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
作为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传奇将领,韩信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受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故事便能够看到他隐忍的性格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人们以一副对联总结了他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因为漂母的供养韩信得以活命,而最终他也在吕后的安排之下被杀害。
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的另外一个人便是萧何,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能够施展抱负是拜萧何所赐,最终被吕后杀害也与萧何不无关联。
杀死韩信之后,萧何觉得是西汉的大功臣,理所应当地接受了刘邦赐给他500名卫兵。正当萧何十分高兴的时候,他的门客召平却说了一句话:“你大难临头了......”
从知己到帮凶
众所周知,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将领,被后人称之为“兵仙”,不过他成名的过程却非常坎坷。
韩信早期生活贫困不已,靠着别人的救济勉强活了下来,还曾遭受过胯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便加入了反秦起义的大军,最早期属于项梁,项梁死后便成为了项羽的属下。
可是,韩信一直得不到他的重用,从而转投了远在巴蜀的刘邦。夏侯婴从兵卒中发现了他,萧何与之结识后被他的才华所震惊,经历了多次推荐韩信终成刘邦的兵马大元帅。
此后的四年中,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先后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刘邦成为皇帝后坚决不接受他的一切封赏,自此浪迹江湖隐匿山林,许多人看来此时正是应该享受成果的时候,他的决定让人实在难以理解。
不理解张良的人当中就有萧何与韩信,对于两人的疑惑张良以“鸟尽弓藏”的道理向他们做出了解释,但居功自傲的韩信认为自己能力卓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萧何听到张良的言论后同样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自己与刘邦是旧相识,即便刘邦成为了皇帝,念及旧情也不会对自己痛下杀手。看到二人的反应,张良只好叹息着自行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的心思逐渐显露了出来,勇猛无比的项羽都被韩信逼得走投无路,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实在令他坐立不安,一旦韩信谋反刘邦觉得自己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乎,他先通过各种手段把韩信从楚王贬魏淮阴侯,而后将其囚禁在长安。外出征战之时,在刘邦的默许之下,吕后便充当起了杀害韩信的主谋。
韩信聪明绝顶,要让这样的人上钩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达到目的吕后找来了相国萧何。起初听到吕后的计划萧何大吃一惊,转念一想他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毕竟被杀的人不是自己。
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最终被骗到了长乐宫中,这里也成为了他人生的终点。就这样,曾经帮助韩信达到人生顶点的萧何,此时却成为了诛杀他的同谋。
为了感谢萧何帮助自己除掉心腹大患,刘邦对他大加封赏并赐给500名卫兵以保护人身安全,这在古代是唯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普通人的是私兵)。
召平的劝诫
如此的殊荣让萧何受宠若惊,但在他看来这是对刘邦对自己忠心的肯定,对自己的安危如此重视说明刘邦将自己视为心腹,生怕自己有所闪失。
思及此,得到封赏后的萧何理所应当地享受着这一切,甚至还兴致勃勃地在家中办起了酒宴,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贺自己封邑进爵,人生似乎达到了巅峰。
一派祥和的气氛中萧何与宾客们觥筹交错,看着门外的卫兵尽职尽责地为其站岗,此时的他满面春风好不得意,宾客们一个个来到面前为其祝贺,萧何则不停地向宾客们道谢。
就在人们开怀畅饮之时,一个人来到了萧何的面前,萧丞相满脸笑容地等待着接受来人的祝贺,可惜的是此人的一番话却让他惊恐万分。
萧何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人,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做召平,是自己的门客。召平低声对萧何说道:“请相国移步内室,我有重要的话对您说。”
只见他满脸严肃,眉目间似乎还有紧张的神色,与宴会上欢乐的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虽然不明所以但萧何还是尊重了他的要求,起身离席与之来到了内室。
刚一坐下召平便一脸严肃地说道:“公勿喜乐,此后祸患无穷矣!”听到这样的话萧何勃然大怒,他怒气冲冲地对召平问道:“我平日待你不薄,为何今日出言不逊?”
