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说刘邦是“流氓皇帝”,刘邦究竟有多流氓?

都说刘邦是“流氓皇帝”,刘邦究竟有多流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 访问量:844 更新时间:2024/1/24 4:40:10

刘邦年轻 时确实挺荒唐,但要说他是“流氓”的话,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在不少史料或者影视剧中,对汉高祖刘邦的定义,都是以“流氓”为定论,其中,无赖、泼皮,甚至无耻之徒等诸多字眼,都是刘邦的标签。

这些字眼显然不是什么好词儿,而身为开国之君,却在后世有这样的评价,这与刘邦一生中所干的几件事有很大关系。

譬如他曾和项羽“商讨”分食老父刘太公,又譬如他对像郦食其这样的文人口吐芬芳,再比如他在年轻时“不务正业”,诸如此类的记载数不胜数。

正因为刘邦曾经“劣迹斑斑”,因此才会在后世的评价中,将其定义为“流氓”,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刘邦真的是一个“流氓皇帝”吗?

有道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也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刘邦是否”流氓“,同样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而刘邦的”劣迹",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定行为,因此,如果单凭这些就将刘邦定义为“流氓”,难免会有失公允。

先来看看刘邦都干过哪些“流氓”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他年轻时混吃混喝,不务正业

刘邦是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其祖上曾经辉煌过,据说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并且,刘邦的祖父还曾担任过魏国的丰公(相当于县令),因此,刘邦也算是官宦之后。

但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一代,由于时局以及迁徙等因素,家境就比较差了,刘太公本人也是土里抛食的一个老农民,靠着种地耕田来养活一家老小。

而刘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甚至有点寒酸的家庭里。

按理说,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要想吃饱穿暖,那必须得辛勤劳作,这个道理在刘邦出生后,父亲刘太公就时常耳提面命的教育他,告诉他只有勤劳,方能持家。

但是,刘邦显然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主儿。

据史料记载,年轻时的刘邦,“不事生产”,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四处溜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游手好闲,要么就是腆着脸跑到樊哙那里吃狗肉,完事还不给钱。

刘邦的行为在现代看来,活脱脱的“街溜子”一个,不爱劳动也就算了,还四处混吃混合,因此,才会把刘太公气得差点犯了高血压,大骂其不如二哥刘仲

不仅如此,刘邦还看上了村里一个姓曹的寡妇,时常半夜摸到她的家里,一来二去,就有了大儿子刘肥

第二件,为保命将亲生儿女推下车,和项羽讨论如何分食父亲刘太公

彭城之战,刘邦的汉军被项羽击败,汉军死伤无数,据记载,当时由于项羽突然袭击,导致刘邦措手不及,其麾下的数十万士兵基本上全军覆没。

而刘邦原本也有可能会葬身于此,但在最后关头,天降狂风,一时间让项羽的楚军大乱,刘邦这才趁机会,仅带了十几个人,如丧家之犬一般落荒而逃。

当时,护卫着刘邦逃跑的,正是大将夏侯婴,车上坐着刘邦和他的一双儿女(嫡子刘盈鲁元公主),至于刘邦的老婆吕雉和父亲刘太公,早已被项羽俘虏。

而项羽显然不想放过刘邦,因此,派人紧紧追击,眼看就要追上夏侯婴所驾的马车,刘邦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点,一脚就把儿女给踹了下去。

最后,还是夏侯婴于心不忍,将刘盈和鲁元公主又抱了上来,而就这样踹下去再抱上来,一路上上演了好多次,最后终于逃过追击,刘邦这才住手。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项羽本纪》

在此之后,刘邦收拢残部,退守荥阳,但还是被项羽围了上来,期间,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使出了极为毒辣的一招。

他在城墙上,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并在城下架上一口大锅,锅里是滚烫的开水,同时向刘邦喊话,如不投降,就将刘太公扔进大锅,当场将其煮了。

一般来说,面对此情此景,寻常人指定是慌了神,但刘邦则不同,他不仅不慌,反而隔空向项羽喊话,说项羽和他曾是兄弟,如果煮了刘太公就意味着煮了项羽的爹一样,因此,要项羽在煮了之后,分给他一杯肉羹吃。

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羽本纪》

此话一出,让项羽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显然对面的刘邦是一个浑不吝的主,杀了刘太公似乎并不会让他投降,最终,项羽只得骂骂咧咧的把刘太公放了回去,毕竟在他这里,他还要管饭。

