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1909-1984)河北衡水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1930年4月底,在北京今是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考入了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外语系,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学校开学不久就发生了因毕业证书问题开除学生而引发的学潮,王林是学生纠察队负责人。这次学潮的起因是:当首届国立青岛大学新生入校后,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高中毕业证书是借用他人或伪造的,学校因此于1930年12月勒令30余名学生退学。此时距招生入学已经近半年时间,如此处理引起“违规”学生不满,也引起其他学生的同情,遂“激动风潮,四日起全体罢课,援助失学同学。”罢课很快被学校当局以“共党暴动”为名,叫来警察镇压下去。其实,当时青大还没有中共的党团组织,王林虽是团员,但也没接上组织关系,罢课完全是学生自发的。
王林当时的名字是王弢,因为“弢”字难认而漏网,但他觉得对不起被开除的同学,准备自行离开青大。正在此时,组织派人找他,接上了组织关系,要他留在学校,坚持斗争。冬天,俞启威考入青大物理系,他虽然西装革履,打扮时尚,但他谈问题思想左倾,引起了王林的注意。1931年春,在地下党青岛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国立青岛大学地下支部成立,王林转为党员,并任青大党支部书记,同时,把俞启威作为培养对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空前尖锐。青岛的日本浪人见蒋介石在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渐嚣张,便充日侨,放火焚毁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大楼。而蒋介石竟然一面号召全国人民“忍辱负重”,“听候国联调查”,一面调兵遣将,围剿红军。学校当局也借口青岛环境特殊,不允许学生进行任何反日爱国活动。王林领导的国立青大党支部趁此机会,召开全校大会成立了“反日救国会”,并组织了179人的学生请援团,南下赴国民党所在地南京请援,要求抗日。在南京,蒋介石被迫在接见各地请愿团的大会上表示:“三年之内如果不赶走日本,收复东北失地,当割我蒋某之头以谢天下!”
在国立青大学生南下请援受到挫折后,王林领导的地下党支部改变斗争策略,他们根据市委的指示,决定组织了一些公开的各种学术组织团结同学,相继成立了时事讨论会、新文学研究会,并在一九三二年四月成立了海鸥剧社。这些组织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0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的成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艺事业的加强。1932年初,中共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根据青岛市委的意见,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在青岛建立了“左联”,对外称“新文学研究会”,在内部称青岛“左联小组”,成员有王林、李林、俞启威等六七人,由王林负责。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后,王林离校后,由中共党员乔天华领导,成员发展为20余人。青岛“左联小组”成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这些活动。一是开展文学创作,在报纸上发表革命的文学作品。此时,王林开始了写作,他的一篇小说经沈从文推荐,在《现代》月刊上发表。《现代》月刊是当时著名的杂志,在这上面发表作品,就会引起注意、渐渐成名;二是开展革命的读书活动;三是联络争取了一些进步作家;四是组织了汽笛文学社。新文学研究会和海鸥剧社是在国立青岛大学内成立的由地下党领导的二大左翼文化组织。
“剧联”全称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青岛分盟小组”,对外称“海鸥剧社”。1932年春,国立青大党支部书记王林和继任书记俞启威,通过上海“剧联”的关系,在青岛秘密成立“剧联”青岛分盟小组,组织进步学生参加“海鸥剧社”,这是青岛地区乃至全山东省的我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的戏剧团体,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戏剧形式反映国统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宣传团结抗日。海鸥剧社成立后,在“青大”礼堂演出了革命话剧《月亮上升》和《工厂夜景》。当时的上海“左联”机关刊物《文艺新闻》以“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为标题报导了青岛海鸥剧社的活动情况,可见它的影响已超越了青岛的范围。
成立于国立青岛大学内的“剧联”和“左联”是青岛历史重要的文化团体,是中国“左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因抗日需要而诞生,属于文化斗争的范畴。三十年代的青岛是继北平、上海之后的第三文化中心,是中国“文艺的一角”(臧克家语),而国立青大(山大)又是这个文化中心的大本营。青岛“剧联”和“左联”的活动又是青岛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青岛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6月,国立青大学生以抵制“学分淘汰制”为由开始罢课。在坚持了两个月以后,南京教育部忽然下令解散国立青岛大学,勒令全校学生三天以内离开校舍,并且重申开除为首的十余名学生代表学籍的命令,王林是其中之一。更不幸的是,这时青岛市委书记李春亭被捕,青大罢课斗争失去了领导。王林和俞启威等坚持留在校内,编辑罢课斗争专刊,准备与离校同学进行联络,继续斗争。罢课专刊稿件整理好后,王林正要拿到市内找印刷所付印,国民党便衣特务突然包围青大,指名逮捕王林。王林察觉后,从宿舍大楼的后窗跳出,藏到后山的树林中,幸免于难。事后,俞启威找到王林,说便衣特务仍未散去,他劝王林去上海。随后俞启威买了两张船票,他们一同到了上海,住在俞启威的母亲家中。
王林离开青岛后,于1932年秋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工人左翼剧团从事进步戏剧运动。1933年被派往南京,在国民党通讯处做兵运工作,后转西安做地下工作,参加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冀中平原革命根据地从事军事和地方工作。1949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腹地》;后相继完成《女村长》(长篇小说)《火山口上》(话剧)《十八匹战马》(短篇小说合集)《站起来的人民》(长篇小说)《五月之夜》(长篇小说)和根据以自己参加西安事变为素材的《叱咤风云》。建国后,王林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局顾问、天津市文联主席。
1982年王林来到青岛休养,住在嘉峪关路5号,曾重返国立青岛大学旧址(今红岛路中国海洋大学校内),旧地重游,感慨良多。
来源:冰凌文学公众号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