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年轻 时确实挺荒唐,但要说他是“流氓”的话,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在不少史料或者影视剧中,对汉高祖刘邦的定义,都是以“流氓”为定论,其中,无赖、泼皮,甚至无耻之徒等诸多字眼,都是刘邦的标签。
这些字眼显然不是什么好词儿,而身为开国之君,却在后世有这样的评价,这与刘邦一生中所干的几件事有很大关系。
譬如他曾和项羽“商讨”分食老父刘太公,又譬如他对像郦食其这样的文人口吐芬芳,再比如他在年轻时“不务正业”,诸如此类的记载数不胜数。
正因为刘邦曾经“劣迹斑斑”,因此才会在后世的评价中,将其定义为“流氓”,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刘邦真的是一个“流氓皇帝”吗?
有道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也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刘邦是否”流氓“,同样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而刘邦的”劣迹",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定行为,因此,如果单凭这些就将刘邦定义为“流氓”,难免会有失公允。
先来看看刘邦都干过哪些“流氓”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他年轻时混吃混喝,不务正业
刘邦是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其祖上曾经辉煌过,据说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并且,刘邦的祖父还曾担任过魏国的丰公(相当于县令),因此,刘邦也算是官宦之后。
但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一代,由于时局以及迁徙等因素,家境就比较差了,刘太公本人也是土里抛食的一个老农民,靠着种地耕田来养活一家老小。
而刘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甚至有点寒酸的家庭里。
按理说,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要想吃饱穿暖,那必须得辛勤劳作,这个道理在刘邦出生后,父亲刘太公就时常耳提面命的教育他,告诉他只有勤劳,方能持家。
但是,刘邦显然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主儿。
据史料记载,年轻时的刘邦,“不事生产”,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四处溜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游手好闲,要么就是腆着脸跑到樊哙那里吃狗肉,完事还不给钱。
刘邦的行为在现代看来,活脱脱的“街溜子”一个,不爱劳动也就算了,还四处混吃混合,因此,才会把刘太公气得差点犯了高血压,大骂其不如二哥刘仲。
不仅如此,刘邦还看上了村里一个姓曹的寡妇,时常半夜摸到她的家里,一来二去,就有了大儿子刘肥。
第二件,为保命将亲生儿女推下车,和项羽讨论如何分食父亲刘太公
彭城之战,刘邦的汉军被项羽击败,汉军死伤无数,据记载,当时由于项羽突然袭击,导致刘邦措手不及,其麾下的数十万士兵基本上全军覆没。
而刘邦原本也有可能会葬身于此,但在最后关头,天降狂风,一时间让项羽的楚军大乱,刘邦这才趁机会,仅带了十几个人,如丧家之犬一般落荒而逃。
当时,护卫着刘邦逃跑的,正是大将夏侯婴,车上坐着刘邦和他的一双儿女(嫡子刘盈和鲁元公主),至于刘邦的老婆吕雉和父亲刘太公,早已被项羽俘虏。
而项羽显然不想放过刘邦,因此,派人紧紧追击,眼看就要追上夏侯婴所驾的马车,刘邦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点,一脚就把儿女给踹了下去。
最后,还是夏侯婴于心不忍,将刘盈和鲁元公主又抱了上来,而就这样踹下去再抱上来,一路上上演了好多次,最后终于逃过追击,刘邦这才住手。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项羽本纪》
在此之后,刘邦收拢残部,退守荥阳,但还是被项羽围了上来,期间,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使出了极为毒辣的一招。
他在城墙上,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并在城下架上一口大锅,锅里是滚烫的开水,同时向刘邦喊话,如不投降,就将刘太公扔进大锅,当场将其煮了。
一般来说,面对此情此景,寻常人指定是慌了神,但刘邦则不同,他不仅不慌,反而隔空向项羽喊话,说项羽和他曾是兄弟,如果煮了刘太公就意味着煮了项羽的爹一样,因此,要项羽在煮了之后,分给他一杯肉羹吃。
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羽本纪》
此话一出,让项羽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显然对面的刘邦是一个浑不吝的主,杀了刘太公似乎并不会让他投降,最终,项羽只得骂骂咧咧的把刘太公放了回去,毕竟在他这里,他还要管饭。
第三件事,轻视文人,见面就口吐芬芳
刘邦在起兵后,取得了部分成绩,不少人闻其大名,都前来追随刘邦,这其中,不乏有儒生这样的文化人。