第三件事,轻视文人,见面就口吐芬芳

刘邦在起兵后,取得了部分成绩,不少人闻其大名,都前来追随刘邦,这其中,不乏有儒生这样的文化人。

但刘邦对这些儒生,态度十分不友好,曾经有一个儒生在找到刘邦后,当着刘邦的面,侃侃而谈,言语中尽是天下大势等,刘邦本身就不喜欢这种人,因此在听了一会后更加厌烦,当场将这个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并在里面撒尿。

这种轻视文人的行为,很快让刘邦的恶名远扬,因此,在谋略家郦食其准备投奔刘邦时,不少人对他规劝,让他三思而后行。

但郦食其不信邪,他认为自己绝对是独特的一个,会让刘邦重视。

但很快,他就被现实狠狠地打脸,在他托人见到刘邦后,刘邦正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看到郦食其后也是随便行了个礼,并且,没等郦食其开口,就对其破口大骂,当着侍女的面,称呼郦食其为“竖儒”。

竖儒这个词,已经近乎于国骂了,要知道郦食其乃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文人,用这样的词语骂他,无疑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而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正是刘邦的这些无赖作为,让史官和后人将刘邦定义为“无赖”、“流氓”,但刘邦真的是无赖和流氓吗?正如前文所说,凡事要一分为二地去看,所以,我们去看一看当时的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是刘邦“无赖”这个名声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出来的。

最早将刘邦称之为为“无赖”的,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高祖本纪》里的一段,并且,原文中刘邦自己称呼自己为“无赖”。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当时,刘邦已经成了皇帝,某日宴请群臣,父亲刘太公也出席了这次宴会,席间,刘邦突然想起年少时被父亲责骂不事生产,不如二哥刘仲勤劳,而今他却当了皇帝,因此就开玩笑的问父亲,自己当今的产业是不是比二哥要多得多呢?

而刘邦说了一句“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这里面,“始大人“指的是刘太公,”常以“则是时常认为,那么结合刘邦当年的行为和整段话的意思,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所说的”无赖“,是无能的意思。

因为年轻的刘邦无能,不事生产,不能积攒家业,因此才会被刘太公骂其为“无赖”。

说白了,这个无赖的意思,就是类似于现代的啃老,不干正经的农活,不符合刘太公心中的期望,但此无赖与我们认为的那种破皮无赖相去甚远。

因此,刘邦的无赖并非是流氓的意思,而是指没有经济盈余的人,说白了就是家里没有余粮。

并且,刘邦在之后,可是凭本事当上的泗水亭长,史书上记载,他在游历四方后,回到家乡沛县,经过了正儿八经的考核,才得以出任亭长一职。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若他只是一个寻常的街头混混,他怎么会通过秦朝的相关考核,成功的当上泗水亭长这个公务员职务的呢?

况且,在他当上亭长之后,本身他就喜欢交朋友,即便是亭长有俸禄,但大多都被他拿去与朋友喝酒吃肉了,因此家里更不会有什么盈余了,这样一个“月光族”,在勤劳朴实的刘太公看来,自然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此,骂其无赖,意思就是他不懂的过日子的意思。

另外,关于刘邦扔下儿女逃命和与项羽分食其父的行为,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要知道,彭城之战之所以败,与刘邦的自大有一定关系,他在率领诸侯占据彭城后,不思进取,反而整日在彭城饮酒作乐,结果被项羽抄了后路,用三万大军打的刘邦几十万人落花流水。

突如其来的失败,让刘邦慌了神,在其逃亡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如何才能不被项羽抓住,为了这个目的,其他的都不算什么。

哪怕是车上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也不能阻挡他逃跑。

出于这种心理,刘邦在当时才会把儿女扔下车,一来在古代,儿女并非如现代这样重要,比如后世那么多皇帝,为了权力杀起儿子来毫不眨眼,亲生的又怎样?该杀的时候从不手软。

古人的行为方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不能单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对古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尤其是在像刘邦逃命的这种时刻。

当时的他,身陷绝境,换做是旁人,未必就会比刘邦做得更好,同样,像古代遭受天灾人祸,不得不“易子而食”的时候,难道说那些父母就没有人性吗?

所以,在一个人陷入绝境时,用他当时的行为来评判他的品性,本身就有失公允。

至于分食刘太公,这件事我们更应该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要知道,是项羽绑了刘邦的父亲,将其作为人质,以此来要挟刘邦,而不是刘邦要挟项羽。

古人有云,祸不及家人,但项羽是怎么做的呢?不但把刘邦的老婆和父亲劫走,还以此要挟刘邦,本身这就已经属于典型的不道义。

而项羽提出“烹杀”刘太公后,作为刘邦该怎么做才最合适呢?

