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经常骂人,项羽一向仁而爱人,为何高人都愿意投奔刘邦

刘邦经常骂人,项羽一向仁而爱人,为何高人都愿意投奔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茗人堂史 访问量:2984 更新时间:2024/1/26 4:41:26

秦汉之交,天下风云激荡,英雄辈出,其中刘邦与项羽最具领导能力,分别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随。但对比刘邦与项羽的待人风格,却又有违和之处:刘邦经常任性骂人,项羽待人一向恭敬慈爱,但最终结果却是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愿意投奔刘邦,甚至韩信、陈平、英布等属于反叛项羽投奔刘邦,是这些高人“贱骨头”,还是另有玄机?

对于项羽待人风格,时人评价的清清楚楚,算是一个谦谦君子。

陈平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高起、王陵“陛下(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韩信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这四人都曾是项羽手下一员,与项羽有过亲密接触,做出的评价比较靠谱。

相比之下,刘邦经常粗暴骂人,只要脾气上来,粗话张口就来,不留情面的骂。

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惊恐万分,郦食其献计重新封立六国后裔,以削弱楚国势力、增加汉军同盟,刘邦一听觉得很好,立即着手执行册封六国的大印,但张良听说之后一针见血指出,分封六国之后,中原大地必将四分五裂,陛下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于是刘邦对郦食其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汉朝建立之后,陈豨造反,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军征讨,来到邯郸之后,问部下周昌赵地有什么可以委派的将领,周昌领来四人,结果刘邦破口大骂:“竖子能为将乎?”

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后来投靠刘邦的魏豹评价,“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即便对待诸侯、重臣都如同骂奴隶一样骂,一针见血的指出刘邦待人风格。从高起、王陵、魏豹等人评价之中还可以看到,除了骂人之外,刘邦还“慢而侮人”,总之刘邦品性看似低劣。

既然刘邦品性低劣,项羽仁而爱人,为何两人命运截然相反,高人不断投奔刘邦而舍弃项羽呢?笔者认为,刘邦看似“品性低劣”,但随后刘邦的举动却让高人叹服,而项羽看似仁而爱人,但只是自傲自私让高人缺乏出头机会。

上文谈到的郦食其,遭到刘邦粗口之后,有什么结局呢?刘邦骂了郦食其一顿之后,把准备册封六国贵族的大印销毁了,而郦食其既没有被剁了,又没有挨打,也没有降职或冷藏,一切回到郦食其献计之前,继续从事奔走游说的本职工作,最后在齐王暴怒之下慷慨就义。

说到底,刘邦是一边骂一边自己扛错。对于员工来说,出了一个馊主意,挨一顿骂,不很正常吗?只要不是性格扭曲怪异之人,遇到刘邦这样的处置办法,相信都不会有什么不满。

除了勇于扛错之外,刘邦还勇于改正错误,虚心接受正确建议,让高人心悦诚服,笔者说四个例子。

其一,刘邦带领反秦义军进入咸阳之后,立即开吃喝玩乐的潇洒模式,纸醉金迷,飘飘欲仙,但当樊哙张良骂了刘邦一顿之后,立即接受正确意见,封闭秦宫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又义正言辞的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咸阳秦人的信任。

其二,还是上文的郦食其,初见刘邦时,刘邦非常无礼,“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也不用拜礼,只是拱拱手说,“你既然立志要推翻暴秦,就不应该这么傲慢接待长者”,刘邦一听之后,立即摄衣谢之,“延上坐”请郦食其上座。

其三,韩信投奔刘邦之后,仍是不得重用,甚至差一点被处死。夏侯婴向刘邦推荐,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气的韩信负气而去。萧何再向刘邦推荐韩信,告诫刘邦夺取天下非韩信不可,于是在萧何劝诫之下,刘邦立即认错,给韩信举办了一个豪华的大将军上任典礼。

其四,白登之围前,娄敬(刘敬)高呼匈奴有陷阱不可北伐匈奴,刘邦一怒之下将他押在广武。白登之围后,刘邦回到广武,立即特赦刘敬,诚恳的当面认错,封二千户,为建信侯。对于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等建议,刘邦一一采纳。换一个帝王,可能为了面子就把娄敬给杀了,比如白起预言伐赵会失利而不该伐赵,果不其然,最终秦昭襄王恼怒成羞而逼其自杀。

可以说,刘邦虽然脾气不好,经常骂人轻慢别人,但勇于扛错又知错立改,有容人过错、容人正确却打了刘邦脸的建议之量,该赏就赏毫不犹豫,很多名人评价刘邦“豁达大度”原因就在于此。

相比之下,项羽尽管仁而爱人,但“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项羽喜欢重用提拔亲戚,对于陈平、韩信等外人不予重用,或者是“积而不能赏”,吝啬给外人匹配功劳的爵位,以至天下高人不愿待在项羽手下。因此,遇到刘邦这样的对手,项羽失败已是必然,没有必要为项羽遗憾。

参考资料:《史记》

更多文章

  • 陈平投奔刘邦,刘邦:你盗嫂名誉差!陈平说了28字,刘邦直接录用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三毛,刘邦,项羽

