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成就一番伟业,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靠身边臣子们的帮助。
在被刘邦分封赏赐的群臣中,排第一的并非“战必胜,攻必取”的将军韩信,也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张良,而是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
萧何
刘邦在分封赏赐时,由于群臣争功,争论不休,过了一年多也难以决定功劳大小。萧何为何最终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被刘邦认为是排名第一的功臣呢?
战前:沛县时帮助沛公
萧何在沛县担任主吏掾时,和还是平民的刘邦交情就很深厚。
《史记》记载: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刘邦担任亭长时,萧何时常在他身边协助他。刘邦到咸阳服徭役时,其他官吏都只送给刘邦三百钱,只有萧何送给刘邦五百钱。
萧何曾因个人能力优秀,在官吏考核中成绩优异,秦朝御史想向朝廷举荐萧何,却被他坚决拒绝了。后来刘邦起兵,萧何追随着刘邦,并拥戴他称沛公。
楚怀王曾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虽然刘邦第一个攻入关中,但是项羽背信弃义,违背了楚怀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并打压刘邦,防止他东进。
刘邦本不愿接受在关中称王,并打算与项羽直接开战。
但是萧何十分冷静,他劝谏刘邦,先暂时接受项羽的封王,暗中积攒实力,并对刘邦说,不接受被封为汉王的话,就只会被杀。
刘邦原本并不明白为何自己不做汉王就只能死。萧何向刘邦解释道,我们的军队比不过项羽的军队,百战百败,结果只能是战败而亡。
萧何又向刘邦解释了担任汉中王的好处:在汉中称王,养民选贤,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增强了自身实力,就可以图谋天下了。
刘邦恍然大悟,听从了萧何的建议,立即动身去了汉中。既能够避免与项羽正面起冲突,又能够慢慢积攒势力,养精蓄锐,增强与项羽对抗的力量。
多亏了萧何的开导,刘邦才能有机会逐鹿天下。否则若是真的直接与项羽开战的话,刘邦就只能被项羽打败,退出历史舞台。
刘邦就任汉王后,萧何作为丞相一直辅佐刘邦。为了助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萧何曾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但韩信始终未能被刘邦重用。于是,失望的韩信选择了离开。多亏了萧何将韩信追回,并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韩信 萧何
并且,萧何让刘邦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使得刘邦得到了一位重要的将领。
韩信为刘邦带来了诸多胜利,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屡战屡胜,最终击败项羽,使刘邦能一统天下。
如果韩信真的离开了汉中,加入了其他诸侯王的阵营,那么刘邦就损失了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极有可能无法击败项羽,称霸天下。
战时:在后方支援刘邦
在刘邦征战时,萧何并没有跟随他去战场,而是留守在后方,负责收复巴蜀地区,发布政令,安抚百姓,同时为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提供粮食。
汉王二年的时候,刘邦带领各路诸侯攻打项羽,萧何守在关中,侍奉太子,同时处理政务。
在关中时,萧何制定各种制度法律,建立宗庙,宫殿等,完善各种建设,民生好了,资源也就能增加了。萧何能够通过水路,陆路源源不断地供给军队粮草。
刘邦在战场上多次战败,军队将士不时就有伤亡,多亏了萧何留在关中为他征兵,提供兵源,汉军才能支撑下去。
但刘邦也并非一直完全信任萧何。前204年,刘邦在和项羽的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时,他曾多次派使者到关中慰劳萧何。
鲍生对萧何说:“君王远征在外,风餐露宿,却总是派人来慰劳丞相,是心里怀疑您,您不如把兄弟子孙中能征战的全都派到军中参战,君王会更信任您。”
于是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将自己的族人派去作战,打消了刘邦的疑虑,使刘邦更加信任萧何。
萧何不仅只是在关中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他还非常聪明,能够意识到君主的多疑,能够适时地表明自己的忠心,提升自己的可信度。
战后:制定律法休养生息
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了改善战乱后的生活,萧何采取“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律法文书方面,刘邦攻入咸阳城后,其他的将领都急着去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瓜分战利品。项羽等其余诸侯军则是屠杀焚烧咸阳城后就离开了。
但是萧何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先是将秦朝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吏保管的律法诏令以及各种文献搜集了起来。
萧何保护下来的文献资料在日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刘邦后来之所以能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兵力,人口等信息,汉朝能完善律令,都要靠这些资料。
若没有萧何的先见之明,这些重要资料早就会被焚毁在咸阳城。汉朝建立之后的人口普查、法律颁布等诸多事项又要混乱不少,且耗费更多人力财力。
另外,萧何仔细研究了秦朝律法,选取其中符合时宜的条例保留下来,废除过于严苛的刑罚。
同时又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三篇,写成了《九章律》。这篇律法有助于汉朝初年稳固统治,改善人民生活,不必畏惧严刑峻法,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九章律》也对后世封建朝代的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代之后的律法大多都以《汉律》为蓝本,其被誉为百律之宗。
《九章律》
“汉初三杰”中的基石
刘邦手下最优秀的三位人才当属张良,韩信,萧何。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的三位功臣。
张良作为谋士,曾被刘邦称赞“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鸿门宴上,张良凭借智谋,使刘邦得以脱身,逃过一劫。
韩信,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制定了“汉中对策”,在刘邦兵败彭城后,先后在京索之地打败楚军。
后又支援刘邦,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奉命攻打齐国,拿下齐国后又全歼过来支援的龙且二十万楚军,多次征战未尝败绩。
而这二位杰出人才能够大展身手,其中也有萧何很大的功劳。当刘邦带领张良韩信等人在前线作战时,全要仰仗萧何在后方支援。
如果萧何也随着主力去前方作战的话,不但关中地区难以保全,军队粮草、装备等物资的提供也难以保证。
领兵打仗,出色的将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后勤供给更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哪怕是再强的神兵,只一味地作战,没有后续资源的支撑,也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留在关中的萧何为楚汉争霸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萧何作为后勤保障。
以关中作为大本营,刘邦即使一时没有胜过项羽,但是他也能重新整顿队伍,再次出发。
并且,张良,韩信等人仅仅是在各自单独的领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简而言之,属于专业性人才,只负责作战或出谋划策一项任务。
但是萧何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均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不仅在战争时稳定后方,汉朝建立后更是作为丞相治国富民,这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
若将汉朝比作一栋高楼的话,刘邦等人是负责一直向上,将这栋楼建设得更高,而萧何则为这栋楼打好了地基,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萧何的重要性。在刘邦分封赏赐时,功臣们提出异议,认为自己这些人都跟随刘邦上战场,杀敌立功,不知道打过多少次仗。
而萧何只不过是一介文官,舞文弄墨,并不曾上过战场,未立战功。可是他的功劳却在众人之上。
刘邦便问群臣:“可懂得打猎?”众人回答:“懂得。”刘邦又问:“明白猎狗的作用吗?”众人也回答:“明白。”刘邦便对他们说:“打猎,负责追逐猎物的是猎狗,而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挥猎狗的是猎人。诸位征战杀敌,只是能获得猎物,如同猎狗的功劳。”
但是萧何能够负责指挥,窥见前进的方向,如同猎人的作用。并且其他大臣只是自己一人跟随刘邦征战,萧何却是带领自己众多族人全部追随刘邦,因此他的功劳能排到首位。
总而言之,萧何为刘邦的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刘邦还只是一介游民时就非常赏识他。在刘邦征战时为他招兵买马,在汉朝时作为丞相兢兢业业,一直到孝惠帝二年去世。
萧何一生的大部分都在为刘邦出力,被称为大汉的第一功臣可谓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