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典型代表。
他曾爱惜人才,在月下追韩信。
他曾忠心耿耿,跟随刘邦脚步,不遗余力的支持拥护刘邦,楚汉之战中的表现更是值得一提,为刘邦助平天下,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家管理方面,他更是别出心裁,制定出了相应的汉律,为大汉王朝后来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铺垫。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国之人,却没能受到帝王的信任,反而屡次遭到猜忌,令人寒心。
此人便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萧何,对于萧何曾盛传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萧何将会是诸葛亮终生都无法效仿的男人,对于诸葛亮,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
他曾在三国时期是刘备身边非常重要的一位军事家,他总是会拿自己与管仲相提并论,但是诸葛亮从未拿自己与萧何做过对比。
说到这里,大家的内心一定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想要知道为何诸葛亮从不与萧何进行对比,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缘由?
难道萧何的一生真的是诸葛亮难以效仿的吗?萧何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萧何的传奇一生
介绍萧何,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刘邦,他曾凭借着身边的能人贤士出谋划策,顺利打败了西楚的霸王项羽,而萧何就是刘邦智囊团中的重要一员。
萧何与刘邦之间除了简简单单的君臣关系之外,两人还有一层很亲切的关系—老乡,那就是他们二人都是沛郡丰邑人。
对于萧何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兢兢业业四个字来表示,即便在临近死亡的最后一刻,他也也就为汉室推选贤能之人,为人民操劳。
对于刘邦与萧何的结识还要从他们的故乡之地说起,当时的萧何是沛郡县主的吏掾,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帮助县令去做一些日常工作,对手下的官吏进行管理,相当于我们现如今常说的助手。
影视剧萧何形象
而此时此刻的刘邦仅仅只是一个整日干着苦力活,为生命担惊受怕的小吏,当他接到命令要求押送一批囚犯去修缮秦始皇皇陵.
可谁知,在中途中,有几个囚犯趁机逃跑。面对这种情况下,刘邦的内心对于自己未来的处境非常清楚,如果他选择实话实说,将剩余的囚犯押送至秦始皇皇陵,他必定死路一条。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命刘邦选择将所有的囚犯如数释放,而刘邦的这种行为,连累到了在家中的妻子吕雉。
幸运的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吕雉暂且逃过一命。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萧何便建议让刘邦选择起义。
其实,萧何之所以会给刘邦想出这样的主意,还要从陈胜吴广起义说起。
当时他们进行起义的地点就在沛郡旁边,而此县令本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面对起义,他没有选择镇压,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萧何便劝说该县令起义,并且建议他将刘邦请回来领导起义.
影视剧刘邦和萧何形象
一开始,该县令选择了答应,但是很快,这个县令就选择反悔,因为他认为刘邦的出现会对自己的领导权产生影响。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萧何就立刻偷偷潜逃到了城郊与刘邦相见,并将县令的想法告诉了刘邦。
得知个消息的刘邦内心非常生气,于是他便立刻写了一封感动人心的书信,并且将这封书信用一支箭射进了城内。
看到书信内容的老百姓,内心都感触颇深,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们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将县令杀了,并且特地打开了城门,迎接刘邦的到来。
自此之后,萧何就一直跟随着刘邦的脚步,而刘邦也因为此次起义的成功,积累了一定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邦的势力不断壮大,而萧何始终都是刘邦身边最忠实的追随者。
看着刘邦的势力一天天的变强,项羽说出了他和刘邦水仙进入关中咸阳,那么谁就是关中之王。
这句话激起了刘邦与萧何心中的胜负欲,于是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从侧面绕进了咸阳城,顺利进入咸阳,让秦军乖乖投降,而刘邦也顺利入主关中。
可谁知,项羽在看到这幅情景之后,他非但没有遵守诺言,反而设下了鸿门宴,好在刘邦的身边有很多仁人志士,在他们的帮助下,刘邦顺利逃过了项羽所设下的鸿门宴。
而刘邦则被项羽封为汉王,虽说刘邦的心中非常不愿意,但是奈何自己的势力还不能与项羽进行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便带领军队进入蜀地,养精蓄锐,只为有一日能够有足够的力量与项羽抗衡。
影视剧韩信形象
就在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此人便是不受项羽重用的韩信,当时他仅仅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在和他进行交谈之后,发现韩信是一个满腹经纶与抱负之人,于是,萧何打算要讲韩信举荐给刘邦。
可谁知,会错意的韩信以为自己不会受到重用,便选择心灰意冷的离开,萧何在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内心非常着急不愿让这样一位人才离开.