但刘邦对这些儒生,态度十分不友好,曾经有一个儒生在找到刘邦后,当着刘邦的面,侃侃而谈,言语中尽是天下大势等,刘邦本身就不喜欢这种人,因此在听了一会后更加厌烦,当场将这个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并在里面撒尿。
这种轻视文人的行为,很快让刘邦的恶名远扬,因此,在谋略家郦食其准备投奔刘邦时,不少人对他规劝,让他三思而后行。
但郦食其不信邪,他认为自己绝对是独特的一个,会让刘邦重视。
但很快,他就被现实狠狠地打脸,在他托人见到刘邦后,刘邦正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看到郦食其后也是随便行了个礼,并且,没等郦食其开口,就对其破口大骂,当着侍女的面,称呼郦食其为“竖儒”。
竖儒这个词,已经近乎于国骂了,要知道郦食其乃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文人,用这样的词语骂他,无疑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而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正是刘邦的这些无赖作为,让史官和后人将刘邦定义为“无赖”、“流氓”,但刘邦真的是无赖和流氓吗?正如前文所说,凡事要一分为二地去看,所以,我们去看一看当时的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是刘邦“无赖”这个名声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出来的。
最早将刘邦称之为为“无赖”的,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高祖本纪》里的一段,并且,原文中刘邦自己称呼自己为“无赖”。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当时,刘邦已经成了皇帝,某日宴请群臣,父亲刘太公也出席了这次宴会,席间,刘邦突然想起年少时被父亲责骂不事生产,不如二哥刘仲勤劳,而今他却当了皇帝,因此就开玩笑的问父亲,自己当今的产业是不是比二哥要多得多呢?
而刘邦说了一句“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这里面,“始大人“指的是刘太公,”常以“则是时常认为,那么结合刘邦当年的行为和整段话的意思,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所说的”无赖“,是无能的意思。
因为年轻的刘邦无能,不事生产,不能积攒家业,因此才会被刘太公骂其为“无赖”。
说白了,这个无赖的意思,就是类似于现代的啃老,不干正经的农活,不符合刘太公心中的期望,但此无赖与我们认为的那种破皮无赖相去甚远。
因此,刘邦的无赖并非是流氓的意思,而是指没有经济盈余的人,说白了就是家里没有余粮。
并且,刘邦在之后,可是凭本事当上的泗水亭长,史书上记载,他在游历四方后,回到家乡沛县,经过了正儿八经的考核,才得以出任亭长一职。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若他只是一个寻常的街头混混,他怎么会通过秦朝的相关考核,成功的当上泗水亭长这个公务员职务的呢?
况且,在他当上亭长之后,本身他就喜欢交朋友,即便是亭长有俸禄,但大多都被他拿去与朋友喝酒吃肉了,因此家里更不会有什么盈余了,这样一个“月光族”,在勤劳朴实的刘太公看来,自然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此,骂其无赖,意思就是他不懂的过日子的意思。
另外,关于刘邦扔下儿女逃命和与项羽分食其父的行为,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要知道,彭城之战之所以败,与刘邦的自大有一定关系,他在率领诸侯占据彭城后,不思进取,反而整日在彭城饮酒作乐,结果被项羽抄了后路,用三万大军打的刘邦几十万人落花流水。
突如其来的失败,让刘邦慌了神,在其逃亡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如何才能不被项羽抓住,为了这个目的,其他的都不算什么。
哪怕是车上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也不能阻挡他逃跑。
出于这种心理,刘邦在当时才会把儿女扔下车,一来在古代,儿女并非如现代这样重要,比如后世那么多皇帝,为了权力杀起儿子来毫不眨眼,亲生的又怎样?该杀的时候从不手软。
古人的行为方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不能单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对古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尤其是在像刘邦逃命的这种时刻。
当时的他,身陷绝境,换做是旁人,未必就会比刘邦做得更好,同样,像古代遭受天灾人祸,不得不“易子而食”的时候,难道说那些父母就没有人性吗?
所以,在一个人陷入绝境时,用他当时的行为来评判他的品性,本身就有失公允。
至于分食刘太公,这件事我们更应该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要知道,是项羽绑了刘邦的父亲,将其作为人质,以此来要挟刘邦,而不是刘邦要挟项羽。
古人有云,祸不及家人,但项羽是怎么做的呢?不但把刘邦的老婆和父亲劫走,还以此要挟刘邦,本身这就已经属于典型的不道义。
而项羽提出“烹杀”刘太公后,作为刘邦该怎么做才最合适呢?
