚书令,成为整个曹魏文官集团的话事人,足见其在曹操心中的分量。后来,曹操征讨孙权时,还任命华歆为军师。

孙权一脸懵逼,华大哥,当初说好的增进友谊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啊。

最后汉朝禅让曹魏的大戏由华歆亲自登台并主导。四百年大汉,这个奠定了华夏主体民族名字的大一统王朝就这么结束在一个德高望重的华歆手中。华歆在史书中的相关道德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最后咱们分享一个和他有关的著名典故--割席断义,意为朋友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此绝交。

典故是这么说的,管宁和华歆是同门师兄弟也是好朋友。最初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赶忙拣起来,又瞥见管宁的鄙夷脸色,感觉不好意思,就扔了金子离开。这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院子外有一辆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读书如旧,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于是管宁就把坐席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就《世说新语》记载的这个故事,著名的三国史学家毛宗岗评论说:以名士如华歆,而助操为恶至于如此之甚,原其初不过为荣利之心未忘也。拾金而观之,利未忘也;见乘轩者而视之,荣未忘也。止此贪荣慕利之心,遂成其党恶助虐之心。管幼安知割席分坐,殆逆料其后欤?

标签: 华歆曹操孙权孙策荀彧刘备大汉管宁三国

更多文章

  • 华歆:被孙策奉为上宾,最终成为曹魏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华歆,孙策,曹魏,曹操,太守,汉朝,魏明帝,汉献帝,史说三国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华歆不仅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还是曹魏的重臣。曹魏建立后,华歆担任司徒。魏明帝即位,升任太尉,晋封博平县侯。虽然名气不如贾诩、程昱、荀彧、荀攸、司马懿等人,但是,纵观的华歆的一生,其能力和眼光还是堪称一流的。一华歆的家乡高唐

  • 司马芝:司马懿的远亲,三国时期的寒门“包拯”,终成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包拯,曹操,曹叡,太守,汉朝,宋朝,司马懿,司马芝,魏明帝,史说三国

    226年,曹洪的奶妈和公主的侍者,因淫祀无涧神被下狱,交由三国时期的“包拯”司马芝审理。奇怪的是,当时卞太后下诏求情,司马芝竟直接将两人打死,而魏明帝曹叡非但不惩罚他,还特地嘉奖一番。这究竟怎么回事呢?司马芝,字子华,乃魏国有名的清官,擅长审理案件,还是司马懿同宗远亲。司马懿家祖上世代为官,乃当地豪

  • 张范派出所联合张范卫生院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暨培训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枣庄正能量标签:灾害,张范派出所,张范卫生院,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

    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增强辖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辖区群众应急避险能力。5月12日,枣庄高新区张范派出所联合张范卫生院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暨培训活动。期间,民警设立了集中宣传点,采取展示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

  • 张范中学任亮:让党徽在基层闪耀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任亮,张范中学,教学,班主任,教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袁鹏 通讯员 刘兆德 枣庄报道他深深热爱着教育事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中学教师任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今年33岁的任亮是中共党员,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7年就职于枣

  • 曹操让众人到吕布的府库中取东西,袁涣取的东西使所有人羞愧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曹操,吕布,袁涣,袁术,刘备

    199年,曹操令众臣到吕布的府库中随便取财物,当大家都把车子装满时,袁涣的操作竟使众人羞愧满面,同时也使曹操对他格外器重!袁涣是河南周口人,父亲曾担任过东汉的司徒,凭着这层背景,他本来可以一路加官进爵、前途无量。但因他性格刚直,不避权贵,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基于此,袁涣的仕途并不顺利。后来天下纷纷,到

  • 袁涣:我不说刘备的坏话,死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袁涣,刘备,曹操,吕布,袁术

    袁涣,陈郡扶乐人,在今天的河南周口太康县。他父亲叫袁滂,曾经做过东汉的司徒,可以说袁涣是一位官二代。那时很多公子哥儿都不奉公守法,而他却举动依照法理,为人爱好清静,被郡中任命为功曹,刚上任不久,郡中那些喜欢作奸犯科的官吏纷纷离职,害怕爱较真的袁涣。这之后,袁涣又屡有升迁,刘备担任豫州牧,举荐袁涣为茂

  • 吕布把刀架在袁涣脖子上,让他骂刘备,袁涣一番话使吕布扭身就走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刘备,吕布,袁涣,袁术

    196年,吕布把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并警告:“骂刘备就活!不骂就死!”袁涣说的一番话,竟使吕布羞愧地扔下刀就走,再不敢让他骂刘备了!三国时期并不出名的袁涣,到底和吕布说了些什么?而使吕布羞愧地弃刀于地,扭头就走呢?袁涣,字曜卿,河南省周口人,他的父亲袁滂,在东汉朝廷曾担任过司徒一职。因为家庭的显赫背景

  • 故事:古代小故事——夏侯玄之死,王经母亲,曹操遗书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夏侯玄,曹操,王经,刘备,司马昭,司马师

    夏侯玄之死夏侯玄跟着魏帝去祭祖,大臣们都站在松树下。当时正下大雨,一个大雷击中松树,树梢被击毁燃烧。大家都吓的趴到地上,只有夏侯玄面不改色。司马师早就想杀他,一直犹豫未决,看到这件事,司马师就问安王:“我的威望能胜过夏侯玄吗?”安王说:“赵俨的儿子下葬,你去的时候,一半人站起迎接,他去的时候全都站起

  • 司马懿去世众人放心,雷劈夏侯玄不算惨,他姐死在此人手里才叫冤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司马懿,夏侯玄,曹爽,司马师,魏明帝,庄子

    在魏晋朝时期,对于周易,庄子,老子等就十分的推崇,甚至称其为三玄,于是在当时玄学也是应运而生,成了当年的主流思想,当时这种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就是夏侯玄。夏侯玄是征南大将军的儿子,受到了父亲的荫蔽,世袭了爵位,他还是十分有名的曹爽的表弟,当时大将军曹爽,在魏晋时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所以这也预示着他的

  • 从夏侯玄提出改制开始说起,浅谈“正始改制”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夏侯玄,曹爽,曹魏,魏明帝,司马懿,曹叡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