于是他立刻骑上快马,追上了韩信,虽说追回了韩信,但是面对萧何的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刘邦并没有重用韩信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萧何苦口婆心,苦苦相劝。
最终,刘邦同意重用韩信,并且将其封为大将军。不可否认,萧何看人的眼光不会错,刘邦后来在萧何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汉朝。
虽说萧何的前半生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晚年时期的他却遭到了刘邦的怀疑与猜忌。
刘邦总是会去打听萧何的一举一动,甚至有时候还会特地找人监视,好在萧何是一个聪明人,他在感受到刘邦的猜忌之后,他便选择收敛锋芒,为自己特地设计了牢狱之灾,打消了刘邦心中的顾忌。
出狱之后,他又一次成为了汉惠帝刘盈的得力助手,虽说他曾遭到了刘邦的猜忌,但是他却始终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即便是在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还在为王室选贤能之人,尽管此人与自己有矛盾,他依旧推荐了此人。
无法效仿,有何原因?
就是这样忠心耿耿,深谋远虑,宽容大度之人,一般人都是无法去效仿的,那么诸葛亮到底能不能效仿呢?其答案是多样的人,有人认为诸葛亮完全可以,但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能力效仿。
对于诸葛亮为何不能效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本身就很难效仿,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诸葛亮的内心并不愿意效仿,他并不想成为像萧何那样的人,处于像萧何一样的境遇之中。
首先,萧何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一般人都是无法替代的,同时,一开始在刘邦的心中,萧何始终都排在功臣的第一位.
因此,这样的地位是诸葛亮所无法去效仿的。
当然,两人的身上也不乏一些相似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刘备身边的重要军师,在艰难时刻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两人扮演的角色非常相似。
更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与萧何所处的环境也有几分相似,要知道刘邦在成为汉王之前,他始终都受制于项羽,而刘备则总是受制于曹操,因此,两人同为帝王的辅佐者。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该与萧何自比,岂不是更贴切。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当时的年代并不允许诸葛亮与萧何自比,虽说刘邦和刘备都是受制于他人。
当时汉朝的皇帝是汉献帝,而汉献帝手中的权力却始终把握在曹操的手中,而在诸葛亮年代的丞相是曹操,刘姓的天下依旧仅仅攥在自己手中,在这时间与事件的错位之下,诸葛亮自然也是不愿意去效仿萧何的,即便是效仿也会显得有一些不合时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诸葛亮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而萧何却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才,在统领军队方面略有欠缺。
正如刘邦曾在评估大臣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表示在镇守国家安抚民心上,供应粮草,确保粮草的运输之路上,他是比不上萧何的,但是对他的军事才能却闭口不提,因此,面对这样的萧何是诸葛亮不愿意去效仿的。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刘邦的不信任与猜忌,是诸葛亮不愿意去效仿的原因,在诸葛亮的心中。
他更想成为像管仲一样的人,得到君王的信任,要知道萧何曾经因为刘邦的不断猜忌,为了自保,削弱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他不惜自会清誉,甚至选择入狱,只为躲过杀身之祸。
因此,这样的处境是诸葛亮不愿意去经历,因此,诸葛亮很少将自己与萧何相比。
因此,对于萧何,并不是诸葛亮无法效仿,而是因为综合因素以及内心所求不同的原因,诸葛亮并不愿意效仿,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萧何与诸葛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所面对的君王也不相同,
两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经历都各有不同,再加上身上各有彼此的长处与短处。
因此,不论是萧何还是诸葛亮,他们都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人物,并无高低之分。
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用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