马上跪地求饶,让项羽放了自己老爹吗?这一点刘邦做不到,即便是他有心想这样做,也不能去做和不敢去做。
为什么呢?他是汉王,是背后万千追随他的臣子们的首领,其次他才是儿子,如果向项羽投降,那让身后的将士们、谋臣们该如何自处?
一块等着投降后被项羽一一屠杀吗?还有,这些将士们投降后,他们的家人会落个什么结局?
刘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得不看着父亲被架在城墙上,毕竟他的行为,牵动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万千将士和更多的家庭。
并且,当时的情况,刘邦那样说也是最好的办法。
他先是把项羽升级到自己“兄弟”层次,并以此给项羽上了一道道德枷锁,称既然是兄弟,那么他的父亲就相当于项羽的父亲,如此一来,项羽如果对刘太公动手,那就意味着“弑父”,这可是在古代一个很大的罪名。
哪怕是项羽无所顾忌,但也不想被人称之为“弑父”之人,这个恶名,他担当不起。
因此,项羽虽说知道刘邦的小心思,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是骂骂咧咧的把刘太公放了回去,而他这个要挟计划也由此失败。
还有,轻视文人,辱骂郦食其是为了立人设
众所周知,刘邦起于草莽,说白了就是从社会底层一路混上来的,在他功成名就之前,身边最多的都是什么人呢?
答案是类似于樊哙这样的江湖人士,也就是同样出身低微的人。
那么,刘邦与他们相处的时候,该采用什么态度呢?总不能之乎者也,张口闭口文绉绉的吧?如果那样的话,樊哙等人早就跑路了。
要想和属下打成一片,那就成为与他们类似的人,哪怕是装出来的,也会让属下感到领导和他们“臭味相投”,这样属下才能认为领导是自己人,愿意为之效力。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放在这里同样适用。
同样,在刘邦日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依然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毕竟他的目标,是推翻“暴秦”,干掉项羽,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大前提,就是让天下的百姓认可你。
怎么认可呢?就是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老百姓一看,这汉王也会口吐芬芳,喝酒吃肉看美女,还时不时的张嘴骂娘,岂不是和我等草民一模一样,由他当了皇帝,那么咱老百姓的好日子肯定就来了。
有一个接地气的人设,是刘邦在前期能快速积累实力的基础。
而轻视文人,也是刘邦的一个计策,看似十分的无礼,但这背后却隐藏着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大智慧。
前文提到,刘邦在接见郦食其后,刚见面时表现的犹如痞子一般,又是侍女捏脚,又是骂郦食其为“竖儒”,让郦食其十分生气。
但此时的刘邦,是在用这个方式来进行试探,试探郦食其究竟是不是有真本事。
要知道,当时天下各种人才多了去了,不排除其中有真才实学之人,但同样,也有不少沽名钓誉之徒,这些人犹如投机分子一样,看到哪一方势力崛起,就投到其阵营下,去混一个前途。
对于这种情况,刘邦自然是见的多了,况且,郦食其能见刘邦,还是托人介绍,这种主动投靠的行为,本身就有投机的嫌疑,因此,刘邦才会摆出一幅痞子模样。
若是一般人,自然会忍受不了刘邦的态度,但若是真心愿意投靠的,必然能坦然应对,哪怕是有真才实学却因刘邦态度恶劣走掉的,那也说明其并不真诚,走了也不可惜。
虽说这种甄选人才的方式有些独特,但也不失为一种很公平的办法。
而郦食其果然被刘邦的态度激怒了,他认为刘邦小看了自己,因此,就把心中所学和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滔滔不绝的对刘邦讲了一遍,彻底震撼了刘邦。
接下来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史料记载,刘邦起身整理衣冠,并长揖到地,并将郦食其请到上座,真诚地向其致歉道谢。
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这个时候,再说刘邦是一个轻视文人的人,是不是就有些不恰当?他不是轻视文人,而是轻视那些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的文人。
所以,我们在说刘邦是一个“流氓皇帝”的时候,不能但从一两件事就下结论,而更多的是应该代入刘邦的角度,以当时的情况和事后的结果来进行对比,只有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会显得更加的公正和客观。
综上所述,刘邦在早期的时候,部分行为确实颇为“流氓”,但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和早年经历分不开,而在其创业的过程中,一些看似“流氓”的行为,也是因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不能就以此定论刘邦为“流氓皇帝”,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是因为刘邦成了皇帝,他的一些行为才会被放大,而实际上,他所做的事情,封建社会的其他皇帝也都做过,总不能说所有的皇帝都是流氓吧?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