召平则不紧不慢地说道:“您以为陛下为您安排的这五百名卫兵是为了保卫您的安全么?您今后的一举一动,恐怕都将在陛下的面前显露无遗了。”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萧何顿生寒意,他想起当年跟随刘邦夺取天下时,前线作战的高祖皇帝便经常派人问候自己、奖励自己,幸得张良的提醒:“这是汉王对萧何镇守后方不放心”。
最后,他将族中子弟全部送到刘邦的身边,这才打消了后者的疑虑,如今的这一幕与当年何其相似。
刘邦已经坐拥天下,狡兔死必然走狗烹,铲除韩信的事情上虽然自己义无反顾地站到他这边,但皇帝依然不会对自己放心,“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
张良功成名就后让自己置身事外,远离权力纷争的核心,现在看来实在是明智之举。如今自己身为一朝的相国,身居高位必然会被皇帝忌惮,可若想像张良那样洒脱地一走了之显然不可能了。
意识到大事不妙的萧何,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前结束了酒宴,送走宾客后他再一次来到内室,向召平请教如何做才能保全自己与家人的性命。
召平的计谋
为了报答萧何的知遇之恩,他为萧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陛下之所以对相国心存芥蒂,是因为陛下经常率军出征,每次出征相国都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样虽然是在帮助陛下,但同时也让陛下深感不安。”
紧接着召平又继续说道:
“如果相国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就说明皇帝可有可无,在此期间相国的威望也会与日俱增,如果百姓全部对相国您感恩戴德,一旦您对陛下有所图谋百姓就会一呼百应,这样的情况自然会让陛下对您无法放心。”
听到召平的分析萧何深以为然,随后他接着问道:“你所说的正是我没有考虑到的,那么依你之见我要怎么做才能打消皇帝心中的疑虑呢?”
召平回答道:“如果您的表现能够不那么出色,故意将自己的把柄交到皇帝的手中,皇帝便会觉得您也不过如此,到那时您在百姓当中的威望也就不会超过皇帝,皇帝自然就不会再对您有所猜忌了。”
经过召平的这次指点萧何茅塞顿开,一番拜谢之后他开始了自我拯救,从此之后对于朝廷的政务他开始变得漫不经心,经常称自己身体不适不去上朝。
不仅如此,萧何还经常借助自己手上的权力侵占百姓的田产,甚至还有人把此事告上了朝廷。
如此一来,百姓们对萧何的评价大打折扣,萧何也从之前鞠躬尽瘁的相国,变成了强取豪夺的恶人。
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班师回朝时,刚刚走到都城门口便被一群百姓拦住了去路,百姓们争先恐后地哭诉着萧何的罪行。
听到百姓们的控诉刘邦先是大吃一惊,之后便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还表示一定严肃处理萧何。刘邦处理此事了吗?处理了,态度严肃吗?一点都不严肃。
短暂休整之后,刘邦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百姓们的控诉一一指出,并质问萧何是否确有其事,面对刘邦的质问萧何惊恐地跪倒在地,低下头不敢为自己辩驳。
很显然他的罪行已经毫无争议,于是乎刘邦在朝堂之上痛斥萧何的罪行,随后将他羁押入狱。随着萧何的入狱,刘邦似乎有一件“心事”了却了。
与此同时,萧何虽然因获罪而入狱,但内心却无比地踏实。他知道对于刘邦来说,自己已经不再构成威胁,一家人的性命也随着他的入狱而得到了保障。
果不其然,萧何入狱不久便将他放了出来,出狱之后刘邦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对于此事萧何早有预料,他还故意披头散发将自己弄得污秽不堪,光着双脚装出因为惧怕而浑身发抖的样子。
这样一番表演让刘邦认为萧何难成大事,后者成功地打消了前者的猜忌,一番劝慰后刘邦让萧何官复原职,继续担任西汉王朝的相国一职。
听到刘邦的安排萧何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今后唯有全心全意为陛下尽忠而已。
只不过在这场暗潮汹涌的政治风波后,幸存下来的萧何深刻意识到自己与韩信无异,便学习张良就此远离了权力中心。
朝中他故意让自己边缘化,再也没有做出引起刘邦猜疑的举动,萧何的表现让刘邦很满意,对于这位故人再也没有对他有所为难,两人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刘邦去世后,萧何又逍遥地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在六十五岁这一年离开了人世。在西汉诸多的开国功臣中,他算是为数不多的善终之人,这一切不是源于幸运而是政治眼光。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三人的地位等同结局却迥然各异,张良因为先知先觉而超然于事外,逍遥快活地度过了后半生,韩信则因为盲目自信最终命丧长乐宫。
萧何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其过程也异常凶险,所幸在召平的提醒下及时醒悟,保住了家人保住了性命,这样的结局对于他来说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尽管刘邦身边有萧何这样忠诚的伙伴,但身为帝王的他必须要时刻提防,这或许就是皇帝孤独的的缘由吧,权力遮蔽住了他的双眼,看谁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