    对于乱世枭雄来说,人才,永远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一种宝贵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得人才者方可得天下,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没有错。陈平,作为刘邦帐下的谋士,自打陈平追随刘邦以来一直深受刘邦器重。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陈平擅长阴谋,也就是用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打击他的对手。在陈平和张良的轮番打击下,最终项羽还

  • 李世民问李靖刘邦刘秀谁厉害,李靖说刘秀远胜刘邦,这是真心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世民,李靖,刘邦,刘秀

    刘秀与刘邦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个话题自古就没停过,奇怪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名气不大的刘秀,要比家喻户晓的刘邦更厉害。李靖也持这个观点。李世民问:“刘邦不是自吹善于‘将将’吗?为何杀韩信、诛彭越,还把萧何扔进监狱,他这么做是什么目的?”李靖说:“以我的观点,刘邦和项羽都不是‘将将’之才。张良、陈平、韩信各

  • 陆贾为什么没有被封为侯爵?刘邦封侯的标志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陆贾,侯爵,封侯,赵佗,张良,西汉,汉朝,汉高祖刘邦

    西汉陆贾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身边有一位文臣,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西汉开国之初,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西汉王朝才实现了长治久安。这就是陆贾,可惜陆贾并没有进入刘邦的两次大批量分配名单。“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朝开国皇帝刘渊曾说,陆贾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没有被封侯爵的称号。那

  • 项羽把手下当兄弟,刘邦经常骂人,为何人才都爱往刘邦那里跑?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

    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老人们讲述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幼小的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气贯山河的项羽最后会输给平平无奇的“街溜子”刘邦呢?如今长大了,明白了刘邦能得天下全靠麾下众多贤才良将,可凭什么爱兵如子的项羽没几个青史留名的人才,反而粗俗爱骂人的刘邦有韩信,张良,萧何等一大箩筐让人耳熟能详的奇才。一切都有

  • 此人是刘邦到死都没有战胜的人,刘邦死后,他公开调戏刘邦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刘邦,匈奴,冒顿,项羽,吕雉

    刘邦是一位幸运的皇帝,他的运气十分好,总能逢凶化吉,逢吉更吉,他从沛县起兵,最后与各路统领共灭暴秦,然后挥师击垮项羽,逼的项羽乌江自刎,不得不说刘邦是一位雄主,然而刘邦一生也有无法战胜的人,这个人比项羽还难对付,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匈奴之患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觉得自己拥兵百万,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连项羽

  • 刘邦为什么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是狠人刘邦的无赖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邦,刘盈,吕雉,刘如意,刘禅

    如果说传位太子刘盈,是狠人刘邦的无赖之举,怕是没人相信,但历史确实如此。三年秦末战争,四年楚汉之争,短短七年时间,刘邦便从泗水亭最靓的仔变成全天下最靓的仔。这种光速飞升的成就,估计就连玄幻修仙爽文中的男主角也自叹不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刘邦和吕后的嫡长子刘盈被册封为太子。但刘盈天性

  • 项羽把手下当兄弟,刘邦把手下当狗,为何人才都爱往刘邦那里跑?

    历史解密编辑:梦崖揽佳人标签:刘邦,项羽,韩信,范增,张良

    众所周知,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它的建立结束了中原大地数百年的分裂与混乱,可谓是功德无量。但是随着秦始皇的去世和秦二世的上位,秦朝的暴戾和苛政越发不堪,终于使得人民无法再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在这些反抗的人中,有两个人在历史上最为有名——汉王刘邦和霸王项羽,他们两人一个气拔山兮力

  • 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的顶层战略规划,刘邦制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邦,项羽,楚汉战争,英布,韩信,楚汉传奇,春秋战国,秦朝

    【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的顶层战略规划】国家、势力或组织之间的竞争,起根本决定作用的是双方“顶层战略规划”之间的差距,本文将阐述所谓“顶层战略规划”的一般具体组成内容,并结合楚汉战争中的刘邦、项羽两大集团加以简单说明。顶层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四大层面,分别是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政治规划层面,第一重要的是

  • 樊哙是刘邦连襟,并救过刘邦的性命,为了刘邦临死前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24史杂谈标签:樊哙,刘邦,吕雉,汉朝,霸王项羽

    公元前195年,长乐宫中,春寒料峭,阴雨绵绵。汉高祖刘邦的身体每况愈下,渐渐有些神志不清,常喃喃自语:“樊哙,取我的宝剑来,扶朕上马,朕还要上阵杀敌……”陈平、周勃两位大臣侍奉左右,劝慰道:“陛下,樊哙早就没在您身边当侍卫了,他现在是大将军,正在外地作战呢。”刘邦听后怅然若失。良久后,他缓缓吐出几个

  • 救过刘邦性命的樊哙,官拜大汉左丞相,为何刘邦死前却非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邦,樊哙,左丞相,吕雉,汉朝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形容主子夺权之后,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臣子大多没有好下场。这句谚语最开始出现在《史记·越世家》中,叙述了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越王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但范蠡深知历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就辞官隐退去了,临行前他用这句