马上跪地求饶,让项羽放了自己老爹吗?这一点刘邦做不到,即便是他有心想这样做,也不能去做和不敢去做。

为什么呢?他是汉王,是背后万千追随他的臣子们的首领,其次他才是儿子,如果向项羽投降,那让身后的将士们、谋臣们该如何自处?

一块等着投降后被项羽一一屠杀吗?还有,这些将士们投降后,他们的家人会落个什么结局?

刘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得不看着父亲被架在城墙上,毕竟他的行为,牵动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万千将士和更多的家庭。

并且,当时的情况,刘邦那样说也是最好的办法。

他先是把项羽升级到自己“兄弟”层次,并以此给项羽上了一道道德枷锁,称既然是兄弟,那么他的父亲就相当于项羽的父亲,如此一来,项羽如果对刘太公动手,那就意味着“弑父”,这可是在古代一个很大的罪名。

哪怕是项羽无所顾忌,但也不想被人称之为“弑父”之人,这个恶名,他担当不起。

因此,项羽虽说知道刘邦的小心思,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是骂骂咧咧的把刘太公放了回去,而他这个要挟计划也由此失败。

还有,轻视文人,辱骂郦食其是为了立人设

众所周知,刘邦起于草莽,说白了就是从社会底层一路混上来的,在他功成名就之前,身边最多的都是什么人呢?

答案是类似于樊哙这样的江湖人士,也就是同样出身低微的人。

那么,刘邦与他们相处的时候,该采用什么态度呢?总不能之乎者也,张口闭口文绉绉的吧?如果那样的话,樊哙等人早就跑路了。

要想和属下打成一片,那就成为与他们类似的人,哪怕是装出来的,也会让属下感到领导和他们“臭味相投”,这样属下才能认为领导是自己人,愿意为之效力。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放在这里同样适用。

同样,在刘邦日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依然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毕竟他的目标,是推翻“暴秦”,干掉项羽,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大前提,就是让天下的百姓认可你。

怎么认可呢?就是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老百姓一看,这汉王也会口吐芬芳,喝酒吃肉看美女,还时不时的张嘴骂娘,岂不是和我等草民一模一样,由他当了皇帝,那么咱老百姓的好日子肯定就来了。

有一个接地气的人设,是刘邦在前期能快速积累实力的基础。

而轻视文人,也是刘邦的一个计策,看似十分的无礼,但这背后却隐藏着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大智慧。

前文提到,刘邦在接见郦食其后,刚见面时表现的犹如痞子一般,又是侍女捏脚,又是骂郦食其为“竖儒”,让郦食其十分生气。

但此时的刘邦,是在用这个方式来进行试探,试探郦食其究竟是不是有真本事。

要知道,当时天下各种人才多了去了,不排除其中有真才实学之人,但同样,也有不少沽名钓誉之徒,这些人犹如投机分子一样,看到哪一方势力崛起,就投到其阵营下,去混一个前途。

对于这种情况,刘邦自然是见的多了,况且,郦食其能见刘邦,还是托人介绍,这种主动投靠的行为,本身就有投机的嫌疑,因此,刘邦才会摆出一幅痞子模样。

若是一般人,自然会忍受不了刘邦的态度,但若是真心愿意投靠的,必然能坦然应对,哪怕是有真才实学却因刘邦态度恶劣走掉的,那也说明其并不真诚,走了也不可惜。

虽说这种甄选人才的方式有些独特,但也不失为一种很公平的办法。

而郦食其果然被刘邦的态度激怒了,他认为刘邦小看了自己,因此,就把心中所学和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滔滔不绝的对刘邦讲了一遍,彻底震撼了刘邦。

接下来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史料记载,刘邦起身整理衣冠,并长揖到地,并将郦食其请到上座,真诚地向其致歉道谢。

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这个时候,再说刘邦是一个轻视文人的人,是不是就有些不恰当?他不是轻视文人,而是轻视那些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的文人。

所以,我们在说刘邦是一个“流氓皇帝”的时候,不能但从一两件事就下结论,而更多的是应该代入刘邦的角度,以当时的情况和事后的结果来进行对比,只有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会显得更加的公正和客观。

综上所述,刘邦在早期的时候,部分行为确实颇为“流氓”,但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和早年经历分不开,而在其创业的过程中,一些看似“流氓”的行为,也是因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不能就以此定论刘邦为“流氓皇帝”,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是因为刘邦成了皇帝,他的一些行为才会被放大,而实际上,他所做的事情,封建社会的其他皇帝也都做过,总不能说所有的皇帝都是流氓吧?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更多文章

  • 陈平投奔刘邦,刘邦:你盗嫂名声差!陈平回了26字,刘邦直接录用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三毛,刘邦,项羽,陈平,陈平(汉朝),汉朝

    一代伟人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汉高祖:“自古以来最会用人者就是刘邦。”诚然,刘邦作为一名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社会底层人员,在秦末乱世中,能够一步一步由弱转强,由小到大,最终获取天下,依靠的就是围拢在他身边的那些人才。在那个时代,社会对人才是有着一套严格的道德标准的。以至于许多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因为道

  • 刘邦驾崩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

    历史解密编辑:复杂说历史标签:刘邦,皇帝,韩信,吕雉,周勃,张良,汉朝

    自古以来,一个人想要做出一番惊天的大事,都不是完全靠自己办到的,中间势必需要他人的帮助。因为有句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无论怎样,多个人就是多一分力。何况,有时候,有些人的能力可不单是多一分力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古代,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建立了不朽功勋的皇帝,他们不是靠自己实现大业的,而是靠了许多能人异士

  • 刘邦最勇武的儿子,力能扛鼎堪比项羽,为何却绝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项羽,吕雉,刘恒,赵王,汉朝,秦朝,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虽然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但他却并不善于冲锋陷阵,当年项羽曾向他发起挑战,表示一决雌雄,刘邦避而不战,笑着说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不过,刘邦的儿子之中却出现一位项羽式的人物,此人勇武过人、力能扛鼎,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悲惨,最终绝食而死。那么刘邦的这个儿子到底是谁呢?他又为什么绝食自尽呢?一

  • 刘太公被抓时刘邦却见死不救刘邦真的是不孝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邦,项羽,皇帝,不孝子,吕雉,刘太公,汉朝

    对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刘邦却见死不救,他真的是不孝子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古代皇帝中白手起家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出身贫寒,最后却可以将天下收揽于怀中,要说他没有本事那是不可能的。自古开朝皇帝,无一不是人中翘楚,更不要说没有什么文化的刘邦了。刘邦没有文化

  • 祭祀先祖,感恩祖德,缅怀世界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开拓者高祖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河南视野标签:刘邦,高祖,祖德,汉朝,汉民族,汉文化

    徐州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二0二三年五月廿七日(农历癸卯四月初九)来自北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福建,四川,江西,江苏各地,凝聚刘氏、张氏、周氏、王氏,曹氏姜氏、韦氏、贺氏、郏氏、郭氏宗亲,身着黄色带有祖先图腾标志祭祖服,衣冠整齐,面带敬仰,缅怀世界汉民族

  • 民间传说:刘邦岀世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刘邦,卢绾,皇帝,白帝,汉朝,神农氏,民间传说,霸王项羽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刘邦的出生非常有意思。传说刘邦的母亲有一天在地里做农活时,感到非常累,

  • 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

    历史解密编辑:答小霜趣闻标签:张良,刘邦,项羽,丞相,分封,皇帝,汉朝

    汉高祖刘邦开创西汉王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建国时定国号为“汉”,但是,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相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作为开国皇帝,刘邦登上帝位,一切都百废待兴,忙得不可开交。他封赏了二十多位大臣,其余的还一时来不及封赏

  • 刘邦经常骂人,项羽一向仁而爱人,为何高人都愿意投奔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刘邦,韩信,张良,萧何,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秦汉之交,天下风云激荡,英雄辈出,其中刘邦与项羽最具领导能力,分别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随。但对比刘邦与项羽的待人风格,却又有违和之处:刘邦经常任性骂人,项羽待人一向恭敬慈爱,但最终结果却是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愿意投奔刘邦,甚至韩信、陈平、英布等属于反叛项羽投奔刘邦,是这些高人“贱骨

  • 陈平投奔刘邦,刘邦:你盗嫂名誉差!陈平说了28字,刘邦直接录用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三毛,刘邦,项羽

    对于乱世枭雄来说,人才,永远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一种宝贵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得人才者方可得天下,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没有错。陈平,作为刘邦帐下的谋士,自打陈平追随刘邦以来一直深受刘邦器重。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陈平擅长阴谋,也就是用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打击他的对手。在陈平和张良的轮番打击下,最终项羽还

  •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这是真心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世民,李靖,刘邦,刘秀

    刘秀与刘邦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个话题自古就没停过,奇怪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名气不大的刘秀,要比家喻户晓的刘邦更厉害。李靖也持这个观点。李世民问:“刘邦不是自吹善于‘将将’吗?为何杀韩信、诛彭越,还把萧何扔进监狱,他这么做是什么目的?”李靖说:“以我的观点,刘邦和项羽都不是‘将将’之才。张良、陈平